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營養地圖》美國糖尿病照護指引

by | 8 月 5, 2018


糖尿病營養治療,並沒有標準的公式可以套用,必須要個人化、客製化。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因為不同病人的體重有落差、病況也不一樣,隔壁鄰居的糖尿病餐,跟您餐盤上的食物,是不可能百分之百一樣的。

既然糖尿病如此複雜,營養學又博大精深,該如何切入呢?根據 2018 年美國糖尿病照護指引,我們可以抓住以下幾個重點,幫助我們走出糖尿病飲食的迷宮。


營養治療的功效 (Effectiveness of nutrition therapy)

根據研究,藉由飲食調整,在合格營養師的指導下,糖化血色素約可以下降 1.0~1.9%(第 1 型糖尿病) 和 0.3~2% (第 2 型糖尿病)。


熱量平衡 (Energy balance)

藉由熱量調整,第 2 型糖尿病合併肥胖的病人,只要體重減少 5% 以上,血糖控制就會改善很多。此外,糖尿病前期的病人,只要做好熱量控制,也能降低得到糖尿病的機會。(註:糖尿病前期,中翻中的意思就是,目前雖然是糖尿病的候選人,不過,未來有可能進展到糖尿病)


飲食型態 & 巨量營養素 (Eating patterns and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

糖尿病飲食,要吃多少碳水化合物、多少蛋白質、多少脂肪等,沒有絕對標準的答案。得舒 (DASH) 飲食、地中海飲食或低醣飲食等,都各有優點,可以跟醫護人員多多討論。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

碳水化合物攝取來源,可以從蔬菜、水果、五穀、乳製品等食物中獲得,建議以高纖、低升糖負荷 (Glycemic load) 的食物為主。避免含糖飲料,同時,也要減少攝取含糖的食品

施打胰島素的病人,可以計算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來調整注射劑量。若習慣施打固定劑量,建議每天要維持固定時間用餐、保持固定飲食量 ; 如果用餐時間不固定、飲食量減少,胰島素卻沒有跟著調整,會有低血糖風險。


蛋白質 (Protein)

對於第 2 型糖尿病病人來說,雖然攝取蛋白質後,會促進胰島素分泌,但卻不太會讓血糖升高。若要是治療或預防低血糖,應該要避免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因為可能會惡化低血糖 ; 遇到低血糖,反而應該要優先補充葡萄糖 (例如:糖果、果汁等)。


脂肪 (Dietary fat)

每天理想的脂肪總攝取量到底是多少?目前各家研究眾說紛紜。不過,採用地中海飲食 (Mediterranean-style),多攝取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血糖控制跟降低心血管風險,是有幫助的。

多攝取含有長鏈不飽和 n-3 脂肪酸 (ω−3脂肪酸) 的食物,例如:魚類 (EPA、DHA)、堅果類(ALA)等,對於心血管疾病有幫助。但是,是否要額外補充相關營養品,還有待更多研究證實。


微量營養素 & 中草藥 (Micronutrients and herbal supplements)

若身體沒有缺少微量營養素,目前沒有強烈證據指出,補充維他命、礦物質、中藥或香料等,可以改善疾病預後。此外,長期服用抗氧化的產品,像是維他命C、維他命E、胡蘿蔔素等,也有安全上的考量。


酒精 (Alcohol)

糖尿病病人,喝酒務必要節制。成年女性,一天不要喝超過一杯,男性一天不要喝超過兩杯 (女性約 10 克酒精,男性則為 20 克酒精)。

酒精,會讓病人曝露在低血糖的風險中 ; 尤其是有在施打胰島素,或服用特定降血糖藥 (insulin secretagogues) 的病人,更容易在喝完酒後發生低血糖。


鈉 (Sodium)

每天鈉攝取量,建議要低於 2.3 克,換算成鹽攝取量,大約要低於 5.75 克左右 (1公克鹽,含有 0.4 克鈉)。


人工代糖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使用人工代糖取代一般糖 (caloric sweeteners),來作為食品調味,劑量在安全範圍內是可以接受的。(註:大部分研究指出,使用人工代糖會降低熱量攝取,對於體重控制有幫助 ; 但也有少部分研究發現,使用人工代糖反而會增加體重)


總結

根據 2018 年美國糖尿病照護指引,掌握「熱量平衡」、「飲食型態」、「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微量營養素」、「酒精」、「鈉」到「人工代糖」等幾項重點,可以讓我們對營養治療有明確的概念 ; 把這幾項重點當作指南針,遵循營養地圖,加上藥物配合,血糖控制絕對可以達標!

原文連結

延伸閱讀

糖尿病治療是斂財陰謀?讓醫師終結網路謠言

糖尿病這樣控制,腎臟最健康

關心血糖,遠離糖尿病(動畫)

*參考資料: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8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移性腎細胞癌治療對策,標靶藥物合併免疫療法顯著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轉移性腎細胞癌治療對策,標靶藥物合併免疫療法顯著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50歲女性,確定診斷時已經是轉移性腎細胞癌,右側腎細胞癌合併巨大淋巴結轉移,淋巴結環繞整個下腔靜脈及局部侵犯腰大肌,且下肢因為靜脈壓迫而有水腫的情形,但是沒有其他遠端轉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任羅浩倫醫師表示,「因為沒有遠端轉移,利用手術完整切除對於病情控制有幫助,但是手術範圍太大,需要下腔靜脈及腰大肌切除合併血管重建,這可是至少一整天的多專科團隊手術才能達成的困難任務。而且手術後還必須面對潛在的術後出血,對側腎功能受損及神經損傷等風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