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手痛、手麻、手滑的 – 腕隧道症候群(懶人包)

by | 12 月 14, 2017


如果你原本打字飛快,能在手機或鍵盤上迅速移動壓下各個按鍵,輕輕鬆鬆就能回覆朋友捎來的訊息,但最近卻開始常覺得手部麻麻的,有點刺痛感,甚至還容易手滑掉下手機,就要小心「腕隧道症候群」。


聽到「腕隧道症候群」時,大家應該都會很狐疑:「為什麼跟隧道會有關係呢?」

先來想想,人類的手部功能眾多,能做出許多精細的動作,這就有賴於神經、肌肉的共同合作。在這些調控的神經肌肉裡,正中神經與九條肌腱會一起經過手腕處,它們一起經過的這個小小通道就被稱為「腕隧道」。

正中神經一路從手臂走向手腕,分支於手掌,支配大部分的手指頭活動,與除了小指頭之外四指的感覺。這麼重要的神經若在小小通道 — 腕隧道 — 中受到了壓迫,我們就會有可能覺得手部痠麻不適,甚至到肌肉萎縮的程度。因此,會不會發生腕隧道症候群,就取決於一人的手腕構造、肌腱神經筋膜的健康狀況、與是否反覆地做手腕活動等因素有關係


例如,女性發作腕隧道症候群的機會是男性的三倍,原因就在於女性的手腕構造裡「隧道」比較小,神經就容易覺得卡卡的。手腕處這裡也擠了很多塊小骨頭,假使外傷導致手腕骨折、手腕脫臼,亦讓腕隧道的空間變小,正中神經就會備感壓力。有些人的「卡」,則來自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關節發炎腫脹,減小腕隧道的空間。

懷孕、甲狀腺機能低下、肥胖等其他全身性問題會影響體內平衡,讓體內蓄積過多液體,組織水腫的狀況下也會讓腕隧道空間變窄。糖尿病也是讓人好發腕隧道症候群的一個全身性疾病,與高血糖對神經、筋膜的傷害也有關係。


當然,如果你的手腕常常需要反覆地、出力的活動,肌腱、滑膜就可能發炎、增厚擠壓到正中神經通過的空間大小,像打字員、裁縫、組裝線上的工作人員、麵包師傅、美髮設計師、音樂家、清潔人員、駕駛、外科醫師等,都是屬於高危險群。

因此會有腕隧道症候群常非僅有一個原因造成的,而是幾個不同的因子組合而成。像是一個女性清潔人員,同時也是個糖尿病患者,在每次出力提著水桶或反覆擦抹窗戶之際,或是一位懷孕婦女不停打字之後,就可能感到腕隧道症候群的發作!


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常常是逐漸發生的,這種刺痛、癢、麻木、與燒灼的感覺會發生於手掌、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但不會發生在小指頭

如果你覺得除了小指頭外,其他指頭會突然莫名奇妙地像被小小電到一下,那就有可能是的腕隧道症候群。

有人是拿著手機、握住方向盤的時候,漸漸覺得手腕那邊麻麻的刺刺的,這種不舒服感覺可能延伸到肩膀,大家這時就會開始想甩甩手,想甩開那種不舒服的惱人麻感,晚上症狀尤其嚴重,有人第一次注意到有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會覺得麻木、痛,甚至痛到醒過來。早上醒來後,麻刺感覺可能延伸到肩膀。


若有以上症狀就要記得找醫師診治,很多患者可能會想說,這只是一點痠、一點麻,忍過去就好了。但假如不處理的話,接下來會愈來愈嚴重,是怎麼甩手都甩不開的喔!若正中神經持續受到壓迫,會失去功能,手指頭的感覺愈來愈不敏銳,失去手部指頭的力氣和協調性,對掌功能(同側大拇指摸其他指頭)變差

更嚴重的話,捉握東西的力氣受到影響,手掌肌肉萎縮,伴隨著疼痛與肌肉緊繃愈來愈明顯。作一些需要靠大拇指與其他指頭相對而捉住東西的動作,像是拿住杯子、舉起水壺時,可能就捉握不住而讓杯子掉下來。這些對肌肉的傷害是永久性的,害人類原本能從事精密活動的手部失去功能,所以請不要延遲看醫師的時間。

