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障礙危險多,從年輕就要預防

by | 10 月 25, 2017


根據警政署提供的資料,每年行人車禍死亡案例中超過半數是65歲以上老人,其中因素當然非常多。筆者為耳鼻喉科專科醫師,以醫學角度來看,除了失智之外,年齡相關的聽力退化與聽力損失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老年性耳聾很普遍也容易忽視

「老年性耳聾」顧名思義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力逐漸喪失,過程多是漸進的,到達一個溝通困難的臨界值之前,往往不會意識到其實聽力已經失去一大部分。患者本身與家屬也常逐漸習慣而對症狀麻木,錯過早期預防、減緩退化的機會。

據統計65歲至74歲約有三成、75歲以上則有近五成的人聽力減退達到影響生活功能。最常見的表現是日常生活與人溝通時嗓門奇大,好像在吵架;其他人為了要讓老人聽到,則需要刻意大聲。看電視或其他視聽娛樂因聽不到內容而理解困難,也無法聽到電話鈴聲、門鈴、喇叭聲或是煙霧警報器等。

老年性耳聾不僅影響個人的生活品質,也會造成家庭及社會的困擾。


聽力障礙很危險!

古人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兩個耳朵位於頭的兩側,相差近180度,這個相位差及頭顱的遮蔽效應,讓我們雙耳接受不同位置來的音波時,會產生一個短暫的時間差,讓大腦可以藉此判斷聲音從哪邊來,這個機制讓我們對外界環境有很好的感官認知。

當聽力不好的老人家走在路上的時候,會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當只有一耳還堪用時,老人會失去雙耳定位聲音來源的功能,只聞其聲,不明其方向。例如假設左耳是比較好的,永遠會覺得聲音從左邊來,頭會習慣性往左側轉,當車子從右後方經過而響鳴喇叭,緊急狀況下可能會有錯誤的決定而往右側閃避,事故還是有可能發生。

至於如果兩耳聽力都不好,別說是音源方位,連路上機車、汽車行進或是喇叭的聲音都無法辨別,往往是靠眼睛去判斷,老人整體視力與反應也通常不佳,緊急之下頭還沒能轉過去看,事故就發生了。


為什麼會出現老年性耳聾?

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失原因很多,由於聽力的產生本就是牽涉到許多器官與神經迴路的精密運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內耳及中耳到大腦神經的各種官能退化均有所關聯。

而老年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異常也會加重聽覺產生的整個路徑退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其聽損機率會提高為一般人的2.15倍。其中若以年齡區分,60歲以下患有聽損的機率多出2.61倍,而超過60歲者患有聽損的機率多出1.58倍,可見越早有糖尿病者,會更提早與加重老年性耳聾。

另外某些藥物或抗生素會對內耳感覺細胞產生毒性,也有可能引起聽力損失,而老年人又更容易因為癌症或感染使用相關藥物,進一步增加聽損的機率。


懷疑聽力障礙,要做什麼檢查?

完整的聽力評估需要耳鼻喉科醫師先進行理學檢查,看看耳膜外觀是否完整,有無常見影響聽力的疾患,例如中耳炎等,接著再進一步安排聽力檢查。

老年性重聽症狀表現多為雙耳同時出現聽力下降,初期多是高頻(1千赫茲以上)區的聽力下降,且多伴有耳鳴,後期則中低頻率(1千赫茲以下)的聽力也下降,語言溝通也明顯受到影響。檢查聽力圖多呈現高頻下降且對稱型。


預防聽力障礙,從年輕就要注意

老化過程難以避免,因此目前也沒有什麼完美的方法可以阻止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失。但至少透過生活習慣與環境改善可以減緩老年性耳聾的機率與惡化。

若工作環境必須長期曝露在噪音之中,會加重得到老年性耳聾的機率。根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工作場所因機械設備所發生之聲音超過90分貝時,雇主應採取工程控制、減少勞工噪音暴露時間,且任何時間不得暴露於峰值超過140分貝之衝擊性噪音或115分貝之連續性噪音;對於勞工8小時日時量平均音壓級超過85分貝或可接受暴露音量超過百分之五十時,雇主應使勞工戴用有效之耳塞、耳罩等防音防護具,減緩職業傷害帶來的聽力損傷。

而針對勞工職場的聽力安全準則也同樣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從年輕就該減少日常隨身聽及耳機的使用與音量、避免在音量過大的環境如歌舞廳或酒吧待太久。若需聽音樂或工作、學習而要長期戴耳機,以不超過85分貝、避免連續超過8小時為原則,每使用一小時最好可以休息10分鐘。


善用助聽器,可以改善生活、提升安全

目前助聽器產品十分成熟且隱蔽性高,不僅可以使聲音更響亮,也可以因應不同情境做不同音量及方向性的調整。要找到最適合的助聽器,可能需要嘗試多種助聽器,甚至不同的廠牌。

針對老人聽損的助聽器選配方面,介面簡單,音量好調整,耳道舒適為最優先考量。若經濟狀況允許,雙側聽損的老人若能雙耳均配戴助聽器,不僅雙邊音色接近,且立體定位佳。隨著科技進步,雙耳助聽器也不再是各自獨立作業,而是能連結協調、交換資訊,進而選擇最佳音頻放大。若僅配戴單耳則容易會有定向錯誤的狀況,還是需要轉頭、靠視力來幫忙定位。

若是單側聽損的老人家,兩側音色在劣耳單獨配戴時可能會與另一耳的聽感有些許落差,反而在選配上會比較不容易適應。因此選擇助聽器可能需要多花一些時間,適應期可能也比較久,這時與選配師良好的溝通調整變得非常重要。

若預算較為不充裕,也有較為便宜的數位式助聽器,在雜訊抑制上也做得不錯,在不要求高品質的音色下,出門在外短期配戴,對於提高交通安全也已經是很不錯的選擇。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術後4個月成功減去原體重17%,原先病症也得以改善。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至年輕成人,從十幾歲便可能開始發病,且男性患者的比例顯著高於女性,約為4:1,患者發病時可能正值青年,而因疾病影響了原本的生活、工作計劃。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在胃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之後,我們知道如何殺菌、保護胃黏膜,大大減少了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與過去四五十年相比,罹患胃癌患者的人數已經變少了。然而,全世界一年還是會新增一百萬位胃癌患者,每年因為胃癌死亡的人數也持續攀升。尤其在東亞,包含日本、南韓、與台灣,胃癌仍是非常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