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阻塞後可能需要 – 腸造口(懶人包)

by | 6 月 14, 2018

你吃過豬大腸,聽過大腸癌,今天就讓我們來更進一步了解大腸。大腸算是腸胃道的最後段了,食物經過嘴巴、食道、胃、小腸一路消化、吸收後,就會進到大腸。小腸負責消化、吸收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能被消化吸收的物質就繼續往下活動,由大腸吸收其中的水分。



大腸最前段稱為盲腸,與闌尾相接。接下來的走向就如同寫了個ㄇ字型,從右側的升結腸,到中段橫結腸(橫跨上腹部,從右上腹、肝臟膽囊前方,往左到胰臟脾臟前方),再向下轉往左側降結腸,乙狀結腸,再來到直腸後接到肛門。


大腸的長度約有120到150公分長。流進大腸的物質混合了消化液、食物殘渣等等,是很水樣的糞水,大腸主要功能是可以回收水份,糞水於是從液態愈來愈固態,經過直腸與肛門排出。




現在,得到癌症不是世界末日,醫師可以用手術、電療、化療、標靶治療等方式幫助患者對抗大腸癌;在治療大腸癌的過程中若有需要,會替患者做腸造口,擁有腸造口也不是世界末日,大腸造口的意思是,經由手術將大腸與皮膚相連,讓腸內的糞水糞便從此開口流到體外,而非經過肛門排出,也就是建立一個新的讓腸子通往外界的開口,排除廢氣(放屁)及廢物(糞便)。



至於為什麼需要大腸造口,就可能與下列的情況有關:


腸道阻塞:腸道阻塞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可以是像大腸癌之類的腫瘤問題造成了阻塞,也有可能是腹部沾黏問題嚴重導致的,糞便過不去排不走,堆積停留在腸道裡面,阻塞過久的腸道並不健康,即使用手術處理、切除腫瘤本身之後,剩餘腸道若過度擴張、腫脹,並不適合馬上手術接合,可能需要先做個腸造口,讓腸道休養生息。


 腸缺血或破裂:腸子因為栓塞而缺血壞死,甚至破裂,醫師需要把壞死腸道切除才能避免後續的腹膜炎、敗血症等感染問題。而當一大段腸道都被切掉後,就可能需要腸造口了。


 腸道外傷或憩室炎:腸道有外傷或發炎性疾病時,我們可以先做個腸造口,引流糞水至體外,先不經過受傷腸道,讓受傷、發炎的腸道能在較乾淨的狀況下癒合。


 希望糞便不要經過肛門:如果患者有會陰處的嚴重感染(稱為Fournier gangrene的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醫師會建議先做個腸造口,引流糞水至肚皮,而非從肛門排出,提供會陰部較好癒合的環境。


所以,每位患者需要做腸造口的原因可能不同,根據這點,醫師會選擇不同的造口形式,造口出現的位置也會不一樣。大腸造口可以是暫時性的,或永久性的。暫時性的就如同我們剛剛說的,目的在於讓腸道休養生息,幾個月過去後,再動一次手術重新接回腸子,患者就能夠再度從肛門排便。


過往醫師喜歡將腸造口固定在腰際,或固定在腹股溝處,但這兩處都是起身、走路,身體動來動去會時常牽扯的位置。一九五○年代後醫師開始考慮到患者的舒服程度,會於人工肛門手術前請病人畫出褲子腰帶的位置,並在手術中盡量避開;面對肥胖患者醫師也會盡量不建造位於下腹部的人工肛門,免得患者低頭時根本找不到腸造口。


要動腸造口手術時,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醫師可能會先處理其他腸子切除、癌症切除等手術,最後再做出大腸造口。醫師也能從電腦斷層等影像判斷患者需先做一個腸造口來引流糞便,維持腸道健康,因此安排僅做腸造口的手術。


大腸造口的型態並不僅有一種,放的位置也不一樣,我們一起來看看:


◆ 終端大腸造口(End colostomy)

手術時已經移除更後段的腸道,因此直接將剩下的腸道開口拉到皮膚,通常這是永久性的大腸造口。常見的位置是降結腸、乙狀結腸腸造口,乙狀結腸原本會接到直腸,因此這已經是很接近肛門口的部分,從這裡排出的糞便形式會比較接近成條的固體,位置於左下腹。




◆ 環形腸造口(loop colostomy)

通常這是暫時性的腸造口。手術時醫師並沒有沒有切斷腸子,只是架高腸子到皮膚表面,劃開後再將腸道與腹部皮膚吻合。這樣的作法可以幫忙減壓,讓大部分的糞水由此排出,但因為沒有截斷腸道,患者還是有機會從肛門排氣排便。常見的作法是由橫結腸來做環形腸造口,創造於右上腹的造口位置。




