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抽菸卻得肺癌!肺癌種類差很大(懶人包)

by | 4 月 4, 2018


我們在《頭號癌症殺手 – 肺癌》這篇懶人包裡,曾介紹了一些肺癌的症狀,和香菸與肺癌的關係。今天更進一步來了解不同的肺癌類型

肺癌可以顯微鏡下的細胞型態,粗分成兩種類型:「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小細胞癌(Small-cell lung cancer)」的患者人數雖然比「非小細胞癌」還要來得少,但這是最快速侵襲生長的肺癌形式。原本小細胞癌常生長在呼吸道中央處,但由於侵襲快,容易轉移,患者常常是在小細胞癌轉移多處之後才發現自己得了肺癌,也因此小細胞癌的治癒機率並不高。

「小細胞癌」的另一個特點是容易有「腫瘤伴隨症候群(Paraneoplastic syndromes)」,像是出現血中鈣離子濃度變高,影響肌肉神經運作;某一種或某幾種的荷爾蒙分泌增加;血液變得容易凝集於一起,增加血塊栓塞的機會;這些的生理狀況變化不是來自腫瘤壓迫,而是伴隨腫瘤出現的生理變化,有時候患者是因為注意到這些問題後才發現肺癌的。小細胞癌的發生與抽菸有極高度相關性,可說是幾乎不會發生在未抽菸者身上。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非小細胞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非小細胞癌的患者人數比較多,占了所有肺癌患者的八成以上,生長速度比小細胞癌慢,癌症轉移到其他器官的速度也較慢。非小細胞癌又可再被分成三類,分別是肺腺癌(adenocarcinoma)、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與大細胞癌(large-cell carcinoma)。
如果你聽到有個女性,從不抽菸卻得到肺癌,那最有可能的類型就是「肺腺癌」。肺腺癌容易發生於女性,而不管你是抽菸者、戒菸者、以及從未有菸癮者,都可能有肺腺癌,因此目前肺腺癌是發生率較高的肺癌類型。容易藉著淋巴及血流轉移到淋巴結及其他器官。源自於呼吸道末端,肺泡組織內分泌黏液的腺體細胞,因此容易長在肺部較周邊之處。對超過45歲的人來說,無論抽不抽菸,腺癌都是常見的肺癌類型。對不曾吸菸的人而言,萬一罹患肺癌,則最有機會是肺腺癌。然而,我們必須強調一下,雖然肺腺癌與抽菸的關聯性,不像小細胞肺癌或(接下來會提到的)鱗狀細胞肺癌與抽菸的關聯性那樣強烈,但罹患肺腺癌的人之中,抽菸者還是佔了多數。


非小細胞癌之中發生率次高的是「鱗狀細胞癌」,鱗狀細胞是氣管與支氣管內層的細胞,因此鱗狀細胞癌容易長在肺部的中央,也就是氣管及支氣管之處,長得慢,可以長得很大,甚至在腫瘤中心形成空腔。鱗狀細胞癌的發生與抽菸有強烈關係


最後我們談到「大細胞癌」,這是細胞未分化的肺癌,容易長在肺臟表面,通常都是長到很大才被發現。生長速度與擴散速度都較快,很容易轉移到淋巴結與其他器官。


肺癌的症狀可以來自原始的腫瘤壓迫,或破壞了肺部的組織、血管、神經,因此腫瘤生長的位置與大小都會影響症狀的表現,初期肺癌可能沒有症狀,而最常見的肺癌症狀包括了:

● 發現自己久咳不癒,甚至愈咳愈嚴重

 常常覺得喘不過氣

 咳嗽時咳出帶有血或黏液的分泌物

 肺部反覆感染,治不好

 深呼吸、咳嗽時覺得胸痛

 聲音沙啞

如果肺癌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轉移的腫瘤同樣會壓迫、破壞其他器官的組織,帶來不舒服症狀。非小細胞肺癌容易轉移到肝臟、腎上腺、骨頭、腦部,但轉移到肝臟或腎上腺很難帶來什麼症狀,因此難以早早發現。轉移到骨頭會引發患者骨頭疼痛,轉移到腦部則帶來了頭痛、視線模糊、單側癱瘓、癲癇等問題。


基本的肺癌分期

第一期:一側肺臟有小型腫瘤,尚未轉移淋巴結

 第二期:一側肺臟有較大型的腫瘤,或有淋巴結轉移

 第三期:單側腫瘤侵犯更多的淋巴結及附近鄰近組織

 第四期:雙側肺臟都有腫瘤,肋膜腔積水,腫瘤轉移其他肝臟、骨頭等器官

肺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患者狀況及腫瘤狀況可以接受手術的話,就先考慮開刀。另外再配合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等方式輔助。


提醒大家,不論是哪一種型態的肺癌,抽菸還是罹病主因之一。但也很多患者會問:「為何我不抽菸,卻得了肺癌?!」

吸入二手菸香菸對健康危害很大,即使是吸到二手菸,裡面至少有七十種以上的化學物質會致癌,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吸到少量二手菸是沒關係的!無論量多量寡,二手菸都對你的健康影響很大。

 氡氣:這是一種無色、無味、但有放射性的氣體,普通存在於岩石與土壤內。如果用了有這氣體的建築材料,會影響肺癌的發生

 空氣汙染:若每天呼吸的空氣裡參雜濃度愈高的PM2.5,我們的肺部健康就極為堪慮。關於這部分,您可再閱讀《癌症第一殺手 – 肺癌》了解更多。

 工作時暴露化學物質:砷、石棉、鎘、煤、鎳等化學物質有有礙於肺部健康。


同場加映:

肺癌第三期怎麼辦?醫師圖文解說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今天動了嗎?」只要這麼做,就能守護你的大腦!

「今天動了嗎?」只要這麼做,就能守護你的大腦!

運動有許多好處,就曾有研究說,運動能幫助降低200種以上的疾病風險。無論為了你的心臟、血壓、腰圍、脂肪肝,運動都是必要的。甚至對於維持大腦運作與思考清晰,運動也扮演重要角色。尤其當我們進入高齡社會後,沒人希望自己是在中老年時被慢性病纏身,運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言喻。...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當外面空氣品質不佳,不適合室外運動時,你可以在家做做舒活筋骨的有氧伸展,確保大關節都有適當的活動度。每天練習也非常適合,無論你用此作為一天的開始或結束,都能讓身體感覺更棒!

主動脈瓣狹窄恐導致猝死!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主動脈瓣狹窄恐導致猝死!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70多歲女士,因為在家裡昏厥而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現有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建議動手術治療。」陳紹緯教授表示,「因為患者有多種慢性病,身體狀況較差,家屬相當擔心手術伴隨的風險。」

經過討論後,患者選擇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利用導管置放生物組織人工瓣膜取代硬化狹窄的主動脈瓣。陳紹緯教授說,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的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失血量較少、術後疼痛較少,幫助患者較快恢復,並順利出院,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糖尿病患慎防心臟衰竭,檢測、預防可以這樣做

糖尿病患慎防心臟衰竭,檢測、預防可以這樣做

劉育志醫師:請問糖尿病患者需要留意哪些併發症? 李洮俊醫師: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一型還是二型,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會產生因為高血糖狀態引起的一些併發症,併發症分為急性跟慢性,急性的話可能就是酮酸中毒或者是高血糖昏迷,慢性的話就是因為長期高血糖,我們的器官譬如說眼睛、心臟、腎臟泡在糖水裡面,就會引起的一些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或者是大血管病變,所以糖尿病患者為了要避免這些造成健康危害的問題,平常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好的話,就可以避免這些合併症或是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劉育志醫師:請問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