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容易被激怒? – 缺乏維生素B12(懶人包)

by | 6 月 3, 2019


在醫院裡,如果醫師、護理師向患者詢問用藥史時,問一句:「有沒有在吃什麼健康食品?」很多人都會回答:「喔!我有在吃B群!」

維生素B是一群水溶性的維生素,共為八種維生素的組合,分別是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3,維生素B5,維生素B6,維生素B7,維生素B9,以及維生素B12。其中名號最響亮的可說是葉酸(維生素B9)和維生素B12,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有什麼作用呢?我們身體製作紅血球時要用到維生素B12,製作DNA也需要用到維生素B12。維生素B12還與細胞的新陳代謝、神經的功能有關。是身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

可是,我們的身體不會自行製作維生素B12

我們僅能靠食物獲得維生素B12,且要從動物性食物來源獲取,如果有喝牛奶類、吃蛋類、海鮮、肉類等,就能得到維生素B12。


每個年紀需要獲取的維生素B12建議量並不同,1到3歲時每天要達0.9mcg,4到8歲時每天1.2mcg,隨著年紀增長,建議量繼續上升,9到13歲時每天1.8mcg,14歲以上與成人是每天2.4mcg。懷孕、哺乳時需求量更是特別高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會先想到:「咦?這樣一來,保持吃素習慣的人,就沒辦法攝取到維生素B12嗎?」沒錯,如果沒有特意補充的話,不接受蛋、奶的素食者,或蛋奶攝取極少的素食者,缺乏攝取維生素B12的飲食來源,容易出現維生素B12缺乏的症狀。

除了攝取不足,另一個問題是吸收不良,因此腸胃吸收有障礙的人可能難以從食物中獲取足量的維生素B12。有些人是長時間吃抑制胃酸的藥物;有些人曾做過減重手術,切除了部份了胃,部分小腸,患有惡性貧血;或者當年紀變大時,吸收變差也可能會影響體內的維生素B12濃度。

另外,平日酗酒成癮的人,也會缺乏維生素B12。


那缺乏維生素B12時,人會表現出什麼症狀呢?最主要是造成貧血與神經方面的麻煩。

● 貧血的時候,人會變得疲憊、頭重腳輕、容易頭暈、比較怕冷。

 神經問題包括手腳的麻木感,記憶力下降,容易被激怒,注意力難以集中,表現出焦慮、抑鬱的情緒障礙,行為表現與過去不同。


萬一表現出這些狀況,醫師懷疑是維生素B12缺乏的話,可以抽血檢驗維生素B12的數值。確診之後可用口服、針劑補充維生素B12,這些補充法也可以並用。如果患者本身因為病情、手術史而難以從腸胃道吸收維生素B12,就要先選擇針劑。

貧血導致的症狀可因為補充維生素B12之後改善,但缺乏維生素B12帶來的神經問題可以是嚴重及不可逆的!因此在這裡要提醒大家,如果決定吃素,可以考慮在諮詢醫師後,固定補充口服或針劑的維生素B12,不要等到神經症狀跑出來後才補充。


那回到我們最開始提到的,很多人平常在吃B群,那會不會有吃太多的問題呢?就維生素B12來說,基本上算是挺安全的,即使吃更多通常也不會出事,因為我們身體僅會吸收「需要的量」,多餘的維生素B12就從尿排出去。

有研究會想要看看補充多一點維生素B12,會不會讓身體的神經更好,表現更好?我們現在只能確定「缺乏維生素B12,會造成認知功能障礙、失智等問題」。但目前「還沒有」研究證實「補充維生素B12能用來預防或治療失智症」。同時,若抽血結果顯示運動員缺乏維生素B12,那補充維生素B12會有用。但對已經充足的人再補充更多的維生素B12,並無法讓他因而變成更強大的運動員。

最後提醒一下,如果平常服用以下藥物,會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要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規則補充維生素B12,避免維生素B12缺乏。

維生素C:B群和C不要一起吃,會影響吸收!最好在吃完B群後隔兩至三小時再吃維生素C。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簡稱PPI,這藥有「史上最強胃藥」之稱,可以抑制胃部製造胃酸,用來減緩胃食道逆流胃潰瘍時的不適。然而維生素B12的吸收需要胃酸幫忙,一旦胃酸都被藥物抑制了,就難以吸收維生素B12。

 Metformin:Metformin常是醫師開立給糖尿病患者、多囊性卵巢患者的第一線藥物,但這也會影響到維生素B12的吸收。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