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跑者受害的 – 髂脛束症候群(懶人包)

by | 7 月 26, 2019


「這次府城馬拉松你打算要跑半馬還全馬?」一見學姊走過,小賴興沖沖地上前詢問,他們幾人都是公司固定的跑步咖,工作之餘經常相約到各城市參加路跑。

「我啊!我這次只能無馬了!」學姊苦笑著:「前幾天練跑之後,大腿側邊變得好痛,醫師說這是『跑者膝』,叫我要好好休息一陣子!」


當我們說到跑者膝,大概是指跑者反覆彎曲膝蓋後造成膝蓋骨(臏骨)附近的的疼痛。大家可能會想到之前介紹過的「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而我們今天要提的是另一種跑者膝:髂脛束症候群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如果你覺得自己痛的地方主要是膝蓋前側,請你可以看看「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這篇。如果你痛的地方是膝蓋外側邊,那就比較可能是「髂脛束症候群」引起的,請繼續看下去。

髂脛束在哪裡?

首先從解剖學看起。髂脛束的英文是iliotibial band,也有人簡稱為IT band。髂脛束是大腿外側主要的一層筋膜,從髖部外側的髂嵴,沿著大腿外側邊往下,接到小腿上方處,為負責穩定膝蓋動作的組織,與我們大腿往外展開,伸直,和旋轉等動作都有關係。

看一下圖,髂脛束也是臀大肌(Gluteus maximus)和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e latae)兩塊肌肉的延伸。


髂脛束與膝蓋的相對位置是活動性的。膝蓋彎曲時,髂脛束位在大腿骨外側凸起的後面;而伸直腿時,髂脛束往前移動。ㄧ般原本是可以順利的滑動改變位置。髂脛束不是肌肉,不是用收縮、放鬆這樣的動作來改變位置的,而是整片筋膜的滑動。


如果是從事需要反覆彎曲膝蓋的運動,例如長時間的跑步、騎腳踏車、登山等,就會讓位於膝蓋外側的髂脛束不斷接受摩擦,久了後變得腫脹不適,尤其過度使用後造成的膝蓋側邊受傷,膝蓋彎30度時很容易有摩擦到、卡卡的的感覺。

 


長距離跑者的發生機率不少,至少四分之一的人曾有此經歷。除了跑者常見外,有些舉重動作也會造成髂脛束症候群,尤其是經常練習深蹲但膝蓋太內轉的人。

另外,髂脛束也會幫助穩定骨盆,因此假如你常常往下坡跑,或在不平整的道路上跑,或本身有長短腳問題,髂脛束都會更忙著穩定骨盆動作,後來疼痛、腫脹的不舒服就會變多。像有些人平常膝蓋還好,但一往下坡跑步、走路,膝蓋外側就覺得痛,這也很可能是髂脛束症候群引起的。



髂脛束症候群的痛法

髂脛束症候群剛開始造成的不適比較偏向針刺感,位在膝蓋外上方,很容易會被忽略掉。但如果沒有注意,後來跑步、走路時每一次踩地都會有膝蓋外上方的疼痛燒灼感。而且愈運動愈痛,伸直、彎曲時都很有感,這痛感還會從膝蓋附近沿著大腿外側往上輻射。


髂脛束症候群常與下列幾件事情有關

● 突然增加訓練的份量,像是本來只跑十分鐘,突然跑個兩小時,實在太操了。

 本身肌肉彈性不夠,或訓練中途的休息不夠。

 沒有做伸展、熱身就開始運動,或沒有收操。

 鞋子已經磨損了。

 喜歡長時間維持蓮花坐姿勢,足部放到大腿上,導致長時間筋膜摩擦。

 在不平的路面上跑,或固定跑馬路的某一側。路面設計常會是中間高一點,兩側低一點,以利於下雨天時的排水。如果你都固定沿著這條馬路的某一邊跑,踩到的路面會是左右高低不平。


個人有以下身體狀況也比較容易會有髂脛束症候群

 O型腿

 退化性關節炎

 長短腳

 骨盆傾斜

 腹肌、臀肌、髖部肌肉太弱

 女生比男生容易有髂脛束症候群,因為女生的骨盆比較寬,跑步時髂脛束受的壓力較大


要診斷髂脛束症候群,可以先用幾種身體檢查的方式(Ober’s Test,Noble Test),較難以用X光看出個所以然,有需要時可以做核磁共振,排除膝蓋外側半月板損傷等其他問題。確診後,這個病通常不用開刀治療。休息、改良訓練習慣可能是最重要的。

正在痛、髂脛束正在發炎的時候,還是先休息吧!做點冰敷也可以。調整一下自己的訓練菜單,不要天天跑步,可以交叉訓練,加一點重量訓練、游泳等其他運動方式進來。重量訓練可以在減少衝擊力道的狀況下,單獨把臀部、大腿等處的肌肉練的更強壯游泳也是對減輕膝蓋負擔非常好的訓練。

