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痰、鼻塞、喉嚨痛、頸部腫塊,當心鼻咽癌(懶人包)

by | 10 月 12, 2017

今年27歲的南韓演員金宇彬得到鼻咽癌的消息讓粉絲們相當心疼。但聽到鼻咽癌,通常大家另一個疑惑通常是:「鼻咽是哪裡啊?鼻咽跟鼻子一樣嗎?」

鼻咽位在鼻部後方,喉嚨上側的位置。鼻咽的上方剛好就是顱骨底。

在呼吸的時候,空氣會經過鼻腔後進入鼻咽,再流進氣管與肺臟。鼻咽癌是鼻咽處表層的細胞變性後不斷增生,若沒有及時處理,會侵犯附近喉嚨、骨頭、腦部組織,也會轉移到骨頭、肺部、肝臟。

根據新聞報導,韓星金宇彬剛開始注意到不對勁的症狀是流鼻血、喉嚨痛,而常見的鼻咽癌的症狀包括了:

● 鼻塞

● 鼻子流出血樣的分泌物

● 不會痛的頸部腫塊

● 喉嚨痛及聲音沙啞

● 唾液帶血

● 聽力喪失,或有幻聽(通常只有單耳)

● 反覆的耳朵感染

● 複視或視野模糊

● 說話或張口困難

● 頭痛

● 臉痛與臉麻

然而,看完這些症狀,你大概會有一個概念:「要靠這些症狀想到是鼻咽生病,應該不容易吧!」沒錯,絕大部分患者有鼻塞、或鼻子分泌物時,大概都會想到像過敏性鼻炎、感冒等其餘可能性,比較不會深入檢查。

根據統計,大概四分之三的鼻咽癌患者是因為「頸部腫塊」而就醫諮詢的。

鼻咽癌在歐美並不多見,但在亞洲就常見的多,甚至有「廣東癌」的稱號。那麼哪些人容易罹患鼻咽癌呢?首先我們從性別年紀及種族看起。

鼻咽癌患者通常介在30到50歲之間,甚至青少年也有機會罹患此病。男性較女性容易罹患,比率大約2-3 : 1。住在亞洲的華人與東南亞居民(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越南等處)、北非居民、與愛斯基摩人是目前風險較高的族群。倘若飲食習慣吃醃魚、鹹肉與醃菜等內含亞硝酸鹽的食物,也和鼻咽癌習習相關。

另外,曾經感染過EB病毒(但不代表每個曾經感染EB病毒的人都會得到鼻咽癌),家族中曾有親戚罹患鼻咽癌,或個人喜歡抽菸喝酒,曾在工作環境裡接觸大量甲醛等特點也都會讓人較容易有鼻咽癌。

我們剛剛說過,患者常因為脖子有腫塊求診,因此檢查時醫師會先注意脖子處是否有腫大的淋巴結。要檢查鼻咽本身的話,就無法用視診,而是需要做軟式鼻咽內視鏡檢查。醫師會先幫患者鼻部做個局部麻醉,再用細長、帶有鏡頭的管子伸進鼻腔或喉嚨再轉到鼻咽處檢查,若有讓醫師感到疑慮的組織樣貌,則需取下部分組織做切片檢查。

假使確定為鼻咽癌,亦需要用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頸部超音波等影像工具判斷鼻咽癌進展的狀況。

大家聽到二十多歲的韓星罹患鼻咽癌,一定會有點恐懼,而且這樣讀起來鼻咽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常被誤以為感冒流鼻水等等而已,那我們是否都需要去做個鼻咽癌的篩檢呢?

目前沒有研究顯示一般人都去做篩檢會真的帶來好處。因此除非是抽血確定有EB病毒感染者,及家族裡有鼻咽癌患者的人,不然並不需要常規接受篩檢。

鼻咽癌的期別依序也能分成第一期到第四期。根據美國癌症醫學會的資訊,鼻咽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為72%;鼻咽癌第二期的五年存活率為64%;鼻咽癌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為62%;鼻咽癌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為38%。

而究竟鼻咽癌要怎麼治療呢?治療前,醫師會先依患者鼻咽癌的期別、位置、與個人身體狀況做評估。整體看來,治療通常需要包含放射治療,或加上化學治療的合併治療。

那手術呢?為什麼不用手術移除癌症呢?因為鼻咽非常接近顱骨底部位置,手術容易傷及視力及其他附近組織。因此鼻咽癌治療通常不包含手術移除鼻咽附近的癌組織,手術只能用於腫瘤位置與期別非常適合手術切除的少數患者身上,但手術可以用來處理頸部有癌轉移的淋巴結。

對體積小的鼻咽癌而言,放射線可以是唯一的治療。放射治療可以是患者平躺時從體外用高能量的射線從體外照射並殺死腫瘤,或是把放射源放進腫瘤內或非常接近腫瘤的位置的內照射放療。以放射線治療頭頸部癌症時,可能造成難以進食的副作用,甚至可能需要用胃造口灌食。而其他常見的放射線治療副作用包括了聽力喪失、嘴巴乾燥、皮膚紅腫、視力變差、及腦幹受傷。

單獨化療並不足以抵抗鼻咽癌,因此運用化療的三個時間點都是與放射治療息息相關,可以在與放射治療同時進行化療,以加強放射治療的功效;或在放射治療之後加上化學治療,以消滅剩餘的癌細胞;另一個則是在放射治療之前做化學治療。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在治療功效與治療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

標靶治療,或說生物製劑,可以影響身體的免疫反應,目前對抵抗鼻咽癌也常有幫助。


治療鼻咽癌之後,患者一定會注意到自己生活起了變化,尤其是容易嘴巴乾,口乾舌燥一整天,不僅讓人很不舒服,還會造成患者實質的後遺症,像是口腔內反覆感染,吃東西、說話、吞嚥口水都遇上困難,難以顧及牙齒健康。

因此,在放射治療鼻咽癌之後,患者應該要記得,一整天都要保持喝水的習慣,讓口腔持續潤濕。選擇濕潤一點的食物,如果食物乾乾的,就用醬汁、沾料、奶油等潤濕。同時記得避免太酸或太辣的食物,並向營養師諮詢更適當的食物選擇。每天用軟毛牙刷刷牙數次,保持牙齒牙齦健康。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