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目標以「病灶幾乎清零」或「癢感近乎消失」,幫助患者長期穩定控制病情。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每天只需要服藥一次,隔天就能立即止癢,經一定時間穩定治療多數病患能達到預期目標。
血糖剛開始超標時,患者幾乎都沒有任何不適,大家常聽到的「多吃、多喝、多尿」三多症狀,往往要到血糖值高到一定程度才會跑出來。當血糖值超標,身體就像泡在糖水裡,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
目前的抗病毒藥物已可有效降低並控制愛滋病毒量,根據研究證實,當愛滋感染者接受穩定服藥治療,讓病毒量低到偵測不到達六個月以上,便不會把愛滋病毒傳給性伴侶,這就是國際重要共識「U = U」。
乳癌治療已進入個人化治療的時代,即使是晚期、轉移性乳癌,仍可透過CDK4/6抑制劑、PARP抑制劑等藥物的幫忙,有效控制病情、維持生活品質,讓病友在抗癌的路上走得又長又遠!
血管系統在身體各處穿梭,讓血液能攜帶氧氣、養分到各個器官,是極重要的輸送網路。不過,隨著年歲增長,血管會逐漸失去彈性,血管的構造也開始產生變化,大的血管可能膨大變形,小的血管疾病則可能阻塞不通。
多囊腎初期並沒有特別的症狀,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年輕發生高血壓,長期莫名發生腰痠、腹痛、反覆發生尿道感染等症狀,或是父母、家中親戚是多囊腎患者,一定要到腎臟科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延緩腎臟功能惡化的速度喔!
白內障是因為水晶體霧化,使進入眼睛內的光線被分散,而造成視覺模糊不清,手術是目前唯一能有效治療白內障的方法,將老化、混濁的水晶體移除,並置入人工水晶體恢復視力。人工水晶體有很多種,挑選重點看這裡。
退化性關節炎是極常見的問題,隨著年紀越大,盛行率也越高。倘若保守治療的成效有限,便須考慮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經過多年發展,人工關節的手術、設計、材質、輔助工具已相當進化,讓治療成果提升許多。
約有一半的慢性腎病變患者會面臨「蛋白質熱量耗損」問題,患者容易感到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蛋白質熱量耗損會影響生活品質,使住院率、死亡率上升,蛋白質熱量耗損是慢性腎臟病患之重要預後指標。
所有的癌症都可能發生癌症骨轉移,其中,又以攝護腺癌、非小細胞肺癌、乳癌、多發性骨髓瘤這四癌的患者為高風險族群。當癌細胞轉移到骨頭後,遭侵犯的骨骼變得越來越脆弱,進而引發骨骼疼痛、脊神經壓迫、病理性骨折等骨骼併發症。
與化學治療相比較,生物藥物有更高的專一性,能減少副作用、提升治療成效。生物相似性藥具有藥價較低的優勢,有助減輕醫療費用的負擔,讓更多患者有機會接受標靶治療、有更好的預後,並減少復發的風險。
癌症治療過程中,食物和藥物同樣重要。若是營養不良,出現副作用的機會增加、副作用的嚴重度也上升。可能因為對治療耐受度不佳而必須調整劑量或甚至終止治療。使整體治療效果、存活率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