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肌力訓練的運動傷害(懶人包)

by | 5 月 27, 2020


談過養生之道後,大家都知道體重控制的重要性,也知道要做好體重控制,光是靠有氧運動是不行的,因此愈來愈多人會利用肌力訓練來提升自己的肌肉量。肌肉量提高後,即使在休息時也能燃燒較多的熱量,最能有效地維持體重在恰當的範圍。

肌力訓練不僅省時、方便(不用約人、不用租場地),也屬於相對來講還算是個安全的運動方式。想想看,如果要去做球類運動(像打籃球、排球、羽球等)的話,要跳、要跑、要突然緊急剎車,對關節、肌肉常屬於高衝擊性,或是像只有用右手揮拍時,太反覆操練同一側關節,受傷的機會都不少。所以雖然常有人覺得一般的重訓有點無聊,又不能競技、比賽,卻是個最能增加肌肉質量,增加肌肉的耐受度,改變體態、維持體重、並減少身體受傷的好方式



不過這並不代表做肌力訓練不會受傷,無論是肌肉拉傷、扭到腳踝、肩膀拉傷痠痛、或肌腱發炎,這些常見的運動傷害也會出現在肌力訓練之後。而受傷之後,得花時間耐心等待痊癒,出現一段無法活動的空白期,之後又需要重新訓練肌肉,這會讓人感到很不舒服吧。因此我們還是得想想辦法,盡量不要讓自己受傷。以下幾點務必注意!


確定自己的身體狀況

運動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件事情:運動能力需要逐步培養,而不是靠著一股腦兒的衝勁。有的人會突然想:「好了,新年新希望,我要開始像以前一樣天天連續做伏地挺身50下。」可是,這個以前,可能是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當兵時的好成績,距離現在已經非常遙遠。
每個人的健康狀態會隨著時間變化,若你是超過55歲以上的女性,或超過45歲以上的男性,決心要開始練習重訓的時候,可以先請教醫師,綜合自己目前的慢性病與健康狀況,確定一下有沒有什麼需要避免的事情,像是有膝關節退化的人可能先別做太多高衝擊的練習;或有高血壓問題的要避免拿太重,免得血管變化增加主動脈剝離的機會。
隨著訓練愈來愈多,我們可以逐步提高運動的強度,增加持續時間,或一星期運動的頻率,做出更多的挑戰。但在剛起步時,最好先確定自己的身體狀況。



確實了解器材的使用方法

做肌力訓練時,如果不是選擇用自身重量訓練,通常會需要一些器材。像是啞鈴、槓鈴、或各式各樣的健身房器材。如果要練,請務必了解器材的使用方法。
你可能時不時就會聽到類似這樣的悲劇:某男拿著槓鈴做胸推,但弄得太重,突然間自己撐不住槓鈴的重量,手一鬆槓鈴往下砸,剛好壓在脖子上,弄斷了氣管,人也沒了命。
另一種狀況是因為很忙很急而忽略了安全措施,加上槓片後沒有鎖好,動作之間槓片就滑了下來砸傷了腳。
所以要運動時,要了解自己的狀況,加重量前請選擇適當的重量,並不要忽略器材正確操作方式與安全裝置。


確實了解動作做法

假使原本是個四體不勤的人,剛運動時不太知道身體如何施力,如何啟動一個動作,這樣即使練習連深蹲這樣的經典動作也可能會讓自己受傷,有的人是腳掌的外翻而導致腳踝扭傷,有的人則是膝蓋內轉而傷到韌帶。如果你自己運動覺得會綁手綁腳,或常常覺得卡,無法進步,或不敢練、不懂怎麼練,那最好找個專業的教練,幫忙制定一個較安全,且較符合實際狀況的訓練課表。





