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過高要注意–致死率高的肝膿瘍(懶人包)

by | 8 月 18, 2020



照護線上已經介紹過不同種的膿瘍,像是最常見的皮膚膿瘍,讓人屁股很痛的肛門膿瘍扁桃腺膿瘍胸腔積膿,或新手媽媽餵奶時發現乳房膿瘍。今天我們來看看肝臟的膿瘍問題。


是的,肝也會化膿。早從西方醫學的老祖宗希波克拉底時代,就曾經描述肝膿瘍的疾病。大家都吃過豬肝,知道肝臟實質挺密實的,若於肝臟實質中出現一包充滿膿瘍的空間,就稱為肝膿瘍。



相較於世界上其他國家肝膿瘍的低發生率,台灣屬於肝膿瘍發生率較高的國家。到1990年附近時,肝膿瘍的死亡率還高達七、八成。隨著治療技術進化與藥物改良,目前雖然死亡率降低一些,約在一成到四成之間,仍是個無法等閒視之的棘手疾病。


哪些人容易罹患肝臟膿瘍呢?首當其衝的是糖尿病患者。據研究,肝臟膿瘍的病人裡,同時有糖尿病問題的佔了三分之一。而且,糖尿病患者容易有多發性的肝膿瘍,代表膿瘍不僅一處。



肝臟本身不好,像有肝硬化肝癌的患者,肝膿瘍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還高。另外就是平時免疫力不好,正在接受化療、服用免疫抑制劑等的患者。年紀大、性別為男性的患者會比年輕人、女性更容易罹患肝膿瘍。還有一項值得提起的是,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胃藥的人比較容易得到肝膿瘍。為什麼呢?當我們使用史上最強胃藥PPI時,目標是要抑制胃酸、減少潰瘍、食道逆流等不舒服,然而身體少了胃酸來殺死細菌後,卻也增加了腹腔內感染的機會呢!


要討論為什麼會發生肝膿瘍時,可以分成三種來源,分別是感染性、腫瘤性、和醫源性




感染性肝膿瘍


可以來自周遭組織局部感染的擴展,或從血液循環而來。當肝臟受到穿刺性外傷或鈍挫傷,由外界細菌侵入肝臟組織,就可能帶來後續膿瘍發生。而肝臟同時有從肝臟動脈而來的全身循環,也有肝門靜脈循環系統,兩者都可能由血液循環帶來細菌。

患者可能先有個感染性心內膜炎或感染性腎盂腎炎,之後血管帶來的敗血性栓塞,導致肝臟發生膿瘍。
腹腔內感染則容易藉由肝門靜脈將細菌送往肝臟。而據統計,肝膿瘍的感染源最可能從膽道系統過來!膽道阻塞時細菌增生快,像是膽結石阻塞、膽管炎、膽管癌、膽道先天疾病導致的阻塞,都會讓膽道內細菌大量繁殖,並影響到肝臟實質組織,造成膿瘍。



感染性的肝膿瘍之中,細菌性感染問題佔了最多數,原本最多的致病菌是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但在亞洲,許多糖尿病患者罹患的肝膿瘍致病菌是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千萬要注意。另外阿米巴原蟲感染或念珠菌感染也是肝臟膿瘍的致病原。




腫瘤性肝膿瘍


第二個可能造成肝膿瘍的原因是腫瘤性的。因為當肝臟裡面長了腫瘤,可能因為腫瘤組織爛掉而變成膿瘍,腫瘤組織受到了感染,或治療腫瘤後的併發症。


這是什麼意思呢?像原發性的肝癌長到一定程度後,中央的組織會開始壞死,壞死的組織就容易受到感染而產生膿瘍,因此有部分患者被診斷為肝癌時,是因為先腹痛發燒,被發現有肝膿瘍,才注意到原來自己罹患了肝癌!


