讓關節變形又紅腫痛的 – 類風濕性關節炎(懶人包)

by | 1 月 1, 2018


今天我們來看一個自體免疫疾病 —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這是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組織與器官,引發慢性發炎而導致不適,雖然病名是「關節炎」,但其實這個病侵犯不只關節,連皮膚、眼睛,甚至心臟、肺臟、與血管都可能遭殃。


我們先來看看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症狀是怎樣的。首先患者最常注意到的就是關節又紅又腫又痛,早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從小的關節開始侵犯,像手指頭的關節或腳趾頭的關節,接下來就會慢慢進展到手腕、手肘、踝關節、膝蓋等處,也容易同時侵犯兩側的相同關節,像是兩隻手、雙側膝蓋、或兩側肩膀都同時有症狀。由此可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色是可以造成多個關節同時發炎。(其他關節炎則不太一樣,例如痛風造成的關節紅腫熱痛常常會是以一個關節,像是單側腳的大腳趾這樣的表現為主)。

患者發病後可能於早晨起床時,或坐了很久沒活動後,就會感覺到關節僵硬。還可能覺得愈來愈疲累,體重莫名其妙地下降,有時有點微微的燒,台語說「夯夯」這樣,但不至於發高燒。

每位患者病程進展不一樣,有些人是慢慢一年一年地變嚴重,也有患者剛罹患後病情就進展快速。但患者多是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的數周至數個月後就好轉,但過了一陣子之後,症狀又很突然地全回來了!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疾病呢?原來是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出了錯,開始攻擊關節的滑膜。滑膜的功用在於產生關節的潤滑液,增加關節的活動度。當免疫系統的細胞從血液跑到關節滑膜去包圍、啟動攻勢後,會讓滑膜反覆發炎、變得更厚,到後來會逐步破壞關節附近的軟骨與硬骨,更使關節附近的韌帶變弱,關節喪失原有的形狀。患者因而感覺到關節疼痛與紅腫。(若為退化性關節炎,問題則出在硬骨與硬骨之間的軟骨被磨損殆盡,與分泌潤滑液的滑膜就沒什麼關係。)


至於免疫系統為何會出錯?開始攻擊自家器官組織呢?有幾種說法,有人推測是因為患者先有個病毒或細菌感染後,改變了免疫系統;有研究學者認為抽菸會讓免疫系統出錯;另外,荷爾蒙的變化亦有角色,舉例來說,女性患者懷孕時症狀容易改善,但生完後症狀卻常再度加重,代表荷爾蒙變化與我們的免疫系統辨識敵我狀況是有關的。但與其他自體免疫疾病類似的是,我們還無法肯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切原因。

至於哪些人容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呢?首先第一號危險因子是女性女性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是男性的三倍(但臨床觀察裡,男性患者通常症狀較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發生在各個年紀,年輕人也會得,老人也有機會,但通常以40到60歲發病最常見。台灣較出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是創立伊甸基金會、筆名杏林子的劉俠女士,她是於12歲時就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的!

還有,抽菸會讓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作機會上升,有菸癮者發病機會是無吸菸習慣者的四倍。另外這個病也與家族史、體重過重等因素有關。


類風濕性關節炎久了之後,會帶來不少併發症。像是肢體產生畸形,患者手指偏向小指方向,呈現不自然的形狀。手部關節的反覆發炎也會帶來腕隧道症候群,讓手部有麻木感及刺痛感,甚至肌肉萎縮。

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讓關節受損之外,也有機會攻擊其他器官,大約四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還會有超過關節以外的症狀,像是讓皮膚下有異常突起的類風濕結節,可以是位在手肘、前臂、手指頭,也可以長在心臟、肺臟裡。長在肺部的類風濕結節雖然不是惡性細胞,但還是會讓患者咳血、肺部塌陷。


除了關節與皮膚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侵犯眼睛、心臟、肺臟、血管、腎臟、唾液腺、神經組織、與骨髓等多樣器官組織。類風濕性關節炎讓眼睛及口腔的潤滑液分泌減少,造成乾眼或口乾舌燥,也會讓眼白鞏膜處發炎,讓眼睛疼痛發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免疫系統也會去攻擊紅血球,導致貧血,但同時血小板的數量卻異常上升,增加血栓生成,而提高了中風心臟病發等疾病的發生機率。我們的心臟外包著一層組織,叫做心包膜,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讓心包膜發炎、增厚變緊,而影響到心臟的跳動。類風濕性關節炎同樣會使肺臟外的肋膜發炎,讓患者每一次呼吸都感到疼痛。另外,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疾病本身,與其治療用藥,都可能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患者骨折的機會就變高了!


