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乳房痛,你可以這樣做!

by | 12 月 7, 2022


乳房痛非常常見。大概從15歲開始,女性有時就會有乳房痛痛脹脹的情形,一路到40多歲可能都還是持續會有這樣的不適。統計起來,七成以上的女性曾經經歷過乳房痛。而乳房痛起來之際的表現很多樣,可能是偶爾抽一下,並不礙事。然而當痛的程度加劇,或時間上愈來愈頻繁出現,就容易讓人聯想到不妙的病灶,整體來說,乳房痛到會想要就醫的人可不少。今天就來看看這個常見的狀況。



週期性乳房疼痛

最常見的乳房痛是週期性乳房疼痛,特色是月經要來之前幾天、或一兩週前開始,感覺乳房變得比較腫脹,比較敏感,碰到會痛,還有些區塊會有硬硬的感覺。有些患者會形容這種感覺是重重的、緊緊的、脹脹的、刺刺的,然而大概月經一來,反而就變好了,腫脹感就消失了。

這樣子的乳房疼痛常是兩邊的乳房都有感,不過有時候會覺得好像有一側稍微嚴重一點。最常痛的位置大概是兩邊乳房的外上側,甚至會有延伸到腋下與手臂的腫脹感。最容易發生在20多歲、30多歲的女性,不過從20歲到50歲之間,只要還沒停經,都可能會出現。


造成週期性乳房疼痛的原因,主要跟荷爾蒙的波動有關。在排卵後黃體期開始,雌激素分泌變多,刺激了乳管;且泌乳激素增加,乳管的分泌增加;導致乳房出現腫脹和疼痛。所以在停經之後,就不會有週期性乳房疼痛。而愈早懷孕的女性,例如20幾歲已經懷孕生產的女性,愈不容易有週期性乳房疼痛。相對的,若一直還沒有生育過,到30幾歲還是很容易出現週期性乳房疼痛。


非週期性乳房疼痛

非週期性乳房疼痛就是與月經週期沒有什麼關係的乳房疼痛,通常這時就不是整個腫脹的感覺,而是單側、局部性的,甚至會指著某個點說「這裡在痛」的痛法。痛感可以是持續性的,也可能是間斷偶爾痛一下。

這個分類有點像是個大雜燴,導致的原因很多樣。當乳房發炎、血管阻塞、肌肉緊繃受傷或瘀青、或真的長了乳房腫瘤,都可能導致非週期性乳房疼痛。

若患者正在哺乳並感到乳房痛的話,大概都會先想是否為乳腺炎和乳房膿瘍。這樣的乳房痛會持續痛,即使沒有按壓或碰到乳房,都會感覺到痛,伴隨著乳房局部變紅、變腫、變熱,體溫大約37.5到38.3之間。如果需要的話,可以以超音波確認是否有膿瘍產生。

若患者突然覺得胸部痛,胸部外觀在痛的局部區域看起來比較紅,而摸起來有個像能滑動的細繩或管狀物藏在裏頭,像是摸到了一條筋的話,則是「乳房皮膚血栓性靜脈炎」引起的。


非週期性乳房疼痛也很常是跟胸部的肌群,包含胸大肌、胸小肌、肋間肌緊繃有關。無論是平時姿勢不良、單邊背包包負重、或去練了重訓、搬了重物,都可能讓肌肉過度緊繃而導致疼痛。

若是真由乳房內的狀況引起的疼痛,可能是較大一點的「乳房囊腫」造成,或過去乳房受過外傷而讓乳房內的脂肪壞死導致,因為乳癌而導致的疼痛並不多

另外一些容易乳房痛的患者特性是正在使用口服避孕藥、抗組織胺、抗憂鬱劑等藥物;研究發現,有抽菸習慣、平常壓力大、容易焦慮緊張、或憂鬱的患者比較容易出現乳房痛

另外有些人就診時說的乳房痛根本不是乳房痛,而是來自於胸壁、心臟、肺臟、食道的不舒服,包含帶狀皰疹發作,肋骨軟骨發炎、胃食道逆流、膽囊或胃部疾病,都可能造成胸部前側疼痛而被誤認為乳房痛。更嚴重的是冠狀動脈問題,肋膜發炎,心包膜發炎等急症。


面對乳房疼痛

所有乳房痛的患者最希望的,就是確認「自己是不是有乳癌」。研究裡發現,平均來說,100位因為乳房痛就診的患者裡,最後只有1到2位會被診斷為乳癌。但,當然這並不是叫大家乳房痛的時候可以直接放心,不用檢查,當你感覺到乳房痛,尤其持續感覺到疼痛時,還是到醫院就診,做個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確認是否有乳癌吧。


當確認沒有腫瘤性問題後,以下幾個方式可以改善乳房痛的狀況:


■ 穿著支撐性良好的內衣
因為許多網路文章謠傳穿著內衣會讓人得乳癌,或內衣業者會在宣傳時強調自己內衣的防癌功效,讓人誤以為穿內衣(尤其是鋼圈內衣)與乳癌有關係。其實沒有。

在日常生活的活動運動之間,若都沒有穿著具支撐性的內衣,常常才是造成乳房痛的原因。曾有研究發現,當女性換穿著比較適當大小並具有支撐性的內衣之後,六成到七成的乳房痛就緩解了


■ 學會伸展與放鬆的技巧
因重訓、姿勢不良、或焦慮緊張而肌肉緊繃是很常見的乳房痛原因,因此平時可以多做些開胸的動作,幫助上半身與肩頸做拉筋伸展,一方面可以減少焦慮,二方面運動可以降低雌激素的分泌並加速雌激素分解,對改善乳房痛也有幫助。


■ 改變飲食
咖啡因可能會導致乳房痛,因此少喝點茶、咖啡、巧克力、可樂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可以改善乳房痛。平時最好採取低脂飲食,飲食中盡量多從蔬菜、水果攝取維生素與纖維。

當然,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在30歲過後務必要定期每年接受乳房影像檢查。如果乳房會痛,還是不要自己找原因,一定要就醫讓醫師診視,看看是否需要做影像檢查喔。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人工水晶體是術後視力的重要關鍵,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達到連續視力,增加生活便利性。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50cm)的視力,滿足多數人的日常用眼需求,減少配戴眼鏡的機會,提升術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