◆ 雙桶狀造口(double-barrel colostomy)



這代表把手術後造成的兩個腸道斷端都拿到皮膚上做出開口。連接小腸、升結腸的那段腸道會是主要排便、排氣的出口,因為腸道一路到這裡就走到了新的盡頭。那末端剩餘的腸道為什麼也要開口到皮膚上呢?其實腸道都會分泌黏液,有個出口能讓其排出黏液,避免腸道脹大。末端腸道的出口小小的就行了。



雖然很多人想到大便從肚皮出來,會覺得心裡非常不舒服,然而其實有許多患者發現日子並沒有那麼難過,穿衣服後並不明顯,患者可以出門逛街購物、上班工作、與人交際,回歸正常生活,即使出門運動也沒問題。我們只要注意幾件事情:


◎ 我們沒辦法像控制肛門一樣控制腸造口,因此腸造口隨時都可能排出糞水糞便和放屁,因此造口處需要貼一個袋子收集這些廢物。選擇適當大小開口的集糞袋非常重要,造口大小會隨時間有些變化,記得適時調整。


 醫師會將腸造口做在患者看得到,有辦法自己照顧的地方。照護周遭皮膚至關重要,最好在集糞袋大概三分之一滿,尚未半滿時就清空袋子,一天要換個幾次,避免周遭的皮膚泡在糞水裡而發炎。皮膚發炎就難以黏貼好造口袋(集糞袋)。周遭皮膚平常可用清水清洗,清洗後擦乾,再貼造口袋。


 露出的腸黏膜有時會有點狀出血,尤其在擦拭時,可能會流些血。但若腸黏膜一直流血,或是擔心血是從腸子裡面流出來的,根本是腸胃道出血,而非腸造口的本身在出血,就要趕快就診讓醫師檢查。


 若是從腸造口流出的糞便並非成條,而是非常液體狀,身體會流失不少水分,記得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和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如果覺得很沒力,開始抽筋,或尿尿變得很少又很黃,可能是身體水分不足,請趕緊補充水份並就醫。


 注意任何會引發便祕或是腹瀉拉肚子的藥物,也要改變平時飲食種類,少吃會造成腸氣變多的食物,像不要吃太多豆類、堅果、高麗菜、花椰菜等。




其實,在建立造口後的住院過程中,患者與家屬都要向醫院裡有經驗的造口師好好學習,這點很重要!有經驗的造口師能夠幫忙解決各種疑難雜症,像是有病人術後體重下降的比較快又比較多,腹部肚皮凹下去,造成袋子貼不好的話,可以請造口師幫忙想辦法,補充點人工皮來調整皮膚的平面。造口師會教導患者回家後萬一遇到出血,或腸子突出形成造口疝氣等問題時該如何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喔!





延伸閱讀:

大腸癌的真面目


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 – 大腸直腸癌


【醫師聊天室】遠離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怎麼分期?怎麼治療?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乳癌HER2雙標靶新皮下給藥納健保,療程5~8分鐘可完成,提升生活品質!早期、轉移都受惠,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乳癌HER2雙標靶新皮下給藥納健保,療程5~8分鐘可完成,提升生活品質!早期、轉移都受惠,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60歲HER2乳癌患者,在接受HER2雙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吳世重醫師表示,「但由於患者體態較豐腴、脂肪層較厚,每次打針都是挑戰;加上靜脈輸注兩種HER2標靶藥物,每次都需要2、3個小時,容易讓患者感到不便與不適。」

後來,患者的家屬聽說HER2雙標靶藥物有新的皮下注射劑型,主動提出詢問。改採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劑型後,每次給藥時間大幅縮短,僅5至8分鐘即可完成,終於讓患者如釋重負。

健保延長給付年限!新一代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對抗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延長給付年限!新一代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對抗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在台灣,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已是男性癌症的第三名,死亡率也有上升的趨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張議徽醫師指出,由於攝護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為第四期,常出現轉移的部位包括骨骼、淋巴結、肺臟、肝臟等。 因為雄性激素會刺激攝護腺癌生長,所以荷爾蒙抑制療法扮演重要的角色。張議徽醫師說,傳統的荷爾蒙抑制療法可以降低體內的雄性激素濃度,發揮抑制腫瘤的效果,不過在經過一、兩年後,攝護腺癌可能發展出抗藥性,稱為「去勢抗性」,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發現乳癌時已有肝臟轉移。因為是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劉峻宇醫師表示,「對大部分患者而言,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顯著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但是大約20%至30%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即會發生抗藥性,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那位年輕患者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後,不到半年便失去效果,後續雖然接受過一線紫杉醇類的合併化學治療,效果也僅約4個月後腫瘤再次惡化,因此在充分溝通後,患者選擇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讓她的病情獲得控制,而且副作用也比傳統化學治療少,幫助維持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