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腫、熱、痛別大意 – 蜂窩性組織炎(懶人包)

by | 10 月 23, 2017

蜂窩性組織炎


你可能聽過醫師指著你傷口附近的紅腫說:「這是蜂窩性組織炎!」卻不了解自己皮膚與蜂窩究竟有何關係!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病名呢?!

蜂窩性組織炎代表皮膚與底下軟組織的細菌感染,這病不算少見,通常患者服用幾天抗生素後就有改善,但有時蜂窩性組織炎可演變到超乎患者想像的嚴重程度,像細菌會侵入到筋膜肌肉等更深層的組織,引發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或是細菌侵入淋巴系統與血液,引發敗血症(sepsis),造成生命危險。

蜂窩性組織炎代表皮膚與底下軟組織的細菌感染


蜂窩性組織炎最常見的發生位置是患者下肢(腿、腳)的皮膚,但其實全身上下都可能出現。主要症狀有個口訣:「紅、腫、熱、痛」,就是指在感染位置局部皮膚發紅不褪、腫脹、摸起來局部熱熱的、還會有持續性疼痛。

蜂窩性組織炎的原因


那為什麼會有蜂窩性組織炎呢?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能夠擋住外來物入侵,是身體防禦的第一道防線。假使患者因為外傷,造成皮膚有小傷口後,原本待在皮膚表面的細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就找到了機會潛入引起真皮及皮下組織發炎感染,這就是蜂窩性組織炎。
有時這些傷口是外傷造成的,有時是手術後的切口,有些患者則是原本皮膚狀況不好,有濕疹、乾癬等問題,或皮膚裡有異物,都會可能有蜂窩性組織炎。

蜂窩性組織炎好發族群


以下幾個狀況,會讓人比較容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

皮膚受傷:不論是擦傷、刺傷、骨折、燒傷、凍傷等傷勢都是給了細菌入侵的機會。

● 皮膚疾病濕疹乾癬帶狀皰疹等疾病會讓皮膚狀況不佳,細菌同樣容易入侵。

● 體重過重:不僅會提高蜂窩性組織炎的機會,患者也容易反覆得到蜂窩性組織炎。

● 免疫力不佳糖尿病白血病(血癌)、長期使用類固醇、肝硬化、或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等會增加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機會。

● 循環不良糖尿病高血壓造成的血管硬化等狀況會讓循環不好,組織不健康也容易感染。

容易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的傷口


上面講的是容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族群,有些人卻誤以為年輕人身強力壯就能抵抗所有感染,皮膚受點小傷沒問題的。

錯!有些傷口狀況在受傷時就拿到比較差的牌,輸掉這局的機率高!容易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若你屬於以下狀況,可以考慮先找醫師處理傷口,免得傷口狀況迅速惡化:

● 被動物咬傷或被人咬傷

● 受傷時有沾到泥土

● 較深的穿刺傷

● 手腳腫脹不消

● 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 二度燙傷以上醫師教你正確燙傷處置

● 凍傷

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


如果你發現皮膚有紅腫熱痛的狀況,請就醫檢查。通常醫師只要從病史及身體檢查就能確定蜂窩性組織炎。

蜂窩性組織炎是局部細菌感染,因此醫師最常開立能對抗葡萄球菌與鏈球菌的口服抗生素給患者,並觀察患處對抗生素的反應如何。至於要吃幾天的藥並不一定,有人得吃三、五天藥,有的要吃十四天,端看蜂窩性組織炎的位置、程度、以及患者狀況而決定。但要提醒大家,最好別因為吃藥後症狀有些許改善,就打算不再吃藥,請把完整治療療程的藥物服用完畢。

如果發生蜂窩性組織炎的位置是在四肢,可以抬高患處以減少腫脹及不適,並適當地服用止痛藥。

蜂窩性組織炎惡化


在服藥過程中,也需要注意自己的狀況,如果吃了口服抗生素後,病情仍愈來愈嚴重、沒改善,紅腫之處愈來愈大,疼痛增加,或開始高燒、畏寒,就要趕緊就醫。


若醫師懷疑原本屬於「局部感染」的蜂窩性組織炎已經擴散到血液或筋膜層時,可以抽血檢查檢查體內發炎程度。醫師也可能安排X光片等影像學檢查,確定是否感染位置下方的筋膜或骨頭也受到感染,同時也能了解患處有無藏著異物引發感染。若用超音波看見感染位置已經化膿,可安排用針抽出膿瘍或分泌物,送到檢驗室做細菌培養,醫師就能依據細菌培養的結果選擇最適當的抗生素治療。

當患處對口服抗生素的反應不佳,感染範圍大,高燒不斷,則需要住院打上靜脈針劑抗生素的。同時也要評估為什麼患者會對治療反應不佳,是裡頭還藏有異物?還是患者免疫力太差?當蜂窩性組織炎演變成膿瘍或壞死性筋膜炎時,只打藥是不行的,醫師還要用切開或針抽等方式引流膿瘍,或安排手術切掉壞死組織。

預防蜂窩性組織炎


避免蜂窩性組織炎,你需要保護皮膚,別放任皮膚太髒或太乾,並注意基本的衛生習慣。若有循環問題或糖尿病,要穿著舒適好走的鞋襪出門,盡量在戶外不要光腳。每個人也該學會基本的傷口照護與評估傷口,萬一有皮膚傷口時,記得每天替傷口換藥並及觀察傷口變化,才能及早發覺感染現象。(傷口照護四要點,請務必要學起來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人工水晶體是術後視力的重要關鍵,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達到連續視力,增加生活便利性。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50cm)的視力,滿足多數人的日常用眼需求,減少配戴眼鏡的機會,提升術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