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常見2大問題 疼痛、癌症惡病質如何改善?專家來解答!

by | 10 月 21, 2024

肺癌患者常見2大問題 疼痛、癌症惡病質如何改善?專家來解答!

記者:林韋彤報導

當癌症治療到達一定程度,且積極治療已經不符合其現況時,就會建議病患進入「緩和療護」階段,這時常見的困擾往往是癌症惡病質、疼痛等2大問題,該如何減輕患者的痛苦並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呢?土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吳教恩、新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葉育雯 一一解答!

什麼是「癌症惡病質」? 如何診斷?會有哪些影響?

「緩和療護」主要是希望能幫助患者減少痛苦並更輕鬆地走完最後一段時間,但葉育雯醫師強調,這並不代表完全不再進行治療,臨床上依然會針對患者的狀況提供相對應的處置。

以癌症患者來說,「癌症惡病質」就是相當常見的困擾之一。葉育雯醫師提到,「癌症惡病質」主要是因為癌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使得身體內慢性發炎,導致病人沒有食慾,並增加其肌肉、脂肪的流失,讓患者的體重因此減輕。

若6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以上,就符合癌症惡病質的診斷標準。吳教恩主任表示,癌症惡病質也可以透過「246」口訣自我診斷,如果體重流失2至4公斤,而且是在6個月之內發生的話,臨床上就會高度懷疑是癌症惡病質。

惡病質可用荷爾蒙製劑改善 增食慾避免體重持續下降

針對癌症惡病質的問題,除了營養補充外,葉育雯醫師表示,目前其實也可以透過荷爾蒙藥品(黃體激素類)讓患者產生想吃東西的慾望,這類藥品臨床上很常開立,當病患使用後可觀察到其體重確實有所增加。

吳教恩主任也分享,有病人表示這種液劑型藥品常常一喝就胃口大開,原本家屬擔心患者不吃東西、體重下降怎麼辦,但使用之後大幅減少了擔憂。

癌末疼痛有哪些原因? 用止痛藥、嗎啡會上癮嗎?

除了癌症惡病質外,疼痛也是癌症患者很常見的困擾。葉育雯醫師提到,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性,以肺癌患者為例,較常見的原因是腫瘤影響到肋膜,由於肋膜有許多疼痛神經,致使患者在呼吸時會覺得疼痛,另外肺癌的骨頭轉移也是導致患者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

若患者有疼痛問題,而用一般止痛藥效果不是那麼理想,這時便會考慮使用嗎啡類藥物。在嗎啡使用上許多人常會擔心成癮,但葉育雯醫師表示,一般臨床上治療癌症引起的疼痛用的都不是特別容易成癮的嗎啡類藥物,基本上不會有成癮的問題。

不同疼痛需用不同藥物治療 突發痛可用口頰溶片速解

由於疼痛有不同的型態,因此醫師也會針對不同的疼痛類型使用不同的藥物幫助患者減輕疼痛。葉育雯醫師提到,很多病人是一整天微微的疼痛,有些長效型的藥物,一整天都能釋放藥效出來,相當適合用於慢性持續性的疼痛。

不過,有些人偶爾會有「突發性疼痛」,這種疼痛雖然來得快、去得快,但會不定時發作,而且強度有時會讓人難以忍受。吳教恩主任表示,這樣的疼痛若是屬於中重度的情況,有時病人會痛到冒冷汗,甚至痛到在床上打滾,就算只有維持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對患者來說其實都是非常困擾的。

針對突發性疼痛,葉育雯醫師表示,若使用口服藥物還需等待胃腸吸收,至少半小時才會發揮作用,有時沒辦法幫助到患者,但健保其實有給付口頰溶片的嗎啡類藥物可以使用,貼在口頰內很快就會溶解,經由黏膜吸收後幾分鐘內就會有效果。

吳教恩主任分享,有病人原本疼痛分數(滿分10分)為7、8分,但使用口頰溶片後5分鐘左右,就可讓疼痛降到3分以下,能夠快速、有效改善病患突發性疼痛問題,改善生活品質。

疼痛影響大應積極控制 經醫師評估調整適合用藥

突發性疼痛若未有效控制,對睡眠、情緒、生活品質等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臨床上一般會建議,突發性疼痛最好控制在一天4次之內,若超過4次以上,就需要增加長效型藥物的劑量。葉育雯醫師建議,若有疼痛問題,無論是哪種痛都可與醫師反應,醫師會詳細評估、調整藥物,幫助患者獲得最大的改善。

吳教恩主任也提到,面對疼痛問題,病人往往較少主動提起,常會擔心成癮而忍痛不用藥,他再次強調,臨床上因癌症疼痛而使用的藥物其實幾乎沒有成癮的危險,有痛就需要用藥改善,這並不是成癮而是有需求,希望病患都能放心接受疼痛治療,讓生活品質變得更好。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