就與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一樣,類風濕性關節炎剛開始可能不好診斷,其表徵可能會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這個病也不是抽一下血、或做單種影像檢查就能確診的。雖說有個抽血能檢驗的數值是「類風濕因子」(Rheumatic factor),但這並不是個很準確的檢查,專一性不高,有些患者抽血時類風濕因子不會呈現陽性,而有部分健康人士血液裡卻有類風濕因子,因此抽血類風濕因子的結果沒辦法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單一要件,還要配合上患者的症狀,受影響的關節特色,患者是否有晨間關節僵硬,再配合抽血與X光結果來一起做評估。

若確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時候,醫師可能會先開立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或類固醇等藥物減輕疼痛和減少發炎反應。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能透過免疫調節的方式控制關節發炎,抑制免疫系統攻擊自身關節的程度。目前也有生物製劑能輔助治療。患者平時可使用副木、支架支撐肢體,減少關節變形的機會。手術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方面也有角色,當關節已被破壞到變形嚴重,就要用手術修復、置換、融合,重建關節樣貌。


目前沒有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式,患者症狀可能像坐雲霄飛車般,有高有低,前幾天還感覺很不錯,過沒多久突然關節又開始僵硬。因此,休息與規律運動都很重要,患者也可考慮在運動前先熱敷關節,並在運動後做冰敷,或幫關節做冷熱敷交替。另外,細心觀察與症狀發作可能相關的因素,會減少患者發作的機會:

 ● 壓力
我們面臨壓力的時候,身體的荷爾蒙高低起伏會改變,進而影響身體運作,可能就改變了免疫系統的運行而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因此適時宣洩壓力,面對壓力是必要的。可以參考「該如何面對壓力?」這篇獲取更多資訊。

 ● 食物
目前在大型研究裡,我們沒法找到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明確相關的食物,但有些患者會認為自己在不吃速食、牛肉、牛奶、或麵粉類食物之後,症狀有明顯改善。因此若患者本身有觀察到這部分,就可盡量少碰容易讓自己發作的食物。

 ● 感冒
感冒常會讓類風濕性關節炎再度復發,因此除了平時多洗手、注意衛生與作息正常之外,記得每年還要接種流感疫苗

 ● 香菸
抽菸者不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較高,症狀也會比較嚴重。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最好趕快戒菸

然而不管你再怎麼努力吃得健康、保持運動習慣、拒絕菸害,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是有機會復發,再度纏上你。這時就要與醫師好好合作,用藥物控制病情!


同場加映:

讓年輕人一身都是病的 – 紅斑性狼瘡SLE(懶人包)

年紀輕輕下背痛 – 僵直性脊椎炎(懶人包)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不是只靠高科技!詳盡術前計畫提高成功率、減少併發症,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不是只靠高科技!詳盡術前計畫提高成功率、減少併發症,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針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傳統的做法是利用開心手術進行主動脈瓣置換。」謝炯昭醫師說,「傳統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必須先要開胸,接上心肺機,並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對於年紀較大或身體狀況較差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高。」受惠於科技的進步,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已成為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利器。

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完全緩解率提高有望! 突破性機轉治療問世: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抗體複合體藥物全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完全緩解率提高有望! 突破性機轉治療問世: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抗體複合體藥物全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七十多歲的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患者,接受第一線治療後一年多又復發,二線治療的效果也不佳。淋巴結腫大到壓迫靜脈,導致血液無法回流,兩隻腳腫得非常嚴重,偏偏當時患者的身體狀況又已無法承受更高強度的化療,情況十分不樂觀。」蕭惠樺醫師回憶,「當時剛好有一款突破性機轉的新藥問世,與患者討論後決定試試,結果才打第一個療程,腫瘤就縮小一半,第二個療程後更是幾乎全消,很快速就將淋巴癌控制住!」

免疫治療接續標靶治療,提升肺鱗癌治療成效、優化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創雙贏,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免疫治療接續標靶治療,提升肺鱗癌治療成效、優化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創雙贏,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一名50多歲有多年抽菸史的王先生,在診斷為肺鱗癌後,陸續接受了手術治療、免疫合併化學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經與主治醫師討論後,王先生改以二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幸運的是,他對口服標靶藥物的反應很好,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也較化療輕微,目前已穩定控制七個月,持續在門診追蹤。口服藥物的便利性,不僅讓他維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也提升了生活品質,對抗癌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