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過高要注意–致死率高的肝膿瘍(懶人包)

by | 8 月 18, 2020



照護線上已經介紹過不同種的膿瘍,像是最常見的皮膚膿瘍,讓人屁股很痛的肛門膿瘍扁桃腺膿瘍胸腔積膿,或新手媽媽餵奶時發現乳房膿瘍。今天我們來看看肝臟的膿瘍問題。


是的,肝也會化膿。早從西方醫學的老祖宗希波克拉底時代,就曾經描述肝膿瘍的疾病。大家都吃過豬肝,知道肝臟實質挺密實的,若於肝臟實質中出現一包充滿膿瘍的空間,就稱為肝膿瘍。



相較於世界上其他國家肝膿瘍的低發生率,台灣屬於肝膿瘍發生率較高的國家。到1990年附近時,肝膿瘍的死亡率還高達七、八成。隨著治療技術進化與藥物改良,目前雖然死亡率降低一些,約在一成到四成之間,仍是個無法等閒視之的棘手疾病。


哪些人容易罹患肝臟膿瘍呢?首當其衝的是糖尿病患者。據研究,肝臟膿瘍的病人裡,同時有糖尿病問題的佔了三分之一。而且,糖尿病患者容易有多發性的肝膿瘍,代表膿瘍不僅一處。



肝臟本身不好,像有肝硬化肝癌的患者,肝膿瘍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還高。另外就是平時免疫力不好,正在接受化療、服用免疫抑制劑等的患者。年紀大、性別為男性的患者會比年輕人、女性更容易罹患肝膿瘍。還有一項值得提起的是,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胃藥的人比較容易得到肝膿瘍。為什麼呢?當我們使用史上最強胃藥PPI時,目標是要抑制胃酸、減少潰瘍、食道逆流等不舒服,然而身體少了胃酸來殺死細菌後,卻也增加了腹腔內感染的機會呢!


要討論為什麼會發生肝膿瘍時,可以分成三種來源,分別是感染性、腫瘤性、和醫源性




感染性肝膿瘍


可以來自周遭組織局部感染的擴展,或從血液循環而來。當肝臟受到穿刺性外傷或鈍挫傷,由外界細菌侵入肝臟組織,就可能帶來後續膿瘍發生。而肝臟同時有從肝臟動脈而來的全身循環,也有肝門靜脈循環系統,兩者都可能由血液循環帶來細菌。

患者可能先有個感染性心內膜炎或感染性腎盂腎炎,之後血管帶來的敗血性栓塞,導致肝臟發生膿瘍。
腹腔內感染則容易藉由肝門靜脈將細菌送往肝臟。而據統計,肝膿瘍的感染源最可能從膽道系統過來!膽道阻塞時細菌增生快,像是膽結石阻塞、膽管炎、膽管癌、膽道先天疾病導致的阻塞,都會讓膽道內細菌大量繁殖,並影響到肝臟實質組織,造成膿瘍。



感染性的肝膿瘍之中,細菌性感染問題佔了最多數,原本最多的致病菌是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但在亞洲,許多糖尿病患者罹患的肝膿瘍致病菌是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千萬要注意。另外阿米巴原蟲感染或念珠菌感染也是肝臟膿瘍的致病原。




腫瘤性肝膿瘍


第二個可能造成肝膿瘍的原因是腫瘤性的。因為當肝臟裡面長了腫瘤,可能因為腫瘤組織爛掉而變成膿瘍,腫瘤組織受到了感染,或治療腫瘤後的併發症。


這是什麼意思呢?像原發性的肝癌長到一定程度後,中央的組織會開始壞死,壞死的組織就容易受到感染而產生膿瘍,因此有部分患者被診斷為肝癌時,是因為先腹痛發燒,被發現有肝膿瘍,才注意到原來自己罹患了肝癌!


