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八大警訊,早期預防失智症

by | 10 月 30, 2017


80歲已經罹患「重度失智症」的阿嬤,因為行動不便難以下床就醫,她50多歲的兒子張先生因此申請居家醫療,由醫師及社工師定期前往家中探視,並處方藥物。

張先生有一個兒子已經畢業並工作一段時間,但是在年輕人低薪的現實下,張先生只能希望兒子把自己照顧好,無法奢望能幫上多少忙。這就是發生在台灣許多角落的真實故事。高齡化加上少子化的雙重夾擊。

高齡化社會結構已經勢不可擋,跟隨而來的「老年失智症」的威脅有增無減,加上少子化、低薪化的社會結構,這樣弱勢的家庭如同風雨飄搖一般,搖搖欲墜。面臨這樣的老年失智症的威脅,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失智症的威脅與日俱增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的統計,2017年全球將新增加超過1000萬位的病人,被診斷為失智症。如果以時間來計算更加驚人,全世界平均「每三秒鐘」就診斷出一位失智症病人,也因為失智族群成長如此快速,預估2017年底,全球共有5000萬名失智症患者,但是如果成長速度依舊,在2050年底,全世界將累積到1億3千萬個家庭遭受失智症的折磨。


低薪與少子化已經使得我們社會的青壯年人口,經濟負擔日益沈重,加上老年人口的失智症及慢性疾病纏身,經濟上更是許上加霜。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的預估,2018年全世界花費在失智症照護上,將超過一兆美金,這約為兩個台灣全年的國民生產總值。


預防失智症是最佳策略

令人沮喪的是,近年來嘗試治癒失智症的藥物試驗,結果都不盡理想,減緩失智症狀的藥物,臨床上的效果也經常無法持續。不過,老天雖然關了一扇門,卻也開了一扇窗,許多如何以「非藥物療法」來「預防失智症」的研究,紛紛出爐,結果也令人振奮。

「預防勝於治療」這個鐵則,在失智症的控制上,更是目前全世界的失智症研究者和臨床醫師的共識。


早期發現「輕度認知障礙」很重要

如何辨識「極早期的失智症狀」,找出失智症的潛在患者,即「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族群,及早針對此族群追蹤評估,先排除因藥物、新陳代謝、憂鬱症、營養缺乏、腦外傷造成的「假性失智症」,再給予經實證的「非藥物療法」,來預防「輕度認知障礙」族群進展到不可挽回的失智症的階段,將是我們面臨失智威脅的主要策略。



面對失智症:請留意 8大警訊!

「極早期失智症狀」共有8大症狀,根據這8大症狀,已經設計出一個有效的量表「AD8」,這個量表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輕度認知障礙」,而這一個族群有很高的機會進展成「失智症」,「預防勝於治療」的策略,針對這個族群最有幫助。以下依序介紹這8個「極早期失智症狀」:

