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無聲無息的 – 卵巢癌(懶人包)

by | 8 月 8, 2017

女性有兩個卵巢,分別在子宮的兩側。卵巢可以製造雌激素與黃體激素兩種女性荷爾蒙,卵巢也負責製造卵子排出。女性進入生育年齡後,到停經之前約有400個濾泡會逐漸成熟,每四個星期有一顆濾泡從左側或右側的卵巢成熟為卵子,卵巢排出這顆卵子後卵子會通過輸卵管及子宮,這時若遇到精子,會形成受精卵。

卵巢若是出現問題,可能是功能性的問題,像是經期不規則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發生率也有愈來愈高的趨勢。而我們今天要談的是卵巢惡性腫瘤。

卵巢腫瘤類型很多,從年紀很小的孩子到銀髮族都可能遇到,也有一大部分屬於良性的卵巢腫瘤,像是長到很大顆、造成卵巢扭轉的卵巢囊腫。但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會放在惡性卵巢腫瘤–卵巢癌。

多數卵巢癌初期的患者幾乎感受不到任何症狀。即便有症狀,患者常會把自己的症狀歸因於其餘原因,像是經前症候群,腸躁症、便祕、或僅是自己窮緊張導致膀胱怪怪的而已。
為什麼會這樣?你看了以下症狀就知道:

● 骨盆疼痛、下腹痛

● 消化不良或胃食道逆流

● 吃一點點就覺得很飽

● 經常腹脹、打嗝

● 性交疼痛

● 頻尿

● 排便習慣改變

一般我們較難將這些腸胃或泌尿道症狀與卵巢問題聯想在一起。

卵巢癌繼續進展,會有以下症狀:

● 失去胃口及噁心

● 背痛

● 體重下降

● 呼吸困難

● 疲憊不堪

● 月經週期改變

各位讀者一定能看出來,這些症狀不算少見,也可能是與其他疾病有關,因此若有以上症狀,不代表就是得了卵巢癌。但換個角度想,你也能明白卵巢癌症狀真的很容易被忽略掉,也很容易會被誤認為其他疾病,很難早期被發現。因此看到這裡要記得的是,卵巢癌患者的症狀不會改善,而是持續變差。提醒大家,若感到腹部或骨盆持續性的疼痛、腫脹、壓力感數星期,就要找醫師諮詢診治

哪些人比較容易罹患卵巢癌呢?來看卵巢生病的危險因子:

● 家族史:近親裡有人罹患乳癌及卵巢癌的話,那女性患者罹患卵巢癌的機會也會提高。這可能與乳癌基因BRCA1與BRCA2帶原有關,研究顯示,若有乳癌基因帶原的患者,罹患乳癌及卵巢癌的機率會大為提升。至於有家族史的個人需不需要做基因篩檢,可以看這篇「乳癌基因篩檢」的解說。

● 年紀:從年輕到老都可能長出卵巢腫瘤,而卵巢癌多數患者超過50歲以上

● 一生中排卵的次數較多:初經較早(小於12歲)較晚停經(大於52歲),代表女性一生之中有月經週期的時期愈長,排卵次數就較多,罹患卵巢癌的機率就變高。不曾生育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機率也會比較高;相反地,如果女性生產次數較多,排卵次數減少,(懷孕的過程不會排卵也不有月經),罹患卵巢癌的機率就降低。

● 不孕症治療:曾接受不孕症治療的患者其卵巢癌機率上升,這可能源自於治療藥物的影響,或是不孕症本身提高了卵巢癌機率,也可能兩者皆是罹癌原因。

● 乳癌:乳癌患者罹患卵巢癌的機會比較高。

● 停經後荷爾蒙補充療法:補充荷爾蒙愈久,以及補充時的劑量愈高,都會提高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機會。

● 體重過重:體重過重與許多種癌症有關,卵巢癌也是其中一種。

那醫師怎麼診斷卵巢癌呢?如果患者的臨床症狀讓人懷疑有卵巢癌的可能,可以安排以下檢查:

● 抽血:檢查癌症指數CA125是否升高。(但除了卵巢癌以外,子宮內膜異位、月經週期、及子宮肌瘤都可能讓CA125升高,所以不是抽血結果超標就代表一定罹患卵巢癌,沒有高也不代表一定沒有卵巢癌。)

● 影像學檢查:包含超音波、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驗卵巢的形態,是否有腫瘤,及腫瘤的大小、形狀、與結構。若有患者已有腹水,要考慮做腹水抽吸,檢查腹水內是否含有癌細胞。

