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好痛!9招緩和髖關節(圖解)

by | 9 月 28, 2018


退化性關節炎可以發生在身體各處的關節,而需要承受我們體重的關節,像是膝關節、髖關節、或脊椎骨之間的關節,更是容易得到退化性關節炎。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的人口愈來愈多了,雖然說年紀大的話,總是會有點關節退化問題,但我們若能及早認知到關節生病,早一點介入治療和做出改變,就能減少退化性關節炎對生活造成的影響。


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這次著重在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復健練習。髖關節是骨盆與大腿相接的關節,也是全身最大的關節之一。髖關節的模式很像是球放在手套裡的樣子。「球」樣的是大腿骨(股骨)的頂端頭部,而「手套」則是由骨盆骨頭形成的一個凹槽樣關節窩,被稱為髖臼(acetabulum)。





這兩個骨頭相交之處覆蓋著關節軟骨,作為骨頭摩擦之間的緩衝。髖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代表這關節的軟骨長期磨損後,表面不再光滑,關節面面的粗糙,讓硬骨頭之間硬碰硬的機會就大了,甚至長出突突的骨刺。若是年紀大、過去髖關節受過傷、體重過重都可能讓人更容易患有髖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


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最明顯的症狀是在髖關節附近的疼痛感,多數人的痛感是慢慢愈來愈嚴重,只有少數患者是一下子就變得超痛。通常患者會於早晨時覺得痛和僵硬感最嚴重,病情加重後有時連休息或晚上都會感到疼痛,下雨天也會特別覺得髖部痛。而平時活動逐漸受限,因為覺得髖部緊緊的,有點僵硬而比較少走路。如果一下子突然活動太多(像是平常沒運動,今天跟著大家去爬山走山路)就會覺得很痛很不舒服,感覺髖部好像被鎖住了那般,還會聽到一點關節摩擦的聲響,或開始走路一拐一拐的。

 

若醫師從患者提出的症狀懷疑是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話,可能會安排X光片檢查,看看髖關節這裡是否關節空間減少、有骨刺形成等狀況。有時則會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檢查。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保護髖關節,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及其嚴重程度。


首先,你可以考慮減少活動的強度,像跑步、打網球這些運動對髖關節的衝擊性比較大,軟骨磨損機會上升,如果已經有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的話,可以改變運動型態,改成去游泳,或騎腳踏車,以減少對髖關節的傷害。如果你覺得某些動作,例如爬樓梯,會特別讓你的髖部不舒服,就不要做這類型的動作。當然,減輕體重也能減少髖關節的負擔,平常的活動度就能上升,也比較不會覺得痛。

有些人不會游泳,一旦罹患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就開始擔心,那這樣好像什麼動作都不能做了?!只能靠吞止痛藥過活嗎?非也、非也。運動能夠強健骨盆和腿部的肌肉,增加這裡的活動度和彈性,其實是保持髖關節健康的重點。只是要慎選運動。以下我們來看看幾個適合的動作,若不清楚這些動作是否適合你,可以先諮詢過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的意見。做的時候也要靜心感受自己的身體,如果有不尋常的疼痛出現,務必與醫師討論。

髖部好緊!你需要這九個瑜珈動作!


● 站姿髂徑束伸展
髂徑束(iliotibial band)是很長的纖維束,從髖部外側延伸至整個大腿到膝蓋的地方,因此練習這個動作可以伸展到髖部外側。先以身體右側靠近牆,站在牆的旁邊,右腿交叉放到左腿後方,站穩後身體向左側傾斜,記得身體不要往前倒或轉動扭腰,要感覺到髖部外側的伸展,維持這個姿勢三十秒,如果身體不穩可以稍微扶住牆壁。一邊做個四次後換邊執行。

● 坐姿轉身伸展
坐在地上,雙腿前伸,右腳彎起跨過左腳,然後整個上半身扭轉向右邊,左手手肘靠在右側膝蓋,眼睛看向右側的肩膀,這能讓身體轉得更多,感覺身體側邊及臀部梨狀肌的伸展,維持三十秒,再換邊執行。記得在身體扭轉的過程中,身體是轉向彎起的那一隻腳的方向,並要維持兩側肩膀同高度,不要傾斜身體,是整個往一側扭轉,頭一樣是指向天花板的。兩側各做四次。


