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人工關節?該做什麼準備?圖解說明

by | 11 月 9, 2020


「我這屁股一走動就痛的要命,醫師說我的髖部關節炎嚴重,需要換關節了。」林奶奶沮喪地說:「我都這把年紀了,想到要開刀還真緊張啊!」


沒錯,現代人壽命延長,各種關節的使用年限卻沒跟上腳步,導致受膝關節炎髖關節炎之苦的民眾愈來愈多。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不少保養膝關節保養髖關節的方式,這次來看看,萬一關節已經磨損的很嚴重,患者常常覺得好痛好痛,難以走路,生活品質變差,真的需要動用到關節置換手術才能改善的話,我們能做好哪些準備。


● 術前我該問醫師哪些問題?


醫師在門診與患者、家屬討論手術的時候,大家常常不知道要問醫師什麼?其實大部分醫師會直接和患者解釋,若還有疑慮,以下事情最好是問一下:

◆ 動這個手術通常會有哪些併發症?遇到的機會有多高?

 開完刀會很痛嗎?有什麼止痛的辦法?

 動過關節置換手術後,我的活動程度會有什麼改變嗎?

● 術前準備可以減少併發症出現的機會


接受手術前,覺得好緊張是很正常的,但這時候緊張也不是辦法,我們應該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更認真地想「接下來該怎麼辦」,該做些什麼來增進手術結果呢?

 戒菸
菸草會讓人傷口癒合變慢,整體恢復變差,對要經歷麻醉的人來說更是一大危機。

 維持適當體重
想到手術,可能很多人會擔心身體元氣不足,而開始吃更多補品。但請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體重。體重過重的話,關節就容易磨損,就算換了新關節也是依樣。所以在手術前最好想一下,該怎麼減少飲食控制適當體重,千萬不要以為要開刀了,或覺得開刀很傷身體,就繼續吃一堆補品或增加食物攝取量喔。

 鍛鍊上肢肌力
不管是要開髖關節置換手術還是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都很可能因為髖部痛、膝蓋痛而很少走動。然而,動完手術後可能都需要扶著四腳拐杖或撐著拐杖走路一小段時間。因此,練習上半身、手部的肌力就很重要。很多動作上肢肌力坐著就能練習,記得要好好練。(肌力基礎訓練,就這樣做!

◆ 為居家做準備
術後恢復期間活動力較弱,可以趁手術前先把居家環境整理一下,找人來大掃除也好。如果本來空間安排上需要走樓梯上樓才能回房休息,就要考慮看能不能找到有一樓可以住的地方,或是找到可以用電梯上下樓的棲身處。


想好自己平常最需要的活動範圍,大約把客廳、廚房、床鋪之間的各種障礙都要先排除,不要囤積一堆東西在地上,線路都撿好收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浴室!浴室燈光要足夠明亮,並要裝止滑板,最好乾溼分離,沖澡處放個適合大小、高度的椅子,考慮加高馬桶座高度,以減少跌倒機會。(跌倒問題多,銀髮族愛注意

可以先打造個適合術後恢復的小空間。一張有靠背的椅子,椅子不要太低,讓自己坐下來時,臀部水平高度是高於膝蓋位置的。椅子最好還有兩側扶手,以及放個不要太軟的後腰枕。旁邊再放張茶几,平常需要的藥物、眼鏡、衛生紙、電視遙控器、手機等都可以放在茶几上。

● 住院術前準備


要動手術,麻醉是容易「卡關」的一個地方,因此術前醫師會安排胸部X光、心電圖、抽血,甚至心臟超音波等評估,才能確保患者身體狀況適合接受手術。

患者過去如果曾經接受手術麻醉,而且遇上什麼特殊狀況的話,記得先告訴醫師。(全身麻醉的夢靨:惡性高熱

● 開刀過程


置換關節的手術時間約是幾個小時。醫師會先移除患者關節腔裡被破壞的軟骨、硬骨,再換上塑膠、金屬、或陶瓷等不同材質的植入物。這些植入物會與原本骨頭的形狀相似,模擬自然關節的活動樣貌。請看下圖了解髖關節炎和髖關節置換後的樣子。

● 開完刀後,要注意什麼?

開刀最常見的兩個併發症就是感染出血。因此術後要注意的重點也與這些有關。

◆ 預防感染
細菌可以從泌尿道、從口腔牙齒、或從皮膚跑到血液,再跑往身體他處。如果術後發現體溫過高,超過38.3度,或是常常畏寒發冷,傷口處愈來愈紅、腫、熱、痛,甚至傷口處流出分泌物,就很可能是感染的徵兆,務必就醫檢查!

◆ 預防出血
平時如果有需要服用抗凝血劑,務必先告知手術醫師,並確定要於手術幾天前開始停藥,減少術中出血過多。手術完也要跟醫師確定什麼時候該恢復吃抗凝血劑。

◆ 預防血栓
不管是髖關節或膝關節動了手術之後,患者可能會臥床幾天,這時下肢都沒怎麼活動,靜脈血管內的血液流動不好,可能就因此形成血栓,卡在小腿或大腿。我們稱為「靜脈血管栓塞」。這樣的狀況會讓患者腳愈來愈痛、愈來愈紅、愈來愈腫,這時務必要告知醫師!

萬一靜脈血栓突然鬆動,血栓會順著血液流動回到心臟,再被打到肺臟,造成肺臟的血管栓塞,稱為「肺栓塞」。萬一變成肺栓塞則是非常緊急的狀況呢!因為患者會變得非常喘,胸痛,大口喘氣但卻因為肺血管塞住而無法做氧氣交換,患者的氧氣濃度迅速減少,會有生命危險。一定要及時就醫。


關節置換手術並不算少見,希望每個需要的患者都能正向面對,做好準備。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