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的原因很多,其中約二到三成的下背痛患者起因於「薦髂關節功能障礙」,由於這樣的狀況並不好被診斷,所以經常被忽略。我們今天就來看看「薦髂關節功能障礙」這樣的問題。

 
薦髂關節在哪裡?
 
如果你現在摸一下自己的髖部,會發現骨盆有左右對稱的大塊骨頭,這叫做髂骨,兩塊髂骨中間包夾著薦椎。薦椎屬於脊椎骨的一部分,但頸椎、胸椎、腰椎等脊椎骨都是一節、一節連接著的,薦椎卻不一樣,薦椎位於腰椎以下,髂骨之間,是一大塊三角形的骨頭。在髂骨與薦骨相連接的地方,就是薦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
 
 
薦髂關節雖然是關節,但活動度極低,仔細看看,你會發現薦髂關節的前方與後方都被許多很強韌帶圍繞著、包覆著;另外,雖然薦髂關節附近有臀大肌梨狀肌等強而有力的肌肉,但這些肌肉本身均不會直接帶動薦髂關節活動,所以薦髂關節是屬於活動度很低的關節。此關節負責的,是用來吸收衝擊力道,也就是吸收上半身與骨盆腔和下肢之間的衝擊。
 
 
薦髂關節功能障礙
 
當薦髂關節出現功能障礙,大概就是這個平時活動度極低的關節變得活動度太高,或是活動度太低、或是關節在發炎
 
當薦髂關節變得活動度太高,就是讓這個原本應該吸收衝擊力道的關節變得太不穩定而失能,吸收衝擊力道的能力減弱,其他關節處就會受到更大的衝擊力道,容易引發下背痛或髖部疼痛,這個痛還會延伸到腹股溝處。
 
 
當薦髂關節變得活動度太低,太固定,也會造成疼痛。這樣的痛通常是只有一邊的下背或臀部會痛,帶著肌肉緊繃的疼痛感,延伸到整條腿的後側,有時會有點像坐骨神經痛的痛法。
 
薦髂關節發炎同樣會導致髖部痛和僵硬,患者會發現當自己開始爬樓梯、站很久、跑步都會讓發炎更嚴重,因而更痛。
 

 
薦髂關節功能障礙的原因
 
薦髂關節功能障礙患者常是年輕人或中年女性,尤其是經歷過懷孕生產的女性。女性在懷孕過程中為了要替小寶寶創造出適合的成長空間,荷爾蒙會改變並影響讓韌帶鬆弛,讓骨盆腔變大,因此這時薦髂關節的活動度增加,不穩定性也變大了。再加上懷孕過程體重增加,以及各種因懷孕而產生的骨盆腔變化,都會讓原本很穩定的關節變得不一樣。而且,這樣的改變在產後還是可能一切都回不來了,畢竟薦髂關節仍然因為韌帶鬆弛而活動度過高,變成一個不夠穩定的關節。
 
年輕人會罹患薦髂關節功能障礙的原因可能是天生的脊柱側彎或長短腳,導致骨盆兩側的受力不均勻,導致某一側的關節磨損更嚴重、較容易發炎。假使長期習慣站三七步,或走路步態兩側施力不平均,也會導致類似的結果。
 
 
另外,薦髂關節是用來吸收上半身與骨盆間的衝擊力道的,因此如果常常練習大重量的舉重,從事勞力密集的工作,或喜歡撞擊力道比較大的運動,薦髂關節也需要反覆承受愈多的壓力,發炎、不穩定等狀況就會比較多。
 
手術也是造成薦髂關節功能失調的一個原因,像是「脊椎融合手術」等下背手術,改變了脊椎的活動程度,就會影響到薦髂關節。
 
 
薦髂關節功能障礙的症狀
 
薦髂關節造成的不適通常是單邊較嚴重,患者會覺得下背與臀部處的疼痛,延伸的痛可能抵達大腿後側與腹股溝處
 
然而像這種下背與臀部的疼痛,幾個病因造成的痛都很類似,診斷上需要花比較多功夫,才能分辨究竟是梨狀肌症候群僵直性脊椎炎、腰椎薦椎小面關節炎,還是薦髂關節功能障礙造成的。
 
 
改善薦髂關節功能障礙
 

 
若薦髂關節穩定度出現狀況,可以靠運動改善核心的穩定度。請參考「6招皮拉提斯改善慢性下背痛」這篇,皮拉提斯注重動作的控制,屬於低衝擊的運動,長期練習對改善下背痛是有不錯的功效的。
 
另外我們再提供幾個改善薦髂關節功能障礙的動作訓練:
 
 
站姿大腿後側延展
站立時一腳在前,後腿彎曲,背部打直讓上半身往前傾,雙手可以放在彎曲那條腿的大腿處,靠著身體前傾的角度(過程中記得背打直)改變來感覺腿後側的拉筋,也可以將平貼地面的腳底板改成腳趾頭往上翹。
 
開腿坐姿前彎
先坐在墊子上,兩腳打開,雙腳向前平伸,記得腳趾要朝向天花板方向,接著背部打直身體往前壓低,感受下背與腿後側肌肉的伸展。
 

 
眼鏡蛇
趴在地墊上,雙腳併攏腳背著地,雙手放在胸部兩側,吸氣後手掌推地,手臂逐漸伸直,帶動上半身往上,同時收緊臀部,直到上半身整個撐起。這個練習可以強化背部肌肉。
 
抱膝式
躺在地墊上雙腳伸直,彎起右腿,雙手環抱右小腿處,幫助右側膝蓋接近胸膛。感覺到臀部的伸展後維持三十秒,記得此時下背不要翹,一定要平貼在地面。放回雙手與右腳休息,再換腳進行。
 
 
仰躺跨腿伸展
躺在床上或墊子上,雙手打開平放身體兩側,右腳跨到左腳上方,順勢將身體往左側扭轉,過程中保持上背部和雙側肩膀、手臂貼在地面上,感覺背部髖部的伸展。停留15秒後再換邊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