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膝蓋痛?小心「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by | 2 月 17, 2022

 
過年期間,卡妹在堂兄的建議下開始試玩健身環,跟著螢幕又是跑跳,又是深蹲,玩的好不愉快。卡妹想:「乾脆來練習跑步好了,說不定哪天我也可以參加馬拉松呢!」於是開啟了一周三跑的練習。過沒多久,卡妹就發現自己的右腳膝蓋痛了起來。再沒幾天,連左腳膝蓋也開始變得疼痛。就醫檢查後,醫師告訴卡妹:「這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當我們說到「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這樣的痛感是發生在膝蓋前側,膝蓋骨(臏骨)周圍的疼痛感,可能是只有一側膝蓋會痛,也可能兩邊都在痛。
 
患者若在膝蓋彎曲的姿態下坐了很久,就會開始感到膝蓋前方疼痛。或是在膝蓋彎曲的狀況下讓膝蓋承受重量,像是深蹲、上樓、下樓、跑步,都會加重痛感。於是很常跑動或跳躍的人比較容易罹患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通常發生在青少年與小於60歲的成人身上,女性患者略多於男性。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症狀
 
通常這些症狀不是突然發生,而是逐漸讓人感到不適,而且如果膝蓋的活動運動增加,就會更加不舒服。走路走一走會覺得不是很穩,甚至突然軟腳。
 
多數患者會描述膝蓋前側、臏骨周圍的痛,且在做各種需要膝蓋彎曲承重的動作,像是深蹲、下樓梯、下山,都會更痛。久坐時若是維持膝蓋彎曲的姿勢,也會感到膝蓋痛。有時在爬樓梯或膝蓋打直時會聽到膝蓋出現啪啪的聲響。患者如果突然改變了訓練的場地、設備,或練的更重,突然增加訓練強度,都會導致膝蓋更不舒服。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想要知道為什麼會有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這個關節。股骨臏骨關節這裡包含了大腿股骨的末端以及膝蓋臏骨,這關節對膝蓋伸直和活動的減速至關重要。所以臏骨(膝蓋骨)也算是腿部的控制樞紐,臏骨可以減少股四頭肌在膝蓋處伸展腿部所需的力量。
 
當股骨臏骨關節要維持動態平衡,需要仰賴膝蓋周圍的肌肉共同協和作用,包含膝蓋前方的股四頭肌肌腱、臏骨韌帶,膝蓋內側的股內側斜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us)、膝蓋外側的股外側肌(vastus lateralis)、髂脛束(iliotibial band)。你會發現唯一能提供往內的力量,僅有股內側斜肌。若股內側斜肌的肌力不足,無法提供足夠的向內力量,在動態活動的過程中,招致臏骨的滑動軌跡往外偏斜,就可能是膝蓋痛的一項原因。
 
 
另外在提到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時,很多學者會提到「角度Q」。「角度Q」指的是通過從髂前上棘到髕骨中心畫一條線,另外從臏骨中心與脛骨結節再畫一條線,兩條線形成的角度就是角度Q。男性的角度Q約為14度,女性的骨盆通常較寬,因此角度Q較大,約為17度。過去學者認為當角度Q愈大,臏骨會承受愈高的往外側向力,因此較容易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但到最近的研究,較大的角度Q並沒有被證明為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主因。)
 
假使髖部肌力不穩定,或是足部不穩定、髂脛束太緊,同樣都會影響到活動時關節的動態平衡,而讓臏骨股骨關節承受過大的壓力,導致疼痛。
 
綜合來看,如果有以下幾個狀況,比較容易會有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 膝蓋附近肌群無力,尤其是內側肌群無力
● 膝蓋滑動軌跡外翻
● 女性
● 膝蓋彎曲時負重大,像是跑步、深蹲、上下樓梯
● 過度使用,或是突然增加運動強度
 
 
 
改善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如果年輕人發現自己深蹲、跑步、上下樓梯時膝蓋前方會痛,就很有可能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這樣的狀況。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可以根據身體檢查等結果來診斷,一般不需要做什麼影像檢查,若醫師安排了影像檢查,是為了用來排除各種其他的問題,像是退化性膝關節炎,膝蓋外傷等。
 
要改善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可以先避免做會加重病情的動作,像是跑步、跳躍、深蹲,反正膝蓋彎曲但有承受重量的動作就盡量不要。不過呢,這並不是說就一路休息,都不要動。其實要改善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最好的方式是有計畫的訓練。這組訓練應該要包含腿部伸展、腿部肌力強化、平衡訓練、核心與髖部強化。記得,人體活動是個動態,當我們體驗到膝蓋痛的時候,不僅代表膝蓋附近的狀況,連髖部、足部、核心都要一併練好,在好好訓練了腿部、髖部、核心的肌力後,愈能改善動態活動時的穩定度。
 

 
 
改善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運動計畫
 
腿部伸展
 

 

伸展股四頭肌
在站姿下左腳膝蓋彎曲,讓左腳小腿往後,手往後抓住左腳腳踝,感覺左側大腿前方的伸展。如果怕單腳站立會不穩,可以用另一隻手扶住牆壁或椅子。維持30秒到1分鐘,再換腳練習。
 
伸展大腿後側肌群
躺在地墊上,膝蓋彎曲踩地,雙手抱在左大腿膝蓋後方,慢慢將左大腿向上伸直,感覺大腿後方肌群的延展。維持30秒到1分鐘,再換腳練習。
 
伸展臀肌
躺在地墊上,右腳彎曲輕鬆踩在牆上,左腳跨過右腳,把左腳踝擺在右大腿上,感覺左邊臀部的伸展,如果這樣沒太多感覺,可以靠著手抱住右大腿,讓右大腿更靠近軀幹。維持30秒到1分鐘,再換腳練習。
 
