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痛超難受,龍骨保健很重要!(懶人包)

by | 9 月 19, 2018


「我站也站不了太久,坐也坐不住,總是沒多久背痛就開始了,基本上只有躺著的時候會好一點。」

「你知道嗎?每次下背痛發作,就好像有人拿著刀正在削我的背、剮我的肉!」

您是否也曾經歷過下背痛這樣的不舒服呢?


下背痛很常見,每個人的痛法卻不盡相同,但通常會有幾個特性:

● 向前彎與搬重物的時候比較痛

● 久坐會讓背更痛,久站和走路之後也容易愈來愈痛

● 躺下來覺得比較舒服

 


在介紹下背痛的原因之前,我們還是先來看看脊椎的解剖構造。俗稱「龍骨」的脊柱並非一塊骨頭同頭通到屁股,而是由一塊一塊的脊椎骨相疊組成,骨頭與骨頭中有椎間盤軟骨,椎間盤能緩衝骨頭與骨頭之間的摩擦。我們上半身的體重都會加諸壓力於下半身的脊椎,愈下方的脊椎承受的壓力愈多。


而今天假如我們下背痛發作,究竟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實最常見的原因不是出在脊椎骨頭本身,而是過度活動。下雨天後清理積水清了幾天,過年到了要大掃除,或是中元普渡準備豐盛的拜拜,都可能誘發下背痛。因為過度活動後,肌肉與韌帶過度拉扯,造成肌肉緊繃或韌帶受傷,而帶來痠痛,不過這類型的下背痛通常是幾天後就緩解了,通常不需要太過擔心。

 


若是過度活動造成的下背痛,通常過個幾天後就會恢復正常。但如果持續痛了好幾天都沒有改善,就不要再想說這只是肌肉拉傷,而要擔心是否為「椎間盤受傷」引起的疼痛。椎間盤可能發生的傷害有好幾種,畢竟椎間盤雖然是負責吸收衝擊力道的軟骨,但隨著身體退化,還是會磨損、縮水,導致「椎間盤退化」,讓椎間盤不再如年輕時飽滿,這時脊椎骨的硬骨處硬碰硬的摩擦,也就是發生在脊椎的退化性關節炎,會讓患者產生下背痛與僵硬感。

另外,「椎間盤突出」也是導致下背痛的常見原因。就像開車在路上突然遇到一個凹洞,輪胎如然爆胎。椎間盤可能在受到一個突然的衝擊力道後,中心果凍狀的內容物往外衝,突出物因而壓迫到脊椎神經。椎間盤突出不僅帶來下背痛,還可能因為壓迫到支配下肢與臀部的坐骨神經,影響神經傳導並引發坐骨神經痛,讓人一路痛到腳。


我們的身體會隨年紀退化,每天活動對脊椎也是日以繼夜的帶來磨損,都會讓關節與韌帶漸漸失靈,難以保持脊椎繼續留在原位,這問題我們稱為「脊椎滑脫(spondylolisthesis)」,也就是脊椎骨往前滑動,原本的一節節對好的相對位置跑掉了,就可能會壓迫神經,導致下背痛。

骨頭退化,發生脊椎退化性關節炎的過程中,椎間盤變扁,讓骨頭相摩擦的機會增加,造成脊椎骨持續變化,長出骨刺,可能會包圍住神經的出口,同時脊椎退化性關節炎也會帶來韌帶的摩擦增厚,導致神經出口狹窄,我們稱為「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患者也會表現下背痛。

剛剛說的脊柱與椎間盤疾患,多數發生在有點年紀的患者身上,但如果有「脊柱側彎」的話,可能在青少年就開始出現脊椎曲度變化異常,而帶來背痛與神經壓迫造成的腳痛等問題了。

整合一下,多數下背痛與過度使用有關,如果下背痛前你確實過度使用腰背了一陣子,那可以先等等看是否改善。但如果過了好幾天都沒改善,那可能要檢查一下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背痛的。尤其當背痛時還有發燒、畏寒、體重下降、或是大小便失禁等情況的話,就要記得趕快就醫檢查,不等了!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者更要特別小心。

就醫後,醫師可能會安排X光、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方式來診斷患者下背痛原因,而在治療方面,除了像止痛藥之類的藥物治療外,物理治療常常也會有所幫助。物理治療師可教導患者使用冷熱敷交替的方式改善症狀,或用按摩、超音波等物理治療方式降低不適感。這些功效有時不是一蹴可幾,還要配合上適當的下背部的伸展動作與肌肉訓練,強化肌肉的耐力,有些人則是穿著背架固定時,症狀會有所改善。


如果已經用非手術治療六個月但狀況沒有改善的話,就要視原因考慮手術處理。要說明的是,手術並不是所有下背痛狀況的最後一線,而且要有明確找到引發背痛的原因,才會考慮手術治療。也就是說,有些患者雖然一直慢性長期的背痛,但一直都找不到原因的時候,也無法用手術解決,不知道能開什麼。

手術治療的部分我們就談兩種手術,一個是脊椎融合(spinal fusion),另一個是椎間盤置換(disk replacement)。脊椎融合的概念是,當脊椎不穩定、脊椎側彎、或椎間盤退化嚴重的話,一節一節動來動去就會讓患者覺得疼痛。所以為了減少脊椎一節一節活動時造成的疼痛,我們就把脊椎骨融合於一起,減少造成疼痛的那一節脊椎骨的活動度,就比較不會引發疼痛。

脊椎融合的手術方式多樣,可以選擇植骨、螺絲、支架等方式來幫助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的連結。方式可從肚子開、從側邊開、或從背部開。在開刀方式多元的同時,也暗示了目前沒有哪一種開法比較厲害或成效最有保證,雖有患者可以因而擺脫背痛困擾,但也有患者開完刀之後覺得一點幫助也沒有或幫助很小。


椎間盤置換大概就是個大家比較能夠了解的概念了,椎間盤是個容易被磨損的軟骨,若真的不堪使用了,我們就用人工醫療器材置換椎間盤,讓脊椎較保有彈性和接近正常的動作度,減少脊椎骨硬碰硬造成的疼痛,就像是我們置換膝關節的概念那樣。

很多人都曾遇到下背痛,只能說,我們每天的活動都有機會磨損脊椎和椎間盤,且時間是把殺豬刀,年紀變大之際我們身體的各個零件都逐步退化,這裡痛那裏不舒服的狀況就愈來愈多了!因此,我們更要注意我們的生活習慣與生活選擇,盡量延長各零件的使用年限。關於預防下背痛,你可以平時多維持良好姿勢,你的站姿、坐姿、和搬東西、撿東西的姿勢都和脊椎健康有關。即使是年輕人,搬重物也務必小心,不要用蠻力,不要彎腰搬重物,最好是屈膝、身體打直蹲下去,用大腿的力量帶起重物比較好。


平時注意維持健康體重,體重過重會對脊椎帶來額外的負擔,體重過輕的人骨質難以維持,都不是好事。運動當然也很重要。多做游泳、快走等有氧運動維持心肺功能,並多做保持核心肌群的動作,您可以看「訓練核心六招,做好脊椎保健」這篇,多多練習長保核心健康。最後,如果您還在抽菸的話,務必戒菸。香菸會加速人的全身老化,脊椎當然也無法倖免於難。

延伸閱讀

六招鍛鍊肌力,有效預防膝蓋痛

保護手關節,這些動作一定要避免

九招舒緩足底筋膜炎

保養膝蓋,這些動作一定要避免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