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傷口照護這樣做,幫助癒合、預防疤痕,整形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by | 11 月 29, 2022

居家傷口照護這樣做,幫助癒合、預防疤痕,整形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醫師,我的傷口越來越嚴重!」老伯指著膝蓋抱怨,「本來只是跌倒擦傷,我就自己換藥,結果越搞越糟糕…」老伯的膝蓋上貼了一大塊紗布,沾滿了滲液與血漬。


醫師小心移除紗布後,發現患者原本的傷口大約只有2X2公分,但是傷口周遭的皮膚發紅、起疹,還有幾處明顯是在撕膠帶時造成的破皮,皮膚損傷的範圍已是原本傷口的好幾倍。

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患者,在居家傷口照護的過程中,遇到皮膚過敏、搔癢破皮,而產生很多問題。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喬浩禹醫師說,當時請患者使用低過敏性敷料、矽膠型膠帶,在小心照顧後,才漸漸痊癒。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小傷口,例如做菜時的切割傷、燒燙傷,或是跌倒、碰撞造成的擦傷、鈍挫傷等。喬浩禹醫師指出,雖然是小傷口,但依然要好好照顧,才能降低感染的機會。

建議要每天以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並以敷料覆蓋,請盡量保持乾淨、避免沾濕。喬浩禹醫師說,針對感染風險較高的傷口,可以使用優碘妥善消毒。

居家傷口照護重點

過去大家常用紗布覆蓋傷口,現在有很多人會使用人工皮覆蓋傷口。喬浩禹醫師說,人工皮能夠吸收傷口滲液,在剛受傷的前幾天,傷口滲液較多,可能需要增加更換頻率,避免過度潮濕。

換藥時,要仔細觀察傷口,如果出現發紅、腫脹、發熱、疼痛等感染跡象,便要盡快就醫。


善用進階人工敷料

傳統紗布的可及性高,也被廣泛使用,不過較容易乾掉黏在傷口上,而在換藥時造成不適。

目前有很多種進階人工敷料被用來照顧傷口,喬浩禹醫師解釋,進階人工敷料能夠吸收傷口滲液,形成濕潤的凝膠體保護層,提供良好癒合環境。

善用進階人工敷料

為了避免傷口遭到汙染,通常會請患者避免沾濕敷料,以減少感染的風險,但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很難完全不碰到水。喬浩禹醫師說,若有需要時,可以使用具有防水外膜或防水黏邊的敷料,提升日常的便利性。

在傷口癒合期間給予妥善照護,對傷口預後非常重要。提供良好癒合環境、避免感染都有助於減少疤痕的形成。

在照顧傷口的同時,也要留意傷口周邊的皮膚,喬浩禹醫師提醒,因為人工皮在吸收滲液後形成水凝膠,若滲液較多,會讓傷口附近的皮膚也浸潤得很嚴重。除了增加更換頻率之外,也可以考慮使用皮膚保護的噴劑、塗層,避免傷口附近的皮膚持續浸潤。


小心預防黏膠相關皮膚損傷

因為需要使用膠帶、黏膠固定敷料,所以得小心預防黏膠相關皮膚損傷,常見的問題包括過敏、破皮、水泡、撕裂傷等。

在固定敷料時,要盡量減少膠帶與皮膚的接觸面積。如果皮膚已經有發紅、過敏的現象,便要盡量避開,以免狀況惡化。

小心預防黏膠相關皮膚損傷

若希望降低過敏的機率,可以使用低過敏膠帶、矽膠型膠帶。喬浩禹醫師說,患者對矽膠發生過敏的機率較低,有助減少黏貼膠帶造成的搔癢不適。
移除敷料的時候,請一手輕輕固定皮膚,一手慢慢撕除膠帶,不可快速撕除膠帶,以避免造成破皮或撕裂傷。


癒合不良、慢性傷口是健康警訊

多數的表淺小傷口可以在家裡照顧,但是如果發現傷口經過2、3禮拜仍然沒有癒合,或沒有明顯縮小,便得盡快就醫,讓醫師評估是否有感染、是否需要進一步介入治療。

部分患者的慢性傷口是因為糖尿病、周邊動脈阻塞、靜脈阻塞、或壓瘡,必須矯正背後的原因,才有辦法讓傷口癒合。慢性傷口是健康警訊,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怕會出現更多棘手的併發症。

喬浩禹醫師叮嚀,各種傷口都不能大意,請依照醫護人員的指示妥善照護,才不會讓小傷口變成大麻煩!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