另外,肝癌治療方式很多樣化,若是用栓塞方式或射頻治療肝癌,代表是栓塞切斷肝癌組織的血流,或深入器械破壞肝癌組織,並不是開刀取出整個腫瘤,因此腫瘤還留在患者體內,在肝癌組織持續壞死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肝膿瘍感染這樣的併發症。





醫源性肝膿瘍


最後提到醫源性的肝膿瘍。我們前面提到肝癌的栓塞治療、射頻治療有機會導致肝膿瘍,這也可以算是醫源性的肝膿瘍。另外,若患者發生膽道阻塞的問題,臨床上治療方式包括了放置膽道支架,切開膽道開口的括約肌、做腸道膽道接口等,這些方式也可能讓細菌往回跑,跑往肝臟造成肝膿瘍。


不管是哪種肝膿瘍,大家都得了解,肝膿瘍是個致死率不低的疾病,不要掉以輕心。然而罹患肝膿瘍會有哪些症狀呢?患者通常是表現全身倦怠、偶有寒顫、發燒、腹痛、噁心等不具特異性的症狀,患者常常是不舒服一星期後才會想找醫師診治,也很難靠著症狀來診斷肝膿瘍,抽血結果也不具特異性,通常都要做到影像檢查,包括腹部超音波或腹部電腦斷層,才會真正找到問題所在。


治療上要併用藥物治療與引流。如果膿瘍直徑介於3公分以內,只要知道致病菌是哪一隻,單用抗生素藥物殺死細菌通常就足夠了。然而治療時間長,常要靜脈注射抗生素二至三周,再輔以口服抗生素數周,才能完整治療。
若膿瘍體積更大,需要用引流的方式將肝膿瘍帶離身體。醫師會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的導引下,放置俗稱「豬尾巴」的引流管並固定,讓在接下來幾天裡肝膿瘍髒東西可以持續從管路流出體外。開刀引流治療則是另一個選項。


總結來說,大家得知道幾件事情:

◆ 肝膿瘍發生率不高,但致死率高。

◆ 肝膿瘍容易發生在糖尿病、肝硬化、肝腫瘤的患者身上。

◆ 肝膿瘍不容易靠症狀診斷,通常需要影像學的輔助。

◆ 早期診斷才能幫助提升治療效果。醫師會依據膿瘍大小與分布來決定要不要引流,並使用適當的抗生素。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

類風濕性關節炎恐致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宜早期肺功能篩檢,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類風濕性關節炎恐致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宜早期肺功能篩檢,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一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關節腫痛就診,透過胸部影像檢查,意外發現肺部已纖維化。由於患者平時僅偶爾咳嗽,並未察覺異狀,導致延誤治療時機。」黃建中醫師表示,肺纖維化會讓肺部漸漸失去彈性,嚴重甚至會導致呼吸衰竭,即使初期沒有顯著症狀,若患者具有肺纖維化高風險特性,應盡快進行第一次的肺功能檢查,依據檢查結果持續追蹤,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

腰部曲線改善對策解析,肋雕芭比腰手術步驟與特點,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圖文解說

腰部曲線改善對策解析,肋雕芭比腰手術步驟與特點,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圖文解說

外科陳彥州醫師表示,「其實腰部曲線不是只跟體重有關呦。」 影響腰部曲線的主要因素包括腹部皮下脂肪、內臟脂肪、腹部肌肉、骨骼結構。陳彥州醫師解釋,腹部皮下脂肪過多會影響腰線,使腰部曲線不明顯,有人會透過減重或抽脂手術來改善。內臟脂肪過多會使腹部膨脹,必須透過飲食調整與運動來減少內臟脂肪,改善腰線。腹部肌肉的部分,有部分產後女性可能會出現腹直肌分離及筋膜鬆弛的問題,導致腰線不明顯,這類狀況可能需要透過腹直肌分離修復手術來改善。 若上述三項因素皆已改善,但腰線仍不明顯,則可能與肋骨骨架有關,而需要考慮透過肋骨雕塑來調整。...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50歲男士,有B型肝炎帶原。在發現肝癌後便接受手術切除,但是術後半年腫瘤便復發。」陳三奇醫師表示,「當時向健保申請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每三週回門診做一次治療。經過幾個月治療後,腫瘤顯著縮小,沒有明顯副作用,僅出現輕微的皮膚搔癢,讓患者能夠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日常生活。」

目前,患者已接受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式療法達一年以上,病況仍穩定控制。甚至在兩次治療之間,患者還可以安排休假出國旅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