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滿姨今年65歲,她發現大概在這兩三個月裡,她好像有點變瘦了,更麻煩的是,早上起床的一個小時內,總覺得肩膀、上臂、和髖部很僵硬,同時還愈來愈常感到疼痛。愛滿姨有點遲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該就醫檢查,雖然症狀沒有到非常嚴重,但愛滿姨腦中閃過的,卻是「漸凍人」、「癌症」等讓人擔憂的疾病。直到醫師告訴愛滿姨,她罹患的是「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又讓愛滿姨一頭霧水,究竟這是什麼怪病啊?
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
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polymyalgia rheumatica)容易發生在超過六十五歲的長者,尤其是七十歲到八十歲之間的患者最為常見,而幾乎不會發生在年齡低於五十歲的人身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作。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屬於一種發炎性疾病,因為慢性發炎而導致了患者有肌肉疼痛與僵硬的症狀。
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的症狀
患者的症狀常是雙側、且是對稱性的,以疼痛和僵硬為主,發生的部位最常見是肩膀和髖部等處,而非四肢手、腳末端。因此患者會覺得比較難從坐椅子的狀況下站起身,坐上車後也比較難好好走出車外。日常生活的梳頭髮、穿衣服,也會變得不輕鬆。如果一陣子沒有活動,或早上剛醒過來的時候,會感覺到很僵硬,活動度大幅減少。患者同時會感覺到疲倦無力,一種「自己好像不太對勁」的不舒服感,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或有輕微的發燒。
■ 患者年紀大於50歲
■ 晨間僵硬與雙側疼痛超過一個月
■ 包含以下兩個部位或狀況:
◆ 頸部
◆ 肩膀或上臂
◆ 髖部或大腿
◆ 全身性症狀:體重減輕、發燒
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的診斷與治療
醫師需要替患者做身體檢查,確認肌肉和關節的肌力、活動度、與僵硬程度。由於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患者的不適以「疼痛」為主,不太會看到肌肉萎縮的狀況,因此常常在身體檢查的時候是呈現正常的結果,或只有看到肩膀、髖部的主動活動度下降,但被動活動時的活動度則是正常的。然而在抽血檢查的時候,可以看到發炎指數CRP與ESR是升高;由於體內慢性發炎的緣故,患者也很容易同時患有貧血。
若確認為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主要的治療方式是口服低劑量類固醇。通常在服用類固醇的前一周內,患者就能感覺到疼痛減輕、僵硬減少等症狀改善。而在服用兩周到四周之後,活動度就能回到與過往相同的程度,這時可以再考慮調降類固醇劑量,並持續服用數個月至一、兩年。長期服用類固醇會讓骨質降低,因此患者同時需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來照護骨質。
伴隨頭痛要小心「巨細胞血管炎」!
雖然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的診斷與治療並不是太複雜太艱難,但患者務必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尤其出現以下症狀的話,一定要趕快就醫:
□ 新發作持續性的頭痛
□ 講話、咀嚼時覺得下巴疼痛
□ 頭皮壓痛
□ 視力降低
□ 出現複視
如果有這些狀況,代表可能出現「巨細胞血管炎(giant cell arteritis)」。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和巨細胞血管炎有許多共通性,都是身體出現慢性發炎的問題,罹患其中一種的話,很可能後來又會出現另一種問題。據統計,約有五分之一的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患者後來會出現巨細胞血管炎。這就比較棘手一點,因為「巨細胞血管炎」代表著頭部顳側的血管內皮發炎,這些位置血管發炎的話,可能會讓人失明或中風,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更大。因此,若有以上頭痛、視力變化的症狀,務必盡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