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會需要截肢的 – 糖尿病足(懶人包)

by | 4 月 16, 2019


血糖高對全身上下都會造成損傷,其中一個糖尿病患者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糖尿病足」。根據統計,無論是罹患第一型或第二型的糖尿病,其中可能都有高達四分之一的患者曾受「糖尿病足」的困擾。


典型的發生過程可能是這樣的:

阿雅快六十歲,糖尿病的病齡約十年,平常因為擔心藥物會傷身體,說不上有怎麼認真控制血糖數值,頂多三個月回診時驗一次血糖。由於這兩三個月來腿麻得頻繁,聽到朋友說有個地方會替人蒸足,就去體驗了。回家後發現兩腿發紅、起水泡,剛開始阿雅還不以為意,過兩天卻看到起水泡處流出膿樣的液體,聞起來還有點異味,嚇得趕緊到醫院就診。


究竟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傷口與潰瘍呢?

說起來,還是與糖尿病造成的神經病變和血液循環不良脫不了關係。你有糖尿病嗎?


糖尿病會破壞全身的血管,而我們負責支配腿部感覺、動作的神經們,同樣需要血管帶來氧氣、養分,萬一這些小血管不健康,就無法供給神經足夠的營養,導致神經後來變得故障故障的,容易有麻木感,燒灼般痛感。

你可能覺得,偶爾神經麻一下又沒什麼,跟受傷又沒關係?!但糖尿病造成的神經病變,會讓人平時跌倒、碰撞後的感覺不敏銳,簡單說就是「不知道痛」。因為神經出了狀況,糖尿病患可能踩到尖銳物,也不知道痛!鞋子太緊,卻不知道要換!走路已經走到起水泡,撞到瘀青等等,也沒有太多不舒服。更危險的是,因為平時容易麻木,而讓患者想要「刺激」腳底,甚至相信弄到腳很痛比較好,反而喜歡用硬物刮來刮去,或想用熱敷促進循環,卻不知這樣的硬物刮搔或熱度已經傷害了皮膚了!

不管今天是因為腳底長了老繭,還是起水泡、擦傷、燙傷、或趾甲往內長,都可能造成小傷口。那患有傷口後,我們身體需要足夠的血液循環,帶來氧氣養分,才有辦法修復組織,腿部距離心臟很遠,血液循環要經過更長的路程,中間的血管若因長期糖尿病已經狀況不良,就無法帶來足夠的氧氣養分修復組織,小傷就變成潰瘍,傷口愈來愈大,這就成了糖尿病患者難以癒合的痛!就好像我們想帶著物資進到偏遠山區修補崩塌的房舍,但整條路上早已柔腸寸斷,物資很難進到需要的地區啊!


因此,當糖尿病患者腳底、小腿出現傷口,皮膚不完整,看起來爛爛的,很容易持續惡化。除了神經病變和血液循環不良是最主要的因素之外,假如過程中持續抽菸影響血液循環,或本身體重過重高血壓高血脂沒有運動習慣血糖控制不良,就很容易愈來愈嚴重。大家可能都聽過這樣的故事:「我本來只是起個水泡而已啊!怎麼知道後來腳趾就愈來愈黑,醫師叫我切掉腳趾頭,切完之後傷口還是流一堆湯湯水水,接著又挖掉更大一塊的肉,醫師說這次如果再不好,可能要切到小腿,等於要截肢!」


當糖尿病患出現下肢傷口後,最好是請醫師評估,並積極照護傷口和控制血糖。萬一周遭皮膚變得紅、腫,有一堆分泌物,傷口看起來很「濕」,就是感染了!醫師會做傷口細菌培養,檢測究竟是哪隻細菌感染,並利用抗生素治療。萬一化膿感染部位難以用抗生素治療,要用手術清瘡減少細菌量。當潰瘍愈深,細菌感染已深入到骨頭,我們稱為骨髓炎。骨頭壞死是抗生素也救不活的,只能用手術移除壞死的骨頭。

如果沒有癒合的傷口看起來變黑,傷口看起來很「乾」,可能問題主要出在於下肢血管狀況不好,血液循環太差,傷口無法癒合,有時需要放血管支架打通血管,或手術嫁接血管,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

總之,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非常注意糖尿病足這個問題,畢竟很多人本來也只是個小水泡、小擦傷,後來就進展到需要截肢的程度,對生活的影響極大。那糖尿病患到底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首先,請養成每天檢查自己的腳的習慣畢竟糖尿病久了之後神經麻木不敏銳,不能靠痛或不痛來提醒,最好每天訂定某個時間,像是要洗澡之前,或是要睡覺之前,就好好端詳一下腳底、腳背、小腿。剪趾甲的技巧要學一下。

平常不要光腳赤足,即使在家裡,也養成穿襪子和包鞋(非拖鞋)的習慣。但記得也要維持腳部的清潔,讓腳是乾淨乾爽的,萬一有灰趾甲、香港腳情形,務必看專業醫師尋求照護。選一雙好走的鞋子,減少腳的負擔,久站或久走之後可以抬個腳促進血液回流,減少腳的腫脹。如果想要泡腳,務必請旁人幫你試試看溫度,或用自己的手肘試溫度,用溫度計測量也可以,或直接買定溫的泡腳機,千萬不要用太熱的水。過熱的水或蒸氣不會刺激循環只會讓糖尿病患燙傷而已。

萬一出現傷口,請找醫師評估,不要自己泡一堆藥或灑粉,這些事情做起來雖然費心,卻是減少截肢的重點。當然,平時血糖控制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環,平時忌口、戒菸、多運動,從藥物飲食運動三方面達到血糖控制的目標。

延伸閱讀

高血糖的前奏 – 糖尿病前期

血糖太高很傷眼,保護眼睛這樣做!

糖尿病不控制,當心膀胱無力

糖尿病足一定要截肢嗎?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人工水晶體是術後視力的重要關鍵,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達到連續視力,增加生活便利性。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50cm)的視力,滿足多數人的日常用眼需求,減少配戴眼鏡的機會,提升術後滿意度。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我們常說的「中風」代表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導致腦部沒有氧氣而失能。而一般口語所說的「小中風」,代表著短暫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為TIA),其實原理也是像中風一樣,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只是症狀沒有持續很久,在24小時內,腦部的血液循環自行恢復。

「今天動了嗎?」只要這麼做,就能守護你的大腦!

「今天動了嗎?」只要這麼做,就能守護你的大腦!

運動有許多好處,就曾有研究說,運動能幫助降低200種以上的疾病風險。無論為了你的心臟、血壓、腰圍、脂肪肝,運動都是必要的。甚至對於維持大腦運作與思考清晰,運動也扮演重要角色。尤其當我們進入高齡社會後,沒人希望自己是在中老年時被慢性病纏身,運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言喻。...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當外面空氣品質不佳,不適合室外運動時,你可以在家做做舒活筋骨的有氧伸展,確保大關節都有適當的活動度。每天練習也非常適合,無論你用此作為一天的開始或結束,都能讓身體感覺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