● 抱膝式
躺在地板上雙腳伸直,彎起右腿,雙手環抱右小腿處,幫助右側膝蓋接近胸膛。感覺到臀部的伸展後維持三十秒,此時下背不要翹,要平貼在地面。放回雙手與右腳休息,再換腳進行。重複四次。

● 躺姿大腿後側伸展
躺在地上,雙腳彎曲,腳底板著地。右腳離地,雙手交叉抱在右腳大腿的後方,腳逐漸伸直,雙手可以幫忙伸直的右腳靠向頭側,可以感覺到大腿後側及膝蓋後方的伸展,維持三十秒到一分鐘。如果練習這個動作時,發現雙手沒辦法放到右腳大腿後方交叉,可以用一條毛巾輔助。將毛巾繞過大腿後方,雙手捉緊毛巾的兩端施力,將右腿拉往身體方向。接著換腳練習,雙邊都各練習個四次。記得不管是用毛巾或雙手,都不要直接施加壓力在膝蓋這樣的關節處,請施加壓力於大腿後方或小腿後方。

● 趴姿臀部練習
趴在地上,骨盆處墊一個枕頭,左膝彎曲呈九十度,腳往天花板的方向抬起,感覺臀部收緊,降下左腳時慢慢來,由一數到五,剛好讓左腳膝蓋放回地面,反覆練習八次。做的過程中就是臀部及大腿後側用力,其他頭部、頸部、和上半身都是放鬆的,不要緊繃。如果覺得這樣的練習太簡單,可以在小腿處綁上沙袋,增加一點重量。左腳練習後再換右腳練習。


● 髖部外展
右側躺,壓在下方的右腳彎曲,右手肘靠在地上,右手撐著頭部,左手可撐地維持平衡。左腳伸直往上抬高,直到與地面呈45度,感覺到臀部與大腿外側的肌肉收緊,維持五秒鐘再放下,連續做個八到十二次。過程中抬高左腳時都要與身體是平行的,不要往前舉腳或扭動身體,就好好地感受腿外側出力的感覺。做完後再換邊練習。

● 髖部內縮
右側躺,這次我們要鍛鍊的是大腿內側的肌肉,因此是要先訓練接近地板的那隻右腳。先用右手撐頭,左手扶著地板,左腳往前踩住地板,右腳伸直並往天花板方向抬高右腳,離地大約十五到二十公分的距離。停留約五秒鐘再放下。連續反覆做個八到十二次,再換腳練習。身體要撐好,不要往後倒或往前傾。


以上動作都可以平躺在地板上完成,但要做以下的動作,請找一張足以支撐身體重量的茶几或治療床。平常的床也可以,但床墊不可以太軟。




● 髖部內轉
右側躺在茶几或不要太軟的床上,雙腳間夾一個枕頭,頭側也墊一個枕頭。上面的腳(左腳)往前放,讓左腳腳底板是比桌緣或床緣還要低,這個是起始位置(請看圖),如果不太穩的話,壓在下面的那隻右腳可以微微彎曲。然後髖部和大腿往內轉,腳底板往外往上抬高,再慢慢轉回來到起始位置。過程中請保持身體的平衡,不要前傾或後倒。反覆練習八次,再換邊練習。

● 髖部外轉
右側躺在茶几或不要太軟的床上,頭側墊一個枕頭。伸出壓在下方的右腳,讓右腳腳底板低於桌緣或床緣,上側的左腳伸直,腳底放在桌上或床上,這是起始位置。讓右側的髖部與大腿外展,右側腳底板往上抬高,再慢慢回到起始位置。反覆練習八次,再換邊做。

多做以上的練習,能增進髖關節的活動度及穩定度。然而若是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持續進行,最後可能需要以手術置換人工關節來減少患者痛楚。手術的部分博大精深,我們就留待下次再討論了!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