 
伸展腓腸肌
分腿前後站,左腳在前膝蓋彎曲,右腳伸直在後,身體往前傾,保持右腳腳跟靠在地板,感覺右腳小腿的伸展。維持30秒到1分鐘,再換腳練習。
 
伸展比目魚肌
和前一個動作的站法相同,但這次伸展的是在前方的那隻腳。保持前腳的腳跟踩在地,感覺小腿較下方的肌肉伸展。維持30秒到1分鐘,再換腳練習。
 
 
腿部肌力強化
 
 
分腿弓步蹲
身體站直,兩腳併攏或與肩同寬,一腳往前跨大步,在保持背部直立,不要前傾或後仰的狀況下,兩腳膝蓋都彎曲蹲下,直到前腳的膝關節約呈90度直角,後腳的膝蓋幾乎快要碰到地面。然後兩隻腳都發力往上推,把腳打直,回到原始位置。
 
靠牆半蹲
靠牆半蹲讓背部有個支撐,因此髖部或膝蓋較容易痛的人可以利用靠牆半蹲來鍛鍊腿部的力量。背對牆壁一小段距離站立,身體靠上牆壁,膝蓋彎曲讓身體順著牆壁往下滑,到像是半蹲的狀況,停留30秒到1分鐘。如果覺得還可以,可以練習靠牆深蹲,也就是背部靠著牆壁往下滑,直到膝蓋打90度,大腿與地面平行。記得這時要讓小腿是垂直地面的。
 
 
平衡訓練
 
 
單腳站立
兩腳打開與肩同寬,彎曲左腳膝蓋,僅剩右腳單腳站立,試著不要扶任何東西,能不能單腳站立個一分鐘。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加強難度,例如把眼睛閉上,練習單腳站立一分鐘。記得練習時要注意安全,周邊最好有一個隨時可以扶住的東西。
 
 
核心與髖部強化
 
 
直腿外展
右側躺,在下方的右腿彎曲,維持上方左腳打直,往天花板方向慢慢抬高再放下,練習五十次。再換邊練習。記得在抬腿的時候,不要讓髖部或身體動來動去,要控制只有抬起腿而已。
 
 
蛤蜊開合
先側躺,髖部處向前屈曲約45度,兩腳交疊,保持雙腳跟互碰,打開在上方的右腳膝蓋,像蛤蜊的模樣。做幾次後,髖部側後方(褲子後口袋)附近會感到肌肉的緊繃,練習三十次,再換邊練習。
 

 
臀橋
躺在地墊上,雙手平放於身體兩側,膝蓋彎曲,兩腳腳掌踩在地板上。收緊臀部,由臀部發力抬高髖部,不要拱背,直到肩膀到膝蓋呈現一直線。感受臀部與核心的收緊,注意維持脊柱中立,數到5之後,緩緩放下,再反覆練習30次。
 
延伸閱讀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肝癌治療契機,釔 90微球放射治療

晚期肝癌治療契機,釔 90微球放射治療

釔-90治療是由肝動脈將釔-90注入肝臟腫瘤,肝臟腫瘤會吸收大部分的釔-90微球,之後它會從裡面慢慢釋放出放射線把腫瘤殺死。釔-90治療能夠幫助腫瘤降期,達到較佳的預後。請余俊彥醫師解說。

久坐之後下背痛,肌力不均導致的「下交叉症候群」

久坐之後下背痛,肌力不均導致的「下交叉症候群」

下背痛非常常見,而下背痛與姿勢的不平衡很有關係。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下交叉症候群」,也與姿態問題脫不了關係。

下交叉症候群影響範圍包括了骨盆處、髖關節、以及下背肌群,起源於這些不同位置的肌肉其肌力和張力並不平衡。下交叉症候群常常是久坐之後的副作用之一。

縮小胃容量助減輕體重,新式訂書針縫胃解析,劉家嘉醫師圖文懶人包

縮小胃容量助減輕體重,新式訂書針縫胃解析,劉家嘉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二十多歲的女士,在生產後合併壓力性肥胖,進食量真的很大。」劉家嘉醫師表示,「因為健康檢查顯示有脂肪肝,且肝功能及膽固醇偏高,再加上大食量,自己藉由飲食和運動的效果一直很有限,所以讓她決心積極尋找醫學方式來治療她的肥胖問題。

經過詳細和病患討論後,她決定接受訂書針縫胃手術,利用胃鏡於胃內進行胃部體積縮小,幫助減少進食量。劉家嘉醫師說,術後不久,她已減少了14公斤,肝功能已恢復正常,目前仍持續追蹤與控制中,相信3個月即可順利達到理想體重。」

女性血壓上升比男性更快?高血壓不是男性專屬!破解性別差異與心血管風險!

女性血壓上升比男性更快?高血壓不是男性專屬!破解性別差異與心血管風險!

我們經常談到血壓控制的重要性,告訴大家即使暫時間你沒有體驗到高血壓直接帶來的不適,但長期的血壓高還是會造成血管內的變化,影響到身體許多器官的健康,尤其是大血管、腦部、腎臟、心臟都會因為高血壓而受損。也就是說,心血管疾病通常是血壓控制不良的結果,讓血管硬化,增加心肌梗塞、腦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會。 許多人會有個印象:「應該是男生比較容易心肌梗塞吧!」 甚至有人會說:「女生大概要等到停經以後才會有血壓問題啦,如果在五十歲以下不會怎樣啦,不用吃血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