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泡沫,該如何判斷?腎臟科醫師教你看

by | 3 月 19, 2017



泡泡尿是腎臟病徵兆之一


「醫師,我最近尿的泡泡很多,想檢查一下腎臟有沒有問題。」


這是不少病人到腎臟科門診求診的主訴之一,台灣腎臟醫學會也宣導:「泡、水、高、貧、倦」是腎臟發生問題的徵兆,而其中的「泡」即是指尿液有泡沫,或是俗稱的泡泡尿。




但是這可能是個假議題,前提是你是不是真的有泡泡尿,即真的腎臟有問題而產生的泡泡尿。




泡泡尿可能暗示有蛋白尿


泡泡尿之所以會是腎臟病的徵兆之一,是因為可能暗示著尿中有蛋白質。腎臟的過濾膜正常會阻擋血液中的蛋白質流失到尿中,一旦尿中出現蛋白質,且真的是從腎臟來的,即代表腎臟本身可能出了問題。




蛋白尿嚴重度與腎功能惡化相關


蛋白尿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但是腎臟功能受損的結果,一些研究指出,它亦可能是加速腎功能惡化的原因。


臨床觀察到,就診發現時的腎功能越差,最後進展至末期腎疾病的風險越高,這應該可以理解,腎臟經過一段時間的受損,腎元無法再生,功能只會持續下降,因此發現時的立足點越差,本錢越少,之後惡化的機會也越高。






而相同的腎功能範圍下,蛋白尿越嚴重,進展至 末期腎疾病 需要洗腎的風險亦呈現驚人倍數的增加,例如當腎絲球過濾率在60-75 ml/min 之間時,顯著蛋白尿的病人較蛋白尿正常的病人洗腎風險上升至70倍!




而若腎功能原本就不佳(腎絲球過濾率 15-30 ml/min)且又有顯著蛋白尿,洗腎的風險更上昇至2000倍以上 !




腎功能立足點和蛋白尿嚴重度一樣重要


因此我常跟病人打個比方,一台較新的車子和一台較舊的車子跑在路上,舊的車子雖然跑得不怎麼快,可是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是新的車子一邊跑,一邊車底卻在漏油,這樣你覺得哪台車會先拋錨呢?




車子的新舊、性能就好比病人現今的腎功能,漏油與否多寡就好像是有無蛋白尿一樣,功能維持,沒有蛋白尿的腎臟才能使用長久。




泡泡尿不等於蛋白尿


雖然泡泡尿可能暗示著病人有蛋白尿,但是尿液有泡沫並不等於就有蛋白尿。因為現今西式的馬桶在一些正常狀況下即可能造成個人誤判,臨床經驗上即有許多求診前擔心不已的病人檢查結果其實是正常的。




搜尋相關的研究,有無泡泡尿(Foamy urine)與蛋白尿的相關性,結果在2012年有一篇韓國的研究,是回顧型研究,回顧病歷,看就診主訴有泡泡尿的病人究竟有多少比例真正有蛋白尿?


結果發現,最後僅22% 的病人真的有蛋白尿 ! 其他近  8 成是正常的。




正常可能造成尿液有泡沫的狀況




尿得快:現今絕大多數的家庭是西式的馬桶,原本就存在一灘水封,而小便時沖入水封的速度越快,就會激盪拌入越多的空氣至水封中。


衝擊大:尿下的高度越高,衝擊水封的力道越大,拌入的空氣越多,就會產生更多的氣泡,因為男生通常是站著小便,所以一般瞬間產生的泡沫也會比女生多些。


水喝少:即水喝得較少的狀況下,尿液會較濃縮,表面張力與水也會相差越大,更容易產生泡沫。


其他較少的原因如馬桶表面有清潔劑附著、等,亦可能在正常的情況下產生泡沬。




真正的泡泡尿要經得起時間考驗


所以總觀以上,現今人不論男女,小便時第一時間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泡沫;尤其在一些情境如經一整夜沒有小便,清晨的第一泡尿;或是因為有事情在忙無法立即上廁所,憋尿憋了一段時間的小便。


此時的瀉洪,伴隨膀胱強力的收縮,通常尿得又急又快,衝擊力也大,又是濃縮的小便,會產生最多的泡沬。


而真正的泡泡尿(指的是尿中有蛋白質造成的蛋白尿)應該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留置5分鐘不要沖掉,若是蛋白尿造成的泡沫應該會繼續存在,而一時間因上述原因沖激產生的泡沫則會消失。


甚至蛋白尿產生的泡沫尿在更久的時間(15分鐘後)依然存在。




總結:壞的泡泡尿特徵


所以總結壞的泡泡尿,即真的是尿中蛋白質造成的泡泡尿,因為意味著腎臟實質的損傷,所以每次的小便應該都有蛋白尿,每次都會有泡沫,而這些泡沫是應該持續存在,不會因留置一段時間不沖而消除。


而本身若已有一些慢性疾病就更應提高警覺,因為是造成腎臟損傷,產生蛋白尿的危險因子。


發現小便有泡沫先不要太緊張,先留置5分鐘再觀察,問自已是否憋尿太久了?必要時再找醫師求診檢查確定。


參考資料
1.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ubjective foamy urine, Chonnam Med J 2012;48: 164-168
2. Foamy urine in nephrotic syndrome, Clin Kidney J 2013,6: 341
3. Levey AS, de Jong PE, Coresh J, et al.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prognosi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KDIGO Controversies Conference report. Kidney Int 2010; 80:17.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

類風濕性關節炎恐致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宜早期肺功能篩檢,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類風濕性關節炎恐致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宜早期肺功能篩檢,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一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關節腫痛就診,透過胸部影像檢查,意外發現肺部已纖維化。由於患者平時僅偶爾咳嗽,並未察覺異狀,導致延誤治療時機。」黃建中醫師表示,肺纖維化會讓肺部漸漸失去彈性,嚴重甚至會導致呼吸衰竭,即使初期沒有顯著症狀,若患者具有肺纖維化高風險特性,應盡快進行第一次的肺功能檢查,依據檢查結果持續追蹤,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