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好,併發症才會少(懶人包)

by | 1 月 2, 2018


現在許多衛生組織都大力疾呼,希望眾人注意血糖過高的情形,究竟是為什麼?很多患者剛知道罹病時,一定會有這種疑惑:「我又沒有不舒服,只是被驗到血糖高一點,但為什麼需要控制血糖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如果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這個慢性病卻不控制,會有怎樣的後果呢?


其實糖尿病對全身上下都會造成不好的結果,尤其血糖會影響全身上下的血管健康。當血管受損,自然就會引發各處器官的損害。

我們可以先分成大血管小血管的傷害。

大血管傷害通常只的是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心臟病發)或中風。而最常見的小血管傷害包含了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小血管的三種病變我們於「你有糖尿病嗎?」這篇文章已有約略介紹,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糖尿病還會引發那些併發症。


 ● 心血管及腦血管病變

糖尿病會造成血管壁慢性發炎、受傷、血小板聚集、而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血管壁的通暢度變少,就像是高速公路全部從原本的四線道,逐漸限縮成一線道,很容易造成大塞車那樣,當動脈硬化血管變窄之後,血液的流動自然會受阻礙。

血糖過高破壞心臟的血管與神經之後,患者心臟病發的機率就大幅升高了。這樣的血管傷害再可能平時都沒有症狀,患者常常是到了突然心絞痛、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血管受傷已久或傷害已深。

因此,就統計上來看,有糖尿病的人可能在比較年輕時就心臟病發作。而一旦心臟病發作,有糖尿病問題患者死在心臟病的機率就比沒糖尿病的患者還來得大。另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風的機會不僅是一般人的兩倍到四倍,中風之後造成失智、死亡的機會也比其他沒糖尿病的中風患者來得高。假使除了患有糖尿病之外,還有高血壓、高血脂、抽菸、心臟病家族史、體重過重等其他問題,傷害會繼續累積加成。


 ● 肌腱病變

高血糖對心臟、血管、腎臟造成傷害的同時,還有其他傷害也已經悄悄啟動、同時進行了!例如當糖尿病患者每走一步,或每次提起手臂,都覺得不太對勁,又痛又難以活動的時候,可能是肌腱已經因為長期高血糖而受傷了!

肌腱位在肌肉末端堅韌的結締組織,幫助肌肉附著到骨頭上。肌肉收縮時,肌腱能傳遞力量,幫忙帶動骨頭、移動位置。肌腱是由膠原纖維組成,膠原纖維是一種蛋白質,當血液中是高血糖的狀態時,糖分會附著上蛋白質,肌腱的膠原纖維當然也會高糖分纏上,肌腱型態變厚,但能承受的重量卻變少了,造成肌腱容易受傷而產生撕裂傷,患者容易因為肌腱受傷而感到疼痛,關節的活動度下降

糖尿病影響的肌腱變厚、受傷可以分布在全身各部位,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都是常見的表現!後續就算用手術修補後,還是很有機會再度裂傷或關節沾黏僵硬!

許多人都知道,想要好好控制血糖,需要從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著手。然而當肌腱關節變得又痛又僵硬,動一步痛一下的時候,患者就難以好好運動啊!所以,大家請記得,剛被診斷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時,就要及早積極地改變生活方式,調整飲食內容,建立運動習慣,並依據醫師建議用藥物控制,才不會到後來連肌腱都受影響了,想要運動真的是會變得很困難。



● 糖尿病足病變

除了肌腱問題之外,大家一般更常聽到的糖尿病併發症是「糖尿病足」。典型的發生經過可能是這樣的:患者已經罹患糖尿病超過十年以上,可能先注意到腳趾頭有個不算大的傷口,可能是雞眼、水泡、灰指甲、「凍甲(甲溝炎)」等造成的,沒特別理它但傷口無法自行癒合,甚至紅腫熱痛的範圍愈來愈大,最後不得已只能把切除腳趾頭。可是傷口卻仍是不見起色,繼續擴大感染範圍,明顯組織壞死,只能選擇截肢

糖尿病足這樣非常常見的問題,其實是由兩分面進行破壞的。糖尿病會破壞周邊神經,因此患者對冷、熱、痛的感覺就愈來愈不敏感,很容易受傷,很多患者即使是腳被割到了、流血了、或有些小傷口,卻仍不知道,很容易放到傷口狀況惡化及感染才發覺。另外,糖尿病造成血管狀況不好的話,傷口癒合就會變慢,引發傷口變成潰瘍及壞疽的機會就升高了。


想要避免糖尿病足,記得好好控制血糖是必須的,才不會導致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平常每天要注意檢查腳部有沒有什麼傷口,也要檢查趾甲的修剪方式,清潔時先用手肘處測量水溫,免得腳的感覺不夠敏銳,後來泡腳反造成腳的燙傷!要穿包鞋及襪子,即使在家也盡量別光腳活動。


● 口腔病變

最後我們要提醒糖尿病患者注意包含牙齦、牙齒、舌頭等部位的口腔衛生。口水是身體分泌物的一種,血糖高的話,口水含的糖份就高,口腔內就更容易孳生細菌與牙菌斑,引發蛀牙及口氣差。大規模的統計報告證實,糖尿病患者口腔內的傷口較難癒合,口腔感染機會增加,同時容易牙齦紅腫、流血,也更容易有牙齦退縮、牙齒搖晃、咬合改變等問題。因此糖尿病患者更要記得半年一次的口腔檢查,確定自己是否有牙周病或其他口腔問題,並及早做好防範措施。


以上算是「你有糖尿病嗎?」這篇文章的補充,討論更多糖尿病會引發的併發症。


你可以閱讀「高血糖的前奏–糖尿病前期」這篇文章,更了解高血糖的致病機轉,也可以閱讀如何用「運動」、「飲食」、「藥物」、和「戒菸」等方式更理想地控制血糖。為了健康,我們一起加油!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50歲男士,有B型肝炎帶原。在發現肝癌後便接受手術切除,但是術後半年腫瘤便復發。」陳三奇醫師表示,「當時向健保申請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每三週回門診做一次治療。經過幾個月治療後,腫瘤顯著縮小,沒有明顯副作用,僅出現輕微的皮膚搔癢,讓患者能夠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日常生活。」

目前,患者已接受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式療法達一年以上,病況仍穩定控制。甚至在兩次治療之間,患者還可以安排休假出國旅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乾癬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皮膚外觀的改變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社交互動與自信心;而嚴重搔癢也常干擾睡眠,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邱足滿醫師指出,過去乾癬的治療以療效良好的生物製劑為主,近年則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問世,其治療機轉精準,治療成效佳,為中重度乾癬患者帶來生物製劑的針劑之外的口服藥物優異選擇。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曾經遇過一位媽媽,懷孕過程中增加了15公斤,產後一直瘦不下來,使體態改變,膚質也變差,顯得很沒有活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詳細的評估,我們針對她的生活習慣、飲食、睡眠、運動進行調整,並搭配婦科調養,讓體重、體態都逐漸恢復,連家庭關係都明顯改善。讓我深刻體會到,產後不僅是身體的恢復期,也是心理與家庭關係重要的適應期。」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即使完全沒症狀,也一定要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張廷彰醫師表示。子宮頸癌長期位居女性癌症死因前十名,約20%至3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二期以上)。近年政府積極推動HPV疫苗,但許多30歲以上女性仍屬「疫苗空窗世代」,未能在黃金施打年齡接種疫苗,此類族群更應建立定期檢查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