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林小姐(化名)是一名典型過敏患者,從小受鼻塞困擾,長期下來不僅睡眠品質差,同時因必須張口才能順暢呼吸,造成口臭,嚴重影響人際關係及社交。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鼻科傅嘉祥醫師指出,鼻塞的成因眾多,若使用口服藥物或鼻噴劑3個月以上沒有效果,就必須思考手術介入的可能性。
鼻塞常見成因可簡單分為因構造因素如下鼻甲肥厚、鼻中膈彎曲等,或發炎類因素如鼻竇炎化膿、長鼻息肉,或其他罕病、腫瘤或異物等因素所引起。不論何種原因,使鼻腔空間縮小,就可能形成鼻塞;若不積極治療,將對健康影響甚劇,如孩童長期用嘴巴呼吸,牙齒及臉型發育異常,外觀上可能暴牙、咬合不正,也提升罹患兒童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進而將導致生長發育、內分泌、EQ、學習能力出問題。而成年人長期張口呼吸,常見有口臭,及因呼吸時沒有經過鼻腔黏膜保護,較易發生下呼吸道的疾病。
「唯有正確診斷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傅嘉祥醫師表示,在台灣鼻塞常見為過敏性鼻炎引起下鼻甲增生,治療流程上通常會先檢測病患的過敏原,從第一線去做預防,而藥物的治療選擇,過去常用去充血劑,但長期使用容易引起藥物性鼻炎,使用3到5天就必須停止使用;近來常用的藥物為鼻用類固醇噴劑或口服抗組織胺;通常一般內科治療若3個月以上沒有效果,則可考慮進行下鼻甲手術。有時視病人的臨床症狀及嚴重度,若對生活品質或睡眠造成嚴重影響,也可考慮提早手術介入。
下鼻甲成型手術選擇因人而異,若患者的下鼻甲是黏膜性增生,可採取以微創方式手術如利用下鼻甲動力旋轉刀,直接用機械絞碎黏膜下軟組織吸掉,原理類似抽脂一樣。其他可考慮的術式像是雷射、雙極電燒、無線電波,乃利用熱能的方式讓鼻腔的黏膜下軟組織收縮,或是利用將下鼻甲外折方式增加鼻腔氣流通道。這些手術的目的都相同,就是增加鼻腔內部空間,且術後當日就可以返家,無需住院。
術後鼻部醫材的選擇關係著術後生活品質,傳統方式是填塞大量的凡士林或不能吸收的膨脹海綿,以壓迫方式避免鼻腔大量流血,除了病人易感不適,在移除填塞材質時易撕裂流血及造成疼痛。而現有新式止血醫材選擇,採用可被人體吸收的材質,製作成鼻部止血棉及貼片,不需要做大量填塞降低術後不適感,另一方面也不需額外回診取出。
傅嘉祥醫師分享,林小姐因過往長期使用各式鼻塞藥物,藥物治療效果已明顯不佳,經診斷與討論後,治療選擇利用微創動力旋轉刀進行下鼻甲成型手術,並搭配自費新式止血醫材,避免術後鼻腔大量填塞,手術順利當天就返家,但她術後兩週卻遲遲未回診,致電關心時收到回覆:「因為鼻子術後很暢通、沒有任何不舒服,也無太多鼻涕、流血,就覺得不用回診了!」傅嘉祥醫師提醒,雖然樂見患者恢復期短,等到林小姐第三週回來檢查時,確認鼻部傷口早已癒合,鼻腔呼吸也已經恢復正常狀態,但建議遵從醫囑,手術後務必定期覆診檢查傷口情況,期間也應避免用力擤鼻涕、打噴嚏時嘴巴張開、暫停刺激、辛辣食物及補品、暫停劇烈運動及搬重物、避免抽菸等。若病患使用抗凝血劑或是抗血小板藥物,醫師也會針對病人的情況評估術後何時重新使用。
從鼻科醫師的角度來看,下鼻甲成型術雖是簡單且易操作的手術,但做太少可能效果不佳,過度切除又可能出現如空鼻症等副作用,需要有豐富經驗及技術的醫療團隊評估及施作,傅嘉祥醫師懇切提醒,鼻手術後的情況,仍會隨著居住環境氣候、本身的生活型態(抽菸、接觸過敏原)、工作性質環境等而改變,為幫助患者重返健康,希望患者都能注重術前的溝通、術後遵照醫囑,與醫療團隊一起努力,達到最佳健康利益。
TW-00-2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