● 有時會直接以腹腔鏡探查腹腔內狀況,並取出卵巢腫瘤組織檢驗是否有癌組織。若確診為卵巢癌,有時可直接以腹腔鏡進行手術治療。

那大家一定會很好奇,是否需要定期檢查卵巢呢?目前醫學共識建議超過30歲的女性每年定期做乳房超音波,及超過45歲以上的女性每兩年定期做乳房攝影來篩檢乳癌。也建議超過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是否有子宮頸病變。但就目前為止,研究顯示一般女性無法從定期檢查卵巢來獲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延長壽命的好處。

不過有一群人需要定期檢查,就是確定帶有BRCA基因的患者!假使抽血已經確定帶有BRCA1或BRCA2,但尚未預防性移除卵巢的話,自三十歲上下就要每年定期抽血檢查CA125,並且做經陰道超音波,篩檢是否有卵巢腫瘤。

上皮性卵巢癌的分期如下:

★卵巢癌第一期:單側或雙側卵巢有癌細胞(五年存活率90%)

★卵巢癌第二期:卵巢癌拓展到骨盆的其餘組織(五年存活率70%)

★卵巢癌第三期:卵巢癌拓展到腹部(五年存活率39%)

★卵巢癌第四期:卵巢癌侵犯腹部以外的區域(五年存活率17%)


要治療卵巢癌,通常以手術及化學治療為主。另外還有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等輔助治療方式。

手術方式多為拿掉兩側卵巢、兩側輸卵管、子宮、與鄰近的淋巴結,手術的範圍與癌症的進展程度有關,若已經有拓展到大網膜、腹膜、或其他腹腔內器官,醫師會盡量移除腹內已被癌細胞侵襲的各種器官與組織。

假使患者尚未停經,在術後會立即進入停經,並有更年期的症狀,可以與醫師討論如何降低不適。

假設是第一期單側卵巢癌的患者,醫師可能會考慮只移除單側卵巢及輸卵管,如此一來患者有機會保留生育能力。可與醫師討論手術範圍大小其中的利弊得失。

化學治療可以在手術前或手術後進行,有些藥需從靜脈注射,有些會直接打進腹腔,直接面對癌細胞。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腰部曲線改善對策解析,肋雕芭比腰手術步驟與特點,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圖文解說

腰部曲線改善對策解析,肋雕芭比腰手術步驟與特點,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圖文解說

外科陳彥州醫師表示,「其實腰部曲線不是只跟體重有關呦。」 影響腰部曲線的主要因素包括腹部皮下脂肪、內臟脂肪、腹部肌肉、骨骼結構。陳彥州醫師解釋,腹部皮下脂肪過多會影響腰線,使腰部曲線不明顯,有人會透過減重或抽脂手術來改善。內臟脂肪過多會使腹部膨脹,必須透過飲食調整與運動來減少內臟脂肪,改善腰線。腹部肌肉的部分,有部分產後女性可能會出現腹直肌分離及筋膜鬆弛的問題,導致腰線不明顯,這類狀況可能需要透過腹直肌分離修復手術來改善。 若上述三項因素皆已改善,但腰線仍不明顯,則可能與肋骨骨架有關,而需要考慮透過肋骨雕塑來調整。...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50歲男士,有B型肝炎帶原。在發現肝癌後便接受手術切除,但是術後半年腫瘤便復發。」陳三奇醫師表示,「當時向健保申請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每三週回門診做一次治療。經過幾個月治療後,腫瘤顯著縮小,沒有明顯副作用,僅出現輕微的皮膚搔癢,讓患者能夠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日常生活。」

目前,患者已接受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式療法達一年以上,病況仍穩定控制。甚至在兩次治療之間,患者還可以安排休假出國旅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乾癬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皮膚外觀的改變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社交互動與自信心;而嚴重搔癢也常干擾睡眠,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邱足滿醫師指出,過去乾癬的治療以療效良好的生物製劑為主,近年則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問世,其治療機轉精準,治療成效佳,為中重度乾癬患者帶來生物製劑的針劑之外的口服藥物優異選擇。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曾經遇過一位媽媽,懷孕過程中增加了15公斤,產後一直瘦不下來,使體態改變,膚質也變差,顯得很沒有活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詳細的評估,我們針對她的生活習慣、飲食、睡眠、運動進行調整,並搭配婦科調養,讓體重、體態都逐漸恢復,連家庭關係都明顯改善。讓我深刻體會到,產後不僅是身體的恢復期,也是心理與家庭關係重要的適應期。」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即使完全沒症狀,也一定要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張廷彰醫師表示。子宮頸癌長期位居女性癌症死因前十名,約20%至3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二期以上)。近年政府積極推動HPV疫苗,但許多30歲以上女性仍屬「疫苗空窗世代」,未能在黃金施打年齡接種疫苗,此類族群更應建立定期檢查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