暖身和收操

不管做什麼運動,最好都不要忽略暖身和收操。現代人很忙很趕時間,找到一點時間能做肌力訓練就覺得要直接上場,但這樣受傷的機會還是會高一點。扭傷是肌力訓練時排名第一的急性運動傷害,而暖身可以讓身體替健身做個準備,提升心跳速度,加速血液循環,活絡肌肉關節。像是原地跑個五到十分鐘,或開始跳繩或做無繩跳繩,也可以利用跑步機或健身腳踏車踩個十分鐘,都是不錯的熱身方式。至於收操時慢慢讓心跳回復到正常值,同時放鬆、拉長因為訓練而緊繃的肌肉,也是不錯的練習。不要因為忙碌而省略了該做的事情,暖身、收操這些類似儀式型的行為還是要一一做到,有暖身有保庇,有收操有保佑。


緩慢開始

做肌力訓練時切忌太急,不管你是時間不多所以急,還是本來個性使然,總是心態急,訓練沒多久就希望看到成效,都會增加自己受傷的機會。因此,每次訓練都先做完暖身。在訓練剛開始時,最好也要循序漸進,不要一開始就想試試看最重的,請從輕一點的重量開始。讓肌肉活絡後再逐步加重。



交叉訓練

盡量不要短時間內一直只狂練某個肌群,會讓肌肉太過疲乏,受傷後還沒修復,就再度受傷。可以考慮交叉訓練,像是今天練下半身,明天可以專注於上半身。今天練臀腿,明天可以練背部和腹部。或是今天跑步,明天練重訓,後天去游泳。交換著做變化多,比較不無聊,同時也讓肌肉有休息、修復的機會。


不要迷信大重量

如果你想嘗試大重量,最好先了解一件事情:身體組成除了肌肉之外,還有骨頭、韌帶、關節、軟骨等其他組織。肌肉可以透過鍛練而承受更大的重量,但韌帶、軟骨卻沒法因為不斷加重而變強,反而更大的重量會持續傷害關節、軟骨。所以今天練槓鈴深蹲,並不是一直把槓片加到槓鈴上就是進步,因為練到太大的重量,沒多久後,訓練者就會突然發現自己椎間盤突出,需要開刀了,畢竟椎間盤就是軟骨,沒辦法練的。把一堆重量直接加在上面,就會傷害。


想要增加運動強度,除了增加重量之外,還可以選擇增多次數,改變平面,或增加不穩定(變成單手、單腳)等方式,來增加運動強度。這些訓練方式會比純粹加重帶來更好的運動力和協調性。



傾聽身體的聲音

很多人誤以為「No Pain No Gain」,覺得只要做訓練,就要練到全身痠痛才好,或是練重訓就一定會帶來許多身體疼痛。運動確實會引發的遲發性痠痛,但最痛大約於運動後二到三天發生,如果痛超過一個星期,那一定不對;另外,每次都是痛在同一個部位,那也不對。最好是到診所、醫院讓醫師診治。


假若真的受傷了,請配合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並耐心等待痊癒。等過了修復期再重新訓練肌肉,找回肌力和肌耐力。



給身體足夠的燃料

很多人運動的目的是要減輕體重,但請記得要選擇適當的飲食計畫,不要在持續斷食期間還做大量的運動。運動前兩個小時可以補充一點點心,像是碳水化合物類的,或是一根香蕉。運動後也可以補充優良蛋白質。另一個很重要的是水分,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都需要補充水分,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肌肉線條而故意不喝水,甚至進行瘋狂脫水計畫,這樣甚至可能會造成腎臟損傷。(運動前中後請這樣吃


要有休息日


不需要每天都在肌肉訓練,或每天都在做有氧,一星期給自己一、兩天休息的日子。


注意環境安全

因為疫情關係,很多人開始在家運動,因此在家舉個啞鈴就撞壞頭頂上的吊燈;想要引體向上,卻把門給扯壞了!請注意,在家做肌力訓練雖然不必找很大的場地,但運動前務必確定這地方安全,不方便用器材時就用自身重量做訓練即可。


運動很好,但了解如何保護自己,才能在過程中不受傷,真正朝健康邁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簡易牆壁運動,全站姿練全身,長者也適合

