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健康醫療網

高血脂恐埋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藥物控制成關鍵

高血脂初期症狀不明顯,常因此埋下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危險因子,尤其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現象,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盛行率達3成,事實上,經檢查確定有血脂異常,必要時可透過藥物控制血脂,如今也有新一代降血脂藥物提供病患更多治療選擇;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恒指出,當高血脂出現症狀時,往往已對血管甚至心臟造成損傷,因此早期發現介入治療是關鍵,如今血脂藥物多元選擇,讓病患更有機會將低密度膽固醇(LDL)控制更理想,達到治療目標。

Read More

醫揭晚期乳癌「基因檢測」重要性 新機轉標靶助精準治療成患者新曙光

根據荷爾蒙受體、第2型人類表皮細胞受體(HER2)的表現差異,乳癌可區分為數種亞型,也有不同的治療策略。其中,罹患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乳癌患者,可能對傳統治療方式出現抗藥性,導致晚期復發及轉移風險增加。乳癌治療已朝向個人化醫療發展,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周旭桓醫師指出,現可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揪出基因突變位置,如BRCA1/2、PIK3CA、AKT、PTEN等,再搭配相對應的標靶療法,目前也有新機轉藥物,為患者提供更多治療可能。

Read More

規律透析卻帶來「癢」無止境 專家教你正向面對尿毒性搔癢症

對70歲的陳先生而言,週一、三、五的血液透析治療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但最困擾他的不是打針或飲食限制,而是「無法停止的癢」。「最嚴重的時候,一天要抓好幾十次,從手臂到背、到大腿,晚上癢到根本沒辦法睡。」陳先生說,他原以為是皮膚太乾,但擦了乳液也沒用,直到向醫師求助後,才被診斷為「尿毒性搔癢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主治醫師柯玫如表示,這種搔癢常發生在慢性腎臟病患者,可能與體內毒素累積、免疫反應、神經傳導異常與皮膚屏障受損有關。不僅讓病人苦不堪言,也可能與焦慮、憂鬱甚至死亡率升高相關。

Read More

長照也能充滿光與希望!心臟名醫林芳郁失智5年 妻林靜芸出書談照護歷程

「每次都說『長照悲歌』,但牌是上帝在發的,我們可以決定怎麼玩。」前衛生署署長、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醫師,曾任台大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亞東醫院等3大醫學中心院長,退休後確診失智症。林芳郁院長的太太、整形外科林靜芸醫師日前發表《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分享5年來的照護經驗,期待能為其他照護者帶來光與希望,也表示林院長近況良好,「有慢慢地回來了。」

Read More

【遠離腦中風生活指南】吸菸列「腦中風」重大危險因子!醫籲無論菸齡長短 立即戒除仍有助預防

一名68歲男性因腦中風住院治療,檢查發現頸動脈狹窄程度已達70%,醫師評估後建議進行支架置放手術,以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患者於2017年5月完成手術,接著按時服藥並積極控制血壓,卻在短短9個月後的追蹤檢查再次發現頸動脈在同一個位置出現狹窄。經過詳細詢問,才發現患者術後仍持續抽菸。醫師與患者和家屬討論後,為他進行第二次支架置放手術。患者也在參與國健署戒菸計畫後成功戒菸,第二個血管支架至今保持暢通,也未再發生中風事件。

Read More

30歲冷氣師傅罹「嚴重氣喘」頻送急診 生物製劑治療半年讓他成功復工

氣喘已成現代社會常見疾病之一。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的資料顯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介於7.5%至11.5%之間,儘管近年來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讓氣喘患者的急性惡化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均有下降,但推估目前仍有近10萬人深受嚴重氣喘所苦。這些患者症狀控制困難、容易發生急性惡化,不僅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Read More

「壞膽固醇」成心血管疾病推手!快了解血脂控制目標 及早落實初期預防

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統計,2020年全台就診的糖尿病患者超過258萬名,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往往伴隨著高血脂,而血脂異常通常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台灣動脈硬化暨血管病醫學會王宗道理事長提醒,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高是造成血管阻塞和動脈硬化的主因,可能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定期健檢、透過適當藥物及早控制血脂,對預防上述疾病的發生至關重要。

Read More

早期肺癌手術可能只是第一步!醫:基因檢測+標靶治療有望大幅降低復發率

肺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尤其早期肺癌在手術後的預後、復發與存活率,對病人而言至關重要。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肺癌診治研究中心副院長張基晟醫師指出,隨著台灣肺癌篩檢普及,早期肺癌的比例大幅提升,根據資料顯示,目前約45%的肺癌病人診斷時的期別為第一至第三期,還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雖然手術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但術後的治療與追蹤,更攸關病人的長期存活與生活品質。

Read More

追蹤照護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