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對抗晚期肺癌,有效幫助癌友穩定病情

by | 2 月 20, 2024

免疫治療對抗晚期肺癌,有效幫助癌友穩定病情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在三十年前,確診晚期肺癌後,許多病友都會選擇回家不做治療,但是三十年後的今天,狀況已是截然不同,我們現在已經有很好的治療工具,在確定診斷以後,只要好好與醫師配合,利用基因檢測、特殊染色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病友其實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跟肺癌共存,進而達到長時間的存活,而且能夠維持生活品質,各位病友們,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一起加油!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 陳育民教授

 對抗晚期肺癌 免疫療法接續化療病情穩定控制

一名病友在確診第四期肺癌時,就發現已經有多處轉移,包括腎上腺、肺部等處,相當嚴重。陳育民教授表示,當時因為沒有合適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病友便接受了免疫治療,結果治療效果相當好,只單獨使用一種免疫治療藥物,肺部腫瘤就開始萎縮並逐漸消失,原本的咳嗽、發燒、冒汗等症狀都獲得明顯改善,病情穩定超過兩年。後續雖然在停用免疫治療後再度復發,不過接續使用口服的化療藥物治療,至今又過了三年,目前門診穩定追蹤治療。

 正確的免疫治療是適時適度加強身體的免疫功能 進一步消滅癌細胞

免疫治療是運用身體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疾病,陳育民教授指出,以大家熟知的接種疫苗對抗傳染性疾病,便是一種免疫治療方式。而針對癌症的免疫治療,則是透過增強病友免疫系統的能力來偵測並殺死癌細胞。不過,病友卻常會有些迷思,誤以為吃一些偏方、中草藥就可以增強免疫力,或使用越多的藥,免疫力就越好,事實並非如此,唯有適時且適度加強身體某部份的免疫功能,進一步達到消滅癌細胞的效果,才是正確且有效的免疫治療。

 基因突變者有相對應的接續標靶治療 無基因突變者也有單一、合併治療策略

陳育民教授表示,針對晚期肺癌,目前的免疫治療主要應用在沒有基因突變的病友。在台灣,肺腺癌病友中約有六成至七成具基因突變,會先透過切片區分肺癌的種類,例如肺腺癌、鱗狀上皮癌、小細胞肺癌等,再檢測確認是否有基因突變,例如EGFR、ALK等,若是檢測到EGFR基因突變,也相對應接續治療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

對於其他沒有基因突變的病友,就需要利用免疫治療來控制病情,可以做特殊染色,檢測PD-L1表現量,PD-L1表現量高的病友,免疫治療有效的機率就會比較高,單獨使用一種免疫治療即可;若是PD-L1的表現量較低的病友,也有機會可以使用免疫治療,差別則是可能會需要使用兩種免疫治療,或是免疫治療再加上化學治療的治療策略。

 進行免疫治療 病友須留意相關副作用

陳育民教授強調,目前的免疫治療可用於第四期病友的一線、二線、後線治療。根據臨床試驗以及多數專家評估,免疫治療建議持續做下去,直至疾病進展為止。同時也提醒正在接受免疫治療的病友,要留意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癢、起疹子、拉肚子、肌肉痠痛等,因為作用機轉類似自體免疫反應,所以可能造成甲狀腺功能下降、腎上腺功能下降。但是整體而言,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仍是比傳統化學治療少,病友也可以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她的故事 談生命價值

 癌後人生仍精彩 「一年一大山」找回生命控制感

罹癌,是人生的分隔點,不是生命的終點。人生不是停留在被宣布確診的那一刻,真正的開始是走出診間,學習調整面對生命的態度,創造精彩的第二人生。

不菸、不酒、很少下廚,卻在2018年時,罹患肺腺癌第四期。確診前,約莫咳嗽了半年,工作忙,在診所有一搭沒一搭的拿藥,但咳得太久,醫師提醒去醫院檢查,發現肺部長了腫瘤還發生腦轉移。「震驚」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徬徨、無助、不安、擔心,情緒陷入恐慌與絕望,好似生命就快結束了?

在醫院候診時,感觸格外深刻,舉目望去多是年紀大的長輩,幾乎看不到像我一樣的年輕病友,覺得好孤單。一陣子後,我加入病友社團,從許多學長姐的經驗中找到照顧身體的方法,也找到認同感與歸屬感,成為互相打氣的戰友。

與癌症共處是重要課題!罹癌後留職停薪接受治療,生活沒有重心,心情更顯低落,老把自己當病人,四個月後我重回職場。罹癌前,工作追求完美;罹癌提醒我,不需「完美」, 只要「夠好」就好。調整工作量,開始運動,多跟自己在一起,學習活在當下,想吃個美食、想去旅遊就去做,讓生活充滿價值感,而不是一直累積待辦事項。

手術切除肺部及腦部轉移的腫瘤後,我開始吃第二代標靶藥物,5年下來,面對常見的副作用我會跟醫生、個管師討論,也上社團跟有經驗的人交流,一起找到更好的解決策略。我取之社團也希望回饋社團,由於皮膚變薄,腳裂走路會痛,我搜尋找到凝膠材質腳跟襪,在社團發文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讓我帶來滿足感。

這幾年給自己「一年一大山」的目標,爬山需要做體能訓練,先從國內的小百岳開始,接著是合歡山,今年是確診五週年給自己一個禮物,爬了富士山;爬山的過程會累會喘,體力上很辛苦,透過這個歷程能找回生命的控制感。

提醒正在讀這封信的學弟妹們,不要讓自己一個人單打獨鬥,無論是生活中的老朋友,或在社團認識的新朋友,生活圈的支持系統很重要;罹癌不能限制我們繼續探索生活中的美好,規劃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二人生依然可以創造精彩。

給晚期肺癌病友的十二封信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人工水晶體是術後視力的重要關鍵,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達到連續視力,增加生活便利性。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50cm)的視力,滿足多數人的日常用眼需求,減少配戴眼鏡的機會,提升術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