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代表沒事!這四種生殖器潰瘍,最好要認識(圖文懶人包)

by | 4 月 25, 2024

不痛就沒事嗎?這四種生殖器潰瘍,最好要認識

「你這邊是怎麼了?」女友指著洛華的下體,問:「那算是個潰瘍嗎?」

「喔,真的嗎?」洛華表現出一副不知情的模樣,說:「我現在才注意到。嗯,可能是我前幾天不小心撞到受傷的吧,沒事沒事,現在一點都不會痛。」

「你有背著我做什麼事情嗎?」女友繼續追問:「這看起來就像是性病。」

「哪有,冤枉啊!」洛華連忙說:「我就說不會痛了,你看這裡也乾乾淨淨,沒有流膿流湯,這哪會是性病啊!」

乾淨的潰瘍,就不是性病引起的嗎?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各種生殖器潰瘍的表現。

感染性生殖器潰瘍

生殖器潰瘍或許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常見,泛指位在陰莖、陰道、與會陰處的潰瘍。而且並不是這個潰瘍不會痛,或看起來還算乾淨,沒有化膿,就屬於正常。引發生殖器潰瘍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癌症、外傷、藥物、自體免疫疾病、和性傳染病的感染。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是經由性病傳染後出現的生殖器潰瘍。

  • 單純皰疹

單純皰疹(Genital herpes)可能是最常見的生殖器潰瘍原因。最經典的樣貌是群聚型的小水泡。首次感染生殖器單純皰疹(Herpes simplex virus)約一兩個星期之後,患者會出現局部和全身症狀。局部症狀代表著生殖器群聚型、會痛會癢的水泡與潰瘍,水泡的範圍會繼續擴散變大,同時雙側淋巴結會腫大且疼痛。全身症狀則包含了前三到四天的發燒、頭痛、肌肉痠痛與疲憊。大約過了兩三個星期之後,生殖器的水泡與潰瘍會開始結痂,逐漸癒合。

患者可能會反覆感染生殖器單純皰疹,若再度出現生殖器潰瘍與水泡,通常範圍會小一點,痛會少一點,天數少一點。

生殖器潰瘍
  • 梅毒

在無防護的性行為九天到九十天(平均約三星期)內,若有感染梅毒(Syphilis),可能會在生殖器出現無痛、單一的潰瘍。雖然部分患者會出現出現具痛感且多發性的潰瘍,但通常「單一、無痛」的生殖器潰瘍是最第一期梅毒的經典徵兆,另外的特點是摸起來會有點硬,有人說像是皮下藏了顆鈕扣那種感覺,因此這樣的潰瘍被稱為「硬性下疳」。男性出現在陰莖,女性出現在陰道或會陰部。這時患者潰瘍的滲出物具有大量的梅毒螺旋體(T. pallidum)病菌,會繼續傳染梅毒給他人,雙側的腹股溝淋巴節會腫大,但通常也不會痛。

沒有治療的話,通常第一期梅毒造成的生殖器潰瘍也會在幾個星期後自行癒合,甚至不會留下疤痕。但這時梅毒螺旋體仍會在患者體內作亂。在感染後六星期至六個月內,進入第二期梅毒,因為這時梅毒螺旋體進到血液循環裡,患者會發燒、無力、關節疼痛,也可能繼續出現生殖器潰瘍。若再不接受診斷治療,會進入第三期神經性梅毒。

(延伸閱讀:讓人發狂的性病殺手 – 梅毒

  • 軟下疳

軟下疳(Chancroid)是由杜克雷嗜血桿菌(H. ducreyi)傳染的性病,在性行為暴露感染後的數小時至數天內就會出現紅色丘疹貌,接下來一兩天內,紅色丘疹會裂開形成很痛的潰瘍。這樣的潰瘍通常是非硬結的,摸起來並不硬,因此被稱為軟性下疳。潰瘍可以是單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其潰瘍底下邊緣有點微微的高低起伏,並不規則,且基底易碎發紅,常覆蓋有化膿性的滲出物。除了潰瘍很痛之外,單側或雙側的腹股溝淋巴結也會腫的很大,還很痛,甚至淋巴結也會化膿形成潰瘍

生殖器潰瘍
  • 腹股溝肉芽腫

腹股溝肉芽腫(Granuloma inguinale,或稱donovanosis)是由肉芽腫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granulomatis)造成的生殖器潰瘍。原本在印度、南亞、南非、南美等處最為盛行,但隨著疾病全球化和人口流動,也開始會在其他區域出現。患者染病初期並不會有生殖器的疼痛,但若沒有適時治療,其潰瘍會愈來愈明顯,形成肉芽腫。病灶處看起來非常鮮紅,且會出血,變得開放並「見肉」,其潰瘍不會結痂,通常感染面積是愈來愈大,潰瘍逐步失控。

面對生殖器潰瘍

在這篇簡介裡,我們描述了四種不同感染性生殖器潰瘍的樣貌與病程,其主旨並不是要大家自我診斷,而是希望大家能夠知道,並不是一個潰瘍不痛,或看起來乾乾淨淨,就不是感染造成的。疾病有很多不同的樣貌,若有疑慮,最好是就診並即時接受診斷與治療,才不會延誤治療的好時機,或繼續傳染給他人。

生殖器潰瘍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人工水晶體是術後視力的重要關鍵,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達到連續視力,增加生活便利性。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50cm)的視力,滿足多數人的日常用眼需求,減少配戴眼鏡的機會,提升術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