如果要開始跑步了,就選擇適當的鞋子,並定期更換。先走一段路,熱身後再開始跑。記得不要每天沿著同樣的路途跑,至少要反方向跑跑看,免得因為路面高低不均而都是同一腳受害,最好選擇在平一點的路面上跑步。騎腳踏車時,踩踏板時要注意施力,別讓腳底往內轉太多。

在鍛鍊肌力的過程中,切記不只是要練出肌肉線條,或是成績多好,而是要保持肌肉和結締組織的彈性。因此事前熱身與適當的休息放鬆都很重要。伸展、與鍛鍊肌力會有幫助,我們接下來看幾個每次運動後都該練習的動作。


站姿髂徑束伸展
先看站姿的練習。假使你的右腳外側在痛。請把右腳踩到左腳左後方,右手往上伸,身體往左傾,但身體不要往前往後倒或扭腰,這時整個右側大腿處會稍微拉長伸展髂脛束,在這裡停留十五秒,反覆練習個幾次。不過記得,髂脛束是層結締組織,彈性沒有肌肉那麼大,不能真正伸展到多長(根據研究只能拉長2.75%),但這動作亦可以對伸長附近的肌肉,對減緩「緊緊的」感覺很有幫助。記得換腳練習。


躺姿大腿側伸展
躺在地上,雙腳彎曲,腳底板著地。接著把右腳足部放到左側大腿接近膝蓋處,雙手環抱左大腿往身體壓。這時可以伸展到右側臀部與大腿側邊的肌肉。運動完後一定要記得拉一下這裡,讓側臀與大腿獲得舒緩。



說到舒緩,也有很多人會利用滾筒來按大腿側邊。如果你平常就有用滾筒舒緩的習慣,針對臀肌、股四頭肌(大腿前側)、大腿後側和小腿後側的肌群按摩會比較有幫助。但對於大腿側邊的髂脛束,我們得再說一次,髂脛束是層筋膜,你跑步運動時它並非真正的在「收縮」,而是靠前後移動位置來穩定膝蓋動作;既然沒有真正的「收縮」,我們也沒法把它「放鬆」到哪裡去。所以如果用滾筒一直做按摩,反而更容易增加髂脛束的發炎程度,並不是一直按壓痛點就會通暢或放鬆什麼的。

另外,想要減少跑步時髂脛束承受的摩擦,你可以先增強側邊大腿臀部的肌力,肌力變強,膝蓋動作更穩定,都能減少膝蓋附近受傷的機會,你也會發現多單獨鍛鍊肌力後,再去跑步會更輕鬆點!


側抬腿
右側躺,雙腳打直,反覆抬高左側腿部離開地面再放下。再換邊練習。

活動側棒式
先撐起側棒式,再做側抬腿的動作,一樣反覆抬高放下。再換邊練習。


當然多鍛鍊核心肌群也有幫助,就請看「訓練核心六招,做好脊椎保健」。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50歲男士,有B型肝炎帶原。在發現肝癌後便接受手術切除,但是術後半年腫瘤便復發。」陳三奇醫師表示,「當時向健保申請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每三週回門診做一次治療。經過幾個月治療後,腫瘤顯著縮小,沒有明顯副作用,僅出現輕微的皮膚搔癢,讓患者能夠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日常生活。」

目前,患者已接受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式療法達一年以上,病況仍穩定控制。甚至在兩次治療之間,患者還可以安排休假出國旅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乾癬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皮膚外觀的改變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社交互動與自信心;而嚴重搔癢也常干擾睡眠,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邱足滿醫師指出,過去乾癬的治療以療效良好的生物製劑為主,近年則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問世,其治療機轉精準,治療成效佳,為中重度乾癬患者帶來生物製劑的針劑之外的口服藥物優異選擇。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曾經遇過一位媽媽,懷孕過程中增加了15公斤,產後一直瘦不下來,使體態改變,膚質也變差,顯得很沒有活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詳細的評估,我們針對她的生活習慣、飲食、睡眠、運動進行調整,並搭配婦科調養,讓體重、體態都逐漸恢復,連家庭關係都明顯改善。讓我深刻體會到,產後不僅是身體的恢復期,也是心理與家庭關係重要的適應期。」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即使完全沒症狀,也一定要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張廷彰醫師表示。子宮頸癌長期位居女性癌症死因前十名,約20%至3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二期以上)。近年政府積極推動HPV疫苗,但許多30歲以上女性仍屬「疫苗空窗世代」,未能在黃金施打年齡接種疫苗,此類族群更應建立定期檢查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