簡易牆壁運動,全站姿練全身,長者也適合

要活就要動,但長者常常會覺得:「做運動會不會不安全?萬一受傷怎麼辦?」沒錯,運動之前一定要考量安全性的問題。今天我們提供一些簡易牆壁運動的方式,在靠著牆壁做這些運動訓練的時候,可以額外提供支持性和穩定性,對較難維持平衡、活動度不高的長者們是很有幫助的。請跟著影片和圖說練練看吧。 扶牆臀後推 面對牆壁,手伸直在約與肩膀同高度的地方扶著牆壁,接著臀部向後推,直到手臂、身體、臀部呈一直線,感覺整個背部到臀部、後腿的伸展。 直角臂開肩...

糖尿病足潰瘍新利器 2024治療指引推薦使用新式乳膏治療 早日癒合就能遠離截肢命運,整形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糖尿病足潰瘍新利器 2024治療指引推薦使用新式乳膏治療 早日癒合就能遠離截肢命運,整形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50多歲的糖尿病患者,走進診間一跛一跛地,相當吃力。」劉明偉醫師表示,「根據患者的描述,一開始是大腳趾頭上出現小傷口,但遲遲沒有癒合。由於缺乏良好的傷口照護,患者的腳便逐漸紅腫,傷口流出滲液,連走路都不方便。」

後續由於感染很嚴重,患者只好接受手術清創,並截掉兩根腳趾。劉明偉醫師表示:「其實,如果患者在發現傷口時便立刻就醫,好好接受治療,應該有機會讓傷口早點癒合,不用面臨截肢的狀況。」

抗高血壓藥物需要吃一輩子嗎?這樣做可以停藥!

抗高血壓藥物需要吃一輩子嗎?這樣做可以停藥!

「先生,請問您有什麼慢性病嗎?」唯男到住家附近新開的皮膚科門診填初診資料時,護理人員詢問著。 唯男回答:「我是有在吃高血壓的藥物,不過,目前我在家量,血壓都正常,不會高。這樣我算有高血壓嗎?」 「你是吃藥控制後才正常的嘛對不對,」護理人員回答:「這樣當然是有高血壓啊,只是你吃藥之後控制的不錯。萬一不吃藥,血壓一定又高起來了。」 「你怎麼知道我不吃藥的話血壓就一定會高?」唯男不開心地說:「說不定我真的不吃藥也沒關係啊,說不定我早就沒病了。」 「不然你就問問你的醫生,千萬不要自己亂停藥喔。」護理人員回答。...

對付去勢抗性攝護腺癌,PARP抑制劑標靶治療解析,泌尿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對付去勢抗性攝護腺癌,PARP抑制劑標靶治療解析,泌尿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早期的攝護腺癌沒有症狀!」裘坤元醫師指出,「在台灣,有一半的患者在診斷攝護腺癌的時候就已經是比較晚期的狀況,甚至有三成以上已經轉移到骨頭。」

攝護腺癌可能造成頻尿、夜尿、解尿困難等症狀,患者會誤以為是良性攝護腺肥大,而延誤就醫。裘坤元醫師說,攝護腺癌容易轉移至骨骼、淋巴結,可能造成骨骼疼痛。

讓腦路清晰的間歇訓練 – HIIT心肺有氧

讓腦路清晰的間歇訓練 – HIIT心肺有氧

以間歇運動的方式訓練心肺功能,不僅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還能讓腦路清晰,減緩腦部退化,是預防失智一定要下的功夫。原地小跑步站姿肘碰膝後點地側點地後點地側點地開合跳左右出拳左右鉤拳快速收腿快速收腿旋轉風車高抬腿跑步側墊步觸地高抬腿跳步原地小跑步...

有效治療心絞痛,降低死亡風險!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解析,心臟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效治療心絞痛,降低死亡風險!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解析,心臟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為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接受過多次心導管支架治療,但是冠狀動脈都反覆阻塞,且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才終於決定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陳紹緯教授指出,「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原理就是使用病人自體血管繞過狹窄的位置,幫助心肌獲得充足的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