另外,肝癌治療方式很多樣化,若是用栓塞方式或射頻治療肝癌,代表是栓塞切斷肝癌組織的血流,或深入器械破壞肝癌組織,並不是開刀取出整個腫瘤,因此腫瘤還留在患者體內,在肝癌組織持續壞死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肝膿瘍感染這樣的併發症。





醫源性肝膿瘍


最後提到醫源性的肝膿瘍。我們前面提到肝癌的栓塞治療、射頻治療有機會導致肝膿瘍,這也可以算是醫源性的肝膿瘍。另外,若患者發生膽道阻塞的問題,臨床上治療方式包括了放置膽道支架,切開膽道開口的括約肌、做腸道膽道接口等,這些方式也可能讓細菌往回跑,跑往肝臟造成肝膿瘍。


不管是哪種肝膿瘍,大家都得了解,肝膿瘍是個致死率不低的疾病,不要掉以輕心。然而罹患肝膿瘍會有哪些症狀呢?患者通常是表現全身倦怠、偶有寒顫、發燒、腹痛、噁心等不具特異性的症狀,患者常常是不舒服一星期後才會想找醫師診治,也很難靠著症狀來診斷肝膿瘍,抽血結果也不具特異性,通常都要做到影像檢查,包括腹部超音波或腹部電腦斷層,才會真正找到問題所在。


治療上要併用藥物治療與引流。如果膿瘍直徑介於3公分以內,只要知道致病菌是哪一隻,單用抗生素藥物殺死細菌通常就足夠了。然而治療時間長,常要靜脈注射抗生素二至三周,再輔以口服抗生素數周,才能完整治療。
若膿瘍體積更大,需要用引流的方式將肝膿瘍帶離身體。醫師會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的導引下,放置俗稱「豬尾巴」的引流管並固定,讓在接下來幾天裡肝膿瘍髒東西可以持續從管路流出體外。開刀引流治療則是另一個選項。


總結來說,大家得知道幾件事情:

◆ 肝膿瘍發生率不高,但致死率高。

◆ 肝膿瘍容易發生在糖尿病、肝硬化、肝腫瘤的患者身上。

◆ 肝膿瘍不容易靠症狀診斷,通常需要影像學的輔助。

◆ 早期診斷才能幫助提升治療效果。醫師會依據膿瘍大小與分布來決定要不要引流,並使用適當的抗生素。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後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變、不易察覺,診斷、治療解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後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變、不易察覺,診斷、治療解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曾經有位中年患者因為腹部劇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現是左大腸腫瘤導致腸套疊及腸道缺血,於是安排緊急手術切除腫瘤。」陳周誠醫師表示,「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且惡性度較高容易復發。」

因為腫瘤惡性度較高,患者術後開始接受體抑素類似物治療,至今已超過七年,目前狀況穩定,腫瘤沒有復發的狀況,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腹瀉、血便、體重減輕是警訊!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腹瀉、血便、體重減輕是警訊!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 30 多歲的女性患者,平時工作相當忙碌,壓力很大,經常腹瀉。雖然發現排便帶血,但自認為是痔瘡,而沒有放在心上。」王彥博醫師指出,「因為持續解血便,患者經常感到頭暈,才終於就醫檢查。」

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的直腸、結腸有嚴重發炎、潰瘍。經過一系列檢查,確診 為潰瘍性結腸炎,接受傳統藥物治療後,患者的症狀緩解,但 是一段時間後又會復發,於是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至今持續使用生物製劑已經過了三年,患者的狀況穩定下來, 沒有復發的狀況,已回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期待健保放寬給付標準,生物製劑助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病友重拾希望

期待健保放寬給付標準,生物製劑助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病友重拾希望

NMOSD(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的視神經與脊髓,造成失明、四肢無力,甚至癱瘓。患者中有7至9成為女性,發病年齡集中於40至50歲。由於許多患者依然肩負家庭主要照顧責任及經濟來源,一旦疾病復發,除了對患者本身的健康構成威脅,也對家庭造成極大的壓力與挑戰。

鍛鍊大腿肌力的階梯有氧訓練

鍛鍊大腿肌力的階梯有氧訓練

利用高低落差的階梯性質,對大腿腿力好好做個訓練吧!過程比你想的溫和,練好之後,爬樓梯才不容易累,也比較不會膝蓋痛。上下階梯上下階梯上階前抬膝上階前抬膝上階後抬腿上階後抬腿側上階梯側上階梯曲腿下沉曲腿下沉跳上階梯抬腿拉筋抬腿拉筋...

肢端肥大症會改變外貌、危害健康,積極治療才能維持生活品質,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肢端肥大症會改變外貌、危害健康,積極治療才能維持生活品質,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醫師,我的鼻子好像變大,下巴也變寬了。」四十多歲的王先生說,「我本來沒有發現,但是前幾天去參加同學會,有好幾個人跟我提到這個狀況。」

「方便讓我看看你的身分證嗎?」醫師說。

經過比對,患者的容貌的確和年輕時不同,進一步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有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