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高齡化社會後,肌少症是大家要重視的問題。肌少症不是只有肌肉減少,還包含肌肉力氣減退和活動表現變差。一起來看懶人包,了解肌少症。
隨著年齡老化,肌肉和肌力的流失速度都會加快。
不只老化會導致肌少症,有很多其他原因,可能加速肌肉的流失。
以成因來分類成「原發性」和「次發性」,跟骨質疏鬆症的分類相似,但是很多人的肌少症是多種原因造成,無法很清楚的區分。臨床上要注意有沒有可治療的次發性原因。
並不是只有肌肉量變少喔!也包含肌力減退或生理表現下降。
只有肌肉量減少,是「前肌少症」。肌肉量減少合併肌力減退或生理表現變差,就符合「肌少症」的診斷。如果三項都有,就是「嚴重肌少症」。
肌肉質量評估的方式之一,是看骨骼肌肉質量指數 SMI。跟身體質量指數 BMI 的概念一樣,只是分子變成四肢骨骼肌肉質量。
四肢骨骼肌肉質量要怎麼知道呢?可以用雙能量 X 光吸收儀測量 (跟測量骨頭密度的機器一樣),或者用生物電阻的原理測量 (體脂計)。
這個切點的意義,是比年輕人的平均值低了兩個統計上的標準差。
用握力器來測量肌肉力氣,以文獻中研究對象握力最低的 20% 做切點。
生理表現有一些不同的評估方法,以 2013 年的亞洲肌少症共識會的建議,用步行速度小於 0.8 公尺/秒為切點。
臨床上篩檢的流程,歐洲和亞洲版本有點不一樣。握力和行走速度比較容易執行,所以都建議先做。測量肌肉質量的 DXA 機器成本較高,都放在最後才做。
肌少症目前還沒有特殊的藥物治療,所以預防工作很重要,就是注意運動和營養。
運動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的全民身體活動指引,依個人原本的運動習慣和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運動類型和強度。
營養的重點是足夠的蛋白質攝取 (蛋、豆類、魚、乳品都可以) 和均衡的蔬果。身體沒有特殊疾病的老年人,蛋白質可以吃到每日每公斤體重 1.0-1.2 克,且平均分配在三餐攝取。
目前肌少症的篩檢項目 (握力測量、步行速度、肌肉質量測量),不是每個醫療院所都有。如果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肌少症,可以詢問自己平常看的診所醫師,或醫院的老人醫學科、骨科、家醫科、新陳代謝科等。
增進肌肉力量延伸閱讀:
減肥運動中的王者 – 肌力訓練
銀髮族的運動計畫 – 實戰練習篇(懶人包)
運動強度夠不夠?醫師教你做評估
肌肉變少、肌力變差的 – 肌少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