1. 判斷困難

例如:落入詐騙圈套或騙局、財務上做出不合理的決定,或買了不合宜的禮物。這些情況已經超出一般合理的範圍。


2. 興趣改變

對長年來已經建立的日常活動及嗜好,出現無法解釋的改變。



3. 重複陳述

經常地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和陳述而不自覺,不斷發生卻總是否認。


4. 拙於工具

學習如何使用工具和器具上,出現無法克服的困難,甚至以前會使用的工具,現在用起來卻很笨拙,例如:遙控器、平板、智慧型手機、洗衣機。



5. 忘記年月

經常忘記正確的年份或月份,不斷重複的詢問,也常常搞錯季節。

6. 財務紊亂

處理個人或家庭的財務上,出現前所未有的困難,例如:繳稅單、水電帳單、電話費帳單。到超市、市場買菜,也出現金錢處理上的困難。



7. 經常失約

經常無法記住重要的約會日子,或是聚會時間,因此常常失約,這樣的情況反覆發生,沒有合理的理由可以解釋。

8. 思考遲滯

過去超過半年來,有持續的思考困難,無法計畫一餐飯、一份旅遊計畫或是安排日常活動,甚至無法找到一條回家的路程,而因此在社區中迷路。


比較詳細的AD8評估準則及系統化問卷的問題,會在之後的文章中介紹,根據更系統化的問題流程,可以進一步提高找到「輕度認知障礙」族群的診斷率。


處理失智症:發現警訊要盡早就醫

針對60歲以上的族群,如果出現記憶認知異常、行為異常或是精神失調的症狀,家屬或是照顧者,可以根據上述AD8量表的8大症狀,對家人或疑似對象做初步的評估。

如果8個「極早期失智症狀」之中,出現2個或2個以上的變化,就有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的族群,強烈建議到各醫院的失智症門診,接受進一步的評估及追蹤。



預防失智症:8個生活習慣,有效減少失智風險

2017年的國際阿茲海默失智症大會,統計這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整理出8大生活習慣的改變,將會降低35%的失智症風險。


根據人生階段做出具有實證的明確建議:


青年時期

1. 完成學校教育,並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可以降低 8%的失智風險。


中年時期

2. 避免聽力喪失,如果遇到聽力減退,請及早治療。可以降低 9%的失智風險。(聽力障礙危險多,從年輕就要預防

3. 控制血壓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並維持飯前血糖在100 mg/dl以下,如果經醫師診斷為高血壓或糖尿病,請積極治療。可以降低 3%的失智風險。(關心血糖

4. 避免中年肥胖,儘量控制BMI在24以下。可以降低 1% 的失智風險。

5. 不要養成抽菸的習慣,如果已經有此習慣,請積極戒菸。可以降低 5%的失智風險。(成功戒菸有方法,讓醫師來幫助你!


老年時期

6. 要注意是否出現憂鬱症狀,如果懷疑有憂鬱傾向,請積極找身心科醫師評估治療。可以降低 4%的失智風險。(憂鬱症和你想的不一樣

7. 培養並維持運動的習慣,持續的身體鍛鍊,對身心的幫助是醫學界的共識。可以降低 3%的失智風險。(運動強度夠不夠?醫師教你做評估


8.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經常與朋友家人聊天交流,甚至進一步認識新朋友,發現新的話題、學習新的知識,是一種對大腦的認知鍛鍊。可以降低 2%的失智風險。



把結論記起來

高齡化及少子化的雙重夾擊下,面臨失智的威脅,找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族群,「積極預防勝於藥物治療」是目前醫學界的原則及共識,有三大策略讓我們正面迎擊、挑戰失智:

● 面對失智症:請留意 8大警訊!

1. 判斷困難

2. 興趣改變

3. 重複陳述

4. 拙於工具

5. 忘記年月

6. 財務紊亂

7. 經常失約

8. 思考遲滯


● 處理失智症:發現警訊要盡早就醫


 預防失智症:8個生活習慣,有效減少失智風險

1. 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2. 避免聽力喪失,如果遇到聽力減退,請及早治療。

3. 控制血壓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飯前血糖在100 mg/dl以下。

4. 避免中年肥胖,儘量控制BMI在24以下。

5. 不要養成抽菸的習慣,如果已經有此習慣,請積極戒菸。

6. 如果懷疑有憂鬱傾向,請積極找身心科醫師評估治療。

7. 培養並維持運動的習慣。

8.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發現新的話題、學習新的知識。


了解更多:

健忘就算失智症嗎?請留意三大類症狀

顫抖、僵硬、呆滯,留意帕金森氏病徵兆!

降低失智風險,就從生活做起(懶人包)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發現乳癌時已有肝臟轉移。因為是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劉峻宇醫師表示,「對大部分患者而言,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顯著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但是大約20%至30%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即會發生抗藥性,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那位年輕患者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後,不到半年便失去效果,後續雖然接受過一線紫杉醇類的合併化學治療,效果也僅約4個月後腫瘤再次惡化,因此在充分溝通後,患者選擇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讓她的病情獲得控制,而且副作用也比傳統化學治療少,幫助維持生活品質。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