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這屁股一走動就痛的要命,醫師說我的髖部關節炎嚴重,需要換關節了。」林奶奶沮喪地說:「我都這把年紀了,想到要開刀還真緊張啊!」
沒錯,現代人壽命延長,各種關節的使用年限卻沒跟上腳步,導致受膝關節炎、髖關節炎之苦的民眾愈來愈多。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不少保養膝關節、保養髖關節的方式,這次來看看,萬一關節已經磨損的很嚴重,患者常常覺得好痛好痛,難以走路,生活品質變差,真的需要動用到關節置換手術才能改善的話,我們能做好哪些準備。

● 術前我該問醫師哪些問題?
醫師在門診與患者、家屬討論手術的時候,大家常常不知道要問醫師什麼?其實大部分醫師會直接和患者解釋,若還有疑慮,以下事情最好是問一下:
◆ 動這個手術通常會有哪些併發症?遇到的機會有多高?
接受手術前,覺得好緊張是很正常的,但這時候緊張也不是辦法,我們應該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更認真地想「接下來該怎麼辦」,該做些什麼來增進手術結果呢?
菸草會讓人傷口癒合變慢,整體恢復變差,對要經歷麻醉的人來說更是一大危機。
◆ 維持適當體重
想到手術,可能很多人會擔心身體元氣不足,而開始吃更多補品。但請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體重。體重過重的話,關節就容易磨損,就算換了新關節也是依樣。所以在手術前最好想一下,該怎麼減少飲食控制適當體重,千萬不要以為要開刀了,或覺得開刀很傷身體,就繼續吃一堆補品或增加食物攝取量喔。
◆ 鍛鍊上肢肌力
不管是要開髖關節置換手術還是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都很可能因為髖部痛、膝蓋痛而很少走動。然而,動完手術後可能都需要扶著四腳拐杖或撐著拐杖走路一小段時間。因此,練習上半身、手部的肌力就很重要。很多動作上肢肌力坐著就能練習,記得要好好練。(肌力基礎訓練,就這樣做!) ◆ 為居家做準備
術後恢復期間活動力較弱,可以趁手術前先把居家環境整理一下,找人來大掃除也好。如果本來空間安排上需要走樓梯上樓才能回房休息,就要考慮看能不能找到有一樓可以住的地方,或是找到可以用電梯上下樓的棲身處。

要動手術,麻醉是容易「卡關」的一個地方,因此術前醫師會安排胸部X光、心電圖、抽血,甚至心臟超音波等評估,才能確保患者身體狀況適合接受手術。
患者過去如果曾經接受手術麻醉,而且遇上什麼特殊狀況的話,記得先告訴醫師。(全身麻醉的夢靨:惡性高熱) ● 開刀過程
置換關節的手術時間約是幾個小時。醫師會先移除患者關節腔裡被破壞的軟骨、硬骨,再換上塑膠、金屬、或陶瓷等不同材質的植入物。這些植入物會與原本骨頭的形狀相似,模擬自然關節的活動樣貌。請看下圖了解髖關節炎和髖關節置換後的樣子。

● 開完刀後,要注意什麼?
細菌可以從泌尿道、從口腔牙齒、或從皮膚跑到血液,再跑往身體他處。如果術後發現體溫過高,超過38.3度,或是常常畏寒發冷,傷口處愈來愈紅、腫、熱、痛,甚至傷口處流出分泌物,就很可能是感染的徵兆,務必就醫檢查!
◆ 預防出血
平時如果有需要服用抗凝血劑,務必先告知手術醫師,並確定要於手術幾天前開始停藥,減少術中出血過多。手術完也要跟醫師確定什麼時候該恢復吃抗凝血劑。
◆ 預防血栓
不管是髖關節或膝關節動了手術之後,患者可能會臥床幾天,這時下肢都沒怎麼活動,靜脈血管內的血液流動不好,可能就因此形成血栓,卡在小腿或大腿。我們稱為「靜脈血管栓塞」。這樣的狀況會讓患者腳愈來愈痛、愈來愈紅、愈來愈腫,這時務必要告知醫師!
萬一靜脈血栓突然鬆動,血栓會順著血液流動回到心臟,再被打到肺臟,造成肺臟的血管栓塞,稱為「肺栓塞」。萬一變成肺栓塞則是非常緊急的狀況呢!因為患者會變得非常喘,胸痛,大口喘氣但卻因為肺血管塞住而無法做氧氣交換,患者的氧氣濃度迅速減少,會有生命危險。一定要及時就醫。

關節置換手術並不算少見,希望每個需要的患者都能正向面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