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和你想的不一樣

by | 3 月 13, 2017

憂鬱症



「孩子年紀還小,不會知道甚麼是憂鬱啦!」

其實,憂鬱症的好發年齡從青少年開始,但常被家長忽略掉。原因之一是,青少年的憂鬱表現跟成人不太一樣。一般來說,憂鬱症的患者大多吃不下、睡不著,但青少年憂鬱患者卻可能「暴食」(想以食物來平衡低落煩躁的情緒),或是「躺床」(不見得睡著,就是窩著不想起床面對世界),父母就誤以為孩子都吃好睡好,絕對沒有問題。

表象或許騙得了人,但生病的本質最後還是會顯現在「功能」上,學校成績沒有理由地變差了,即使小孩很想努力,卻總是拉不上來。早上起不了床常遲到,無故早退,甚至開始拒絕去上學,覺得自己變差變笨,無法去應付課業或人際關係,喪失自信…等等。直接詢問孩子的情緒狀況,或許會得到防衛的敷衍,但父母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的「興趣」,例如:原本很愛打遊戲的,竟然不太玩了,喜歡跟朋友出去逛街的,竟然拒絕邀約而躲在房間裡,類似這樣的轉變,請立刻提高警覺。

因為青少年是人生很重要的發展階段,尤其在學習方面相當關鍵,稍微出點狀況就可能無法順利升級,或是影響到高中、大學的入學成績,連帶影響未來的發展。常在診間遇到已經拖一段時間才來就醫的青少年,眼看就要面臨大考了,真讓人感嘆,應該早點來治療啊!


「老人家只是身體退化,總是抱怨疼痛不適,這不可能是精神問題。」

不只青少年,老人的憂鬱表現也跟青壯年的不一樣呢!尤其,東方文化不太講個人感受,認為只要夠努力,「人定勝天」。如果心裡有不舒服,那就是自己不懂得調適,自己想不開。所以,老人家鮮少會抱怨自己情緒差、低落、憂鬱…之類的,反倒是用「身體化」的語彙來表現 — 這裡悶、那裡痠痛、軟弱沒有力氣、吃甚麼都沒有味道、記憶力變差…最後的結論往往是「老了沒用,活著拖累別人,死一死算了」。

如果您確定老人家這樣講,不是企圖「情緒綁架」(要脅家人的關心或逼迫晚輩就範),而是真的整個人看起來活力下降,莫名消沉,變瘦,除非看病就不太出門,成天在家唉聲嘆氣的,請提高警覺,儘速帶長輩就醫。尤其,老年人是自殺的高風險群,稍不注意就可能釀成憾事。


「精神科的藥不能吃啦!會上癮,一輩子都戒不掉。」

關於精神科的用藥,誤會可就大到不行了。精神疾病的範圍相當廣泛,所用到的藥物總類繁多,實在不該不分青紅皂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在憂鬱症方面,常用到的可分為「抗憂鬱劑」、「鎮靜安眠藥」兩大類,前者是主線用藥,後者是輔助用藥,兩者的藥性完全不同。

「抗憂鬱劑」是作用在大腦,調整腦部神經的平衡,改善情緒與相關症狀。這類藥物作用慢,需要服用大半個月才能產生療效,服用初期還常伴隨副作用,吃了會先不太舒服的藥,怎麼可能會成癮呢?等到抗憂鬱劑產生效果,副作用消退,療效也只是讓人不低落,卻無法變high,不會飄飄然…,誰會想嗑這種不會「爽」得藥?所以,抗憂鬱劑根本沒有成為成癮藥物的條件。等到憂鬱症治療結束,抗憂鬱劑通常都停用,病人幾乎都很樂意揮別藥物咧。

因為憂鬱症常合併有失眠,甚至煩躁的狀況,有時就得倂用「鎮靜安眠藥」,幫助睡眠以恢復體力,減緩焦慮以安神。這類的藥物效果快速,讓人平靜放鬆,感覺還蠻舒服的,像這類的藥物特性才算有成癮性。所以,一定要經由醫師的處方才能服用,且要規律返診,讓醫師視病況調整藥物。隨著治療而病況好轉之後,醫師就會幫您逐步減藥,例如: 不煩躁就減鎮定劑,失眠改善就減安眠藥。沒有症狀,就根本不需要藥物,並不會有一旦使用就終生戒不掉問題呀!


「憂鬱症是精神疾病,裝個憂鬱症拿到診斷之後,做甚麼事都可以免責?」

請千萬不要打這種算盤,因為這種迷思根本不合邏輯,很容易被拆穿的。憂鬱症算是將「身」、「心」都抽乾的重大疾患,發病時的腦袋基本上是空的,有想法的話,大概也只剩胡思亂想或負面思考(我是廢物,未來沒有希望…),哪有辦法去詐騙、威脅、傷害他人?再加上身體的症狀是毫無體力,容易疲累,其實不可能趴趴走去騷擾、謾罵,或是對人施暴的。相較於傷人殺人,憂鬱症的患者只可能自傷或自殺。能做到犯罪行為的話,醫師幾乎可斷定那傢伙絕對沒病了。不要以為拿出「身心障礙手冊」,或是嚷著「我有憂鬱症」就是免死金牌,該付的刑責可是一點也少不了的。

同場加映:關於憂鬱症,你以為的可能錯很大!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失智通常指的是腦部功能變化,且腦部功能變化的程度超越了一般老化帶來的變化,影響了語言、記憶、和決策,造成患者記憶力變差,難以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瑣事,以及出現行為和人格的變化。大家最常聽到的失智大概是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不過其實失智還有很多種類,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疾病表現的症狀、進展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各種不同的失智。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影像檢查也發現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目前也在門診持續追蹤。

纖維肌痛症全解析:症狀、原因與緩解策略一次搞懂!

纖維肌痛症全解析:症狀、原因與緩解策略一次搞懂!

纖維肌痛症是個可能遍布全身肌肉、關節、肌腱處的深層疼痛,常常在活動時症狀變得更糟,也會伴隨著疲倦、睡不好、以及記憶和情緒障礙。目前認為纖維肌痛症與神經系統的失調有關,無論是痛覺或非痛覺的刺激,腦部似乎都將這種刺激感知為放大版的痛覺。

反覆發作,癢到凍未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進展,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反覆發作,癢到凍未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進展,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20歲的大學生,因為蕁麻疹反覆發作,讓生活大受影響。」林尚宏醫師表示,「每次蕁麻疹發作,就像全身有螞蟻在爬,奇癢無比。患者全身皮膚佈滿抓痕,常抓到破皮出血。甚至讓他不願意上課,也放棄參加社團活動。」

患者一開始接受抗組織胺治療,後來再增加到四倍劑量時,症狀改善仍有限,讓他感到非常沮喪。林尚宏醫師說,後來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使用第三線藥物。所幸,經過治療後,他的症狀終於獲得大幅改善,隨著病情受到控制,他逐漸恢復信心,也回到校園,積極參與各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