醫師若在臨床懷疑腕隧道症候群,會先詢問患者是否有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危險因子,並了解患者每天的工作性質,常有的活動,是否曾經手腕受傷等。接下來醫師會檢查患者手指頭、手部的感覺與肌力是否正常,甚至也會檢查手臂與肩膀。必要時,可用X光看一下手腕附近的骨頭是否有骨折、錯位、或關節炎的問題。

「手腕彎曲測試」是讓患者先將兩支手腕的手背面互相擠壓,這動作會壓迫到正中神經,如果持續一分鐘後即出現麻痛感,就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敲擊測試」時醫師會輕敲患者手腕處,看患者是否會有麻痛的感覺。更精密的檢查則需要用肌電圖或神經傳導等確定診斷,看正中神經受影響的程度。


如果患者症狀是因為反覆做某些動作引起的,那就要考慮減少這類動作的重複機會,或在動作與動作之間做點休息。或在手腕反覆動作之後作冰敷。平時可使用止痛藥以降低發炎反應。晚上睡覺的時候,最好要帶個護腕輔具,減少手腕不自主的活動,減少壓迫神經,讓正中神經休息。

當然,若患者的腕隧道症候群症狀與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全身性疾病有關,也要好好控制這些全身性疾病,才能降低手部的不適。


假使這些保守治療的方式都失敗了,患者症狀愈來愈嚴重,失去肌肉協調與力氣,半夜常被痛醒,就要考慮手術治療。手術的概念是,既然正中神經通過的隧道太小而受到壓迫、造成症狀,那我們就用手術破壞隧道,切開壓在正中神經上的韌帶組織,「打破天花板限制」,讓正中神經得到喘息的空間。目前這手術可以用微創方式做到,也能是直接開刀,可與醫師討論適合的做法。

想預防腕隧道症候群再度發作,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手腕的姿勢,如果需要重複的使用手腕,記得要給手腕一點休息時間,並可以配合冰敷。平時注意不要太大力的擊打鍵盤,減少自己捉握的力量,如果可以的話,就多換手做事情或換姿勢,並且常常讓手腕回到休息不出力的位置。平時控制體重、不要讓身體過於水腫,若又有症狀則記得要晚上開始戴上護腕支架睡覺。萬一還是有症狀,還是要趕快去找醫師問診!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50歲男士,有B型肝炎帶原。在發現肝癌後便接受手術切除,但是術後半年腫瘤便復發。」陳三奇醫師表示,「當時向健保申請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每三週回門診做一次治療。經過幾個月治療後,腫瘤顯著縮小,沒有明顯副作用,僅出現輕微的皮膚搔癢,讓患者能夠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日常生活。」

目前,患者已接受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式療法達一年以上,病況仍穩定控制。甚至在兩次治療之間,患者還可以安排休假出國旅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乾癬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皮膚外觀的改變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社交互動與自信心;而嚴重搔癢也常干擾睡眠,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邱足滿醫師指出,過去乾癬的治療以療效良好的生物製劑為主,近年則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問世,其治療機轉精準,治療成效佳,為中重度乾癬患者帶來生物製劑的針劑之外的口服藥物優異選擇。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曾經遇過一位媽媽,懷孕過程中增加了15公斤,產後一直瘦不下來,使體態改變,膚質也變差,顯得很沒有活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詳細的評估,我們針對她的生活習慣、飲食、睡眠、運動進行調整,並搭配婦科調養,讓體重、體態都逐漸恢復,連家庭關係都明顯改善。讓我深刻體會到,產後不僅是身體的恢復期,也是心理與家庭關係重要的適應期。」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即使完全沒症狀,也一定要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張廷彰醫師表示。子宮頸癌長期位居女性癌症死因前十名,約20%至3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二期以上)。近年政府積極推動HPV疫苗,但許多30歲以上女性仍屬「疫苗空窗世代」,未能在黃金施打年齡接種疫苗,此類族群更應建立定期檢查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