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不抽煙、不下廚,卻仍然得到肺癌?
大數據告訴我們,國人抽煙比例逐年下降,但肺癌發生率卻是逐年爬升。
抽煙這檔子事,一直以來是人們心中肺癌危險因子的第一名;為何這危險因子逐漸失去地位,但肺癌發生率依然成長?
顯然是有新的危險因子取而代之。
中南部的秋冬,每天的早晨都是個迷濛的開始。更嚴格地講,是每天生活在從未散去的迷濛。
PM2.5這可怕的文明產物,早在網路媒體興盛之前,就深入民眾生活,影響民眾健康;直到幾年前央視主播柴靜的專題報導,這隱形殺手才逐漸被重視討論。
PM2.5可說是無所不在;在空污地區,室內空氣可因流動不佳,也同樣有高濃度的PM2.5。
當每天呼吸的空氣裏頭參雜PM2.5,抽不抽煙好像沒那麼大的差異;或者更確切地說,每個人都在抽「煙」。
為何我得了肺癌,卻沒任何明顯症狀?
絕大部分的早期肺癌,因體積小且位在肺實質,不會有症狀,就算有也只是剛好;而出現症狀的肺癌,則多表已侵犯肋膜,神經,氣管,以及主要血管,已無治癒機會。
台灣肺癌不幸地囊括了幾項第一;十大癌症中,發現時四期比例最高,存活率最低,死亡人數最多,健保給付金額最高。
是以,千萬別因為沒症狀而輕忽肺部出現的陰影!
在無症狀情況下發現肺部腫瘤,請勇敢樂觀面對,因為這是個絕佳的治癒機會!
肺癌手術如何進行?
早期肺癌目前胸腔鏡手術為主流,切除範圍則決定於病灶位置與大小。
人體共有五葉肺葉,左二右三;腫瘤若大於兩公分,以肺葉切除為主。
術前分期第1期,小於兩公分的肺癌,可行部分肺葉切除。
不論手術切除範圍大小,均包含縱膈腔淋巴結廓清,不影響淋巴回流。
近年來胸腔鏡手術發展更臻成熟,由多孔胸腔鏡手術演進至雙孔或單孔胸腔鏡手術,甚至不插管胸腔鏡手術;整體手術時間與恢復時間也大幅縮短。
我每年都接受胸部X光片檢查,就能早期發現肺癌嗎?
胸部X光上可看出的肺部腫瘤至少在一公分以上,但肺癌在一公分時即有轉移風險。
在發生率逐年攀升的情形下,接受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特別是有家族癌症病史,與抽煙習慣等高危險群,或可真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而低劑量電腦斷層目前未納入健保給付。
附帶一提,不少早期肺腺癌會在電腦斷層上顯現「毛玻璃樣病灶」;面對兩個三個甚至多個病灶,亦無須惶恐,不妨多方徵詢有經驗的胸腔內外科醫師意見,了解現象背後最真實的科學,再作最適當處理。
目前肺癌已經發展出許多標靶藥物甚至免疫治療,適合用在哪些狀況?
最近統計資料顯示,肺癌治療在各種癌症醫療上的花費榮登榜首。這個現象有兩點歸因。
國人肺癌有高比例的表皮生長因子突變,若發現時已屬第3B期或第4期,可申請健保給付之標靶藥物治療。
再者,大部分肺癌發現時已不適合手術處理,畢竟手術切除耗費的健保資源較藥物節省。
過去對於肺癌分期及治療,特別是非小細胞肺癌,逕渭分明區分為手術治療或化學治療。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手術與藥物治療早已不是分庭抗禮,而是因病人而異地協調合作,以達到最佳存活與品質。
例如,對第4期肺腺癌患者而言,若腫瘤具有表皮生長因子突變,可使用第一或第二代標靶藥物,做為第一線治療工具。對於標靶藥物效果漸失的疾病復發處理,若僅為單一肺葉內腫瘤體積增大,可考慮放射線治療或者手術切除。若是整體腫瘤體積與數目進展,則須根據血液檢查,或再次切片結果,更換藥物。
截至發稿日止,免疫治療藥物或可根據腫瘤標記,做為第二線藥物治療選擇;而若血液檢查出現T790M突變,則可使用第三代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不論免疫治療或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健保均未給付。
環境變遷太快,人類活動大量耗費自然資源,而活動產出物最後終究反撲。身處致癌物日益多樣化且無孔不入的環境,除了借助醫學進步早期篩檢與治療,另一方面該思考的,是如何耗費最少資源,過最簡單的生活,擁有最真實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