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你應該知道的真相!

by | 3 月 30, 2018


什麼是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是健康的腎臟因各種原因受到損傷,漸失去過濾血液和其他原本負責的功能,依其嚴重程度目前分為5期。


喪失的功能包括主要排水、排毒的功能,還有原本協助造血、電解質平衡、影響血壓和免疫方面的功能,層面相當廣泛,也不僅僅在腎臟。

慢性腎臟病已是相當大的社會負擔,目前因為進展至腎衰竭而需要透析(洗腎)的病患在台灣已超過8萬人,不容忽視。

美國疾病管制局近期也設計了電子單張,希望喚醒大家的重視,本篇參考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和美國 CDC 資料,整理對於慢性腎臟病最需要的真相供大家參考。 



● 真相一:台灣多少人有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 12%,估算台灣有 300 萬人,即每 8 人就有一人有慢性腎臟病


● 真相二:知道自己有慢性腎臟病的有多少比率

很可惜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慢性腎臟病,早期、輕度腎臟病人有 96% 不知道自己有病,甚至於較重度腎臟病的病人也 僅一半知道。


● 真相三:哪些人易得到慢性腎臟病?

高風險會得到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包括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臟病和血管疾病、家族病史(如多囊腎家族史),其他危險因子如 : 

☆ 與生活習慣有關 : 缺少運動肥胖、和抽菸

☆ 與用藥習慣有關 : 使用來路不明、含馬兜鈴酸的草藥,常使用止痛劑

☆ 特定族群:老人常合併腎功能退化,高尿酸痛風患者除了可能尿酸直接的影響亦常有止痛藥的暴露

● 真相四:最大的原兇為何

 目前造成慢性腎臟病的最大原兇為糖尿病,每 3 個糖尿病人就有一個有慢性腎臟病,而造成腎衰竭需要洗腎的原因中,糖尿病就佔了 4 成以上

● 真相五:慢性腎臟病不只有腎臟問題?

一旦有慢性腎臟病,呈現的不僅只有腎臟的問題,還有伴隨著增高的心臟病腦中風和死亡率。


● 真相六:怎麼知道自己有慢性腎臟病?

很可惜,腎臟和肝臟一樣,是沉默的器官,大部分的情形僅靠身體症狀、身體檢查、把脈是無法知道的。

之前在 「我真的有泡泡尿」提過的腎臟病五徵兆「泡、水、高、貧、倦」 ,只有尿液的泡沬可能在較早期出現,其他的水腫、繼發性的高血壓、貧血、疲倦等都可能要腎臟功能受損較嚴重的時候才會出現。

要知道腎臟功能的狀況只能依靠 抽血(驗血中肌酸酐)和驗尿(驗尿蛋白)。

預防慢性腎臟病該怎麼做?


◆ 高風險族群應積極篩檢:上述的高風險群應積極篩檢

◆ 五控三迴避:對於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合併時常痛風發作蛋白尿應積極控制。避免過度勞累、避免感冒和其他感染、避免腎毒性藥物的暴露。

◆ 避免感冒感染的積極作為:例如施打疫苗(如流感肺炎疫苗)、良好衞生習慣( 勤洗手、戴口罩等)和保持運動習慣強身。 

◆ 避免腎毒性藥物:如勿主動要求醫師打退燒止痛劑。另外如作電腦斷層檢查時顯影劑的使用和某些抗生素使用時可能會有腎臟傷害的風險,需與醫師討論檢查和治療的必要性和風險平衡。

◆ 四不一沒有:為了維持腎臟健康,應該不抽菸、不熬夜(避免勞累,免疫低下)、不胡亂使用藥物、不要憋尿(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和膀胱機能異常)

◆ 飲食節制:

  ◇ 正常及腎臟病1–2期:記得「三少三多」,即少油、少鹽、少糖,多喝水、多蔬果、多全穀類食物。在外國來講,可樂汽水等含糖飲料是很大的健康問題,台灣則流行手搖飲料,需注意過多攝取的含糖量。即使最低的微糖,含糖量也已是每日建議攝取量的2倍,更不用說半糖、全糖等。

  ◇ 腎功能衰退至 3 – 5 期:磷、鉀排出能力降低,亦著力儘量延緩腎功能惡化,應三少 ( 即少油、少鹽、少糖),三低(低磷、低鉀、和低蛋白)。


◆ 維持運動

◆ 保持良好體態:避免鮪魚肚

 
 



結論與複習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反覆發作,癢到凍未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進展,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反覆發作,癢到凍未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進展,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20歲的大學生,因為蕁麻疹反覆發作,讓生活大受影響。」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主任林尚宏醫師表示,「每次蕁麻疹發作,就像全身有螞蟻在爬,奇癢無比。患者全身皮膚佈滿抓痕,常抓到破皮出血。甚至讓他不願意上課,也放棄參加社團活動。」 患者一開始接受抗組織胺治療,後來再增加到四倍劑量時,症狀改善仍有限,讓他感到非常沮喪。林尚宏醫師說,後來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使用第三線藥物。所幸,經過治療後,他的症狀終於獲得大幅改善,隨著病情受到控制,他逐漸恢復信心,也回到校園,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