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疲倦、淋巴結腫大,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的警訊與治療進展,血液專科醫師圖解懶人包

by | 6 月 30, 2023

發燒、疲倦、淋巴結腫大,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的警訊與治療進展,血液專科醫師圖解懶人包

「醫師,我發現脖子、腋下、鼠蹊的淋巴結都有腫大。」48歲的林先生說。

「還有其他不舒服嗎?」醫師問。


「好像有點發燒,常會盜汗,而且很容易累。」

淋巴結腫大是不能輕忽的症狀,一定要仔細追查原因。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醫師指出,經由淋巴結切片確定診斷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簡稱 iMCD),這是較罕見的疾病,源於過多的細胞激素介白素-6(IL-6,Interleukin-6)。以往只能使用類固醇或化學治療,目前已有食藥署核准,可專用於此類致病機轉控制的單株抗體藥物,為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有望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整體存活效益。

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的常見症狀是淋巴腺腫大,大部分是在摸得到的地方,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處,王銘崇醫師解釋,所謂的「多中心」,是有多處淋巴腺腫大,可能出現發燒、盜汗、疲累、體重減輕等症狀。部分患者會出現腎功能惡化、肝脾腫大、還有積水的問題,包括肺部積水、肋膜積水、下肢水腫等。

如果依照病程來看,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相當多樣性,可能很緩慢,僅有淋巴結腫大,而沒有其他症狀,持續很多年也沒有惡化。王銘崇醫師說,部分患者可能幾個月發作一次,發作過後又變得沒有明顯症狀;也有部分患者的病情是來勢洶洶、一發不可收拾,而危及性命。

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預後不好的因素,包括年紀在40歲以上、細胞類型、肝脾腫大,血紅素小於8 g/dL、還有肋膜積水。王銘崇醫師說,這些都是症狀比較厲害的狀況,應該要積極做治療。至於病程緩慢、沒有明顯症狀的患者,只要持續追蹤觀察即可。

成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症狀多變化

成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在全世界都屬於罕見疾病,王銘崇醫師說,目前台灣約有二、三十位患者,不過沒有被確診患者的數量應該有兩至三倍,推估總數將近一百人。


成人多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需要做哪些檢查?

淋巴結腫大是成人多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的常見表現,也必須進行淋巴結切片才能夠確定診斷。王銘崇醫師說,通常需要仰賴經驗豐富的病理科醫師,才有辦法判斷成人多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

抽血檢查的部分會驗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類疱疹病毒第8型(HHV-8,human herpesvirus 8),看看有沒有感染這些病毒。王銘崇醫師說,如果沒有HIV、HHV-8,就是所謂的「特發性」。另外,會使用影像學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如果有多處淋巴結腫大,就是所謂的「多中心」。

成人多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常用檢查

由於多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患者體內具有過多的細胞激素介白素-6(IL-6),抽血檢查會發現貧血、發炎指數CRP偏高、白蛋白偏低等現象。王銘崇醫師提醒,臨床上還須考量是否有感染的狀況,不會直接排除感染。


成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的治療進展

針對沒有症狀的患者,不須特別治療,只要持續追蹤觀察。王銘崇醫師說,如果是突然發作、症狀較嚴重的患者,過去的治療方式是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或是當成淋巴癌使用化學治療。根據統計,5年存活率大概在近三成左右。

成人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的治療進展

隨著精準治療的進展,食藥署日前已核可專用於治療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 (iMCD)的單株抗體藥物。王銘崇醫師說,有了單株抗體藥物後,有望提升患者的治療反應率,並增加疾病控制成效,只要患者對治療有所反應,都有望延長存活期,對於患者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


貼心小提醒

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的症狀主要是多處淋巴結腫大,可能伴隨發燒、盜汗、疲倦、體重減輕等症狀,較嚴重時還會出現貧血、腎功能惡化、肝脾腫大、肺部積水、肋膜積水、下肢水腫等。王銘崇醫師說,若有相關症狀,可至血液腫瘤科就診,以確定診斷。

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曼病(iMCD)的傳統治療是類固醇與化學治療,王銘崇醫師說,現在已有針對可抑制過多細胞激素介白素-6(IL-6,Interleukin-6)單株抗體可以運用,積極接受治療能夠幫助改善症狀,穩定病情!

參考資料:
1. 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2016 Apr;3(4):e163-75.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失智通常指的是腦部功能變化,且腦部功能變化的程度超越了一般老化帶來的變化,影響了語言、記憶、和決策,造成患者記憶力變差,難以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瑣事,以及出現行為和人格的變化。大家最常聽到的失智大概是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不過其實失智還有很多種類,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疾病表現的症狀、進展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各種不同的失智。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影像檢查也發現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目前也在門診持續追蹤。

纖維肌痛症全解析:症狀、原因與緩解策略一次搞懂!

纖維肌痛症全解析:症狀、原因與緩解策略一次搞懂!

纖維肌痛症是個可能遍布全身肌肉、關節、肌腱處的深層疼痛,常常在活動時症狀變得更糟,也會伴隨著疲倦、睡不好、以及記憶和情緒障礙。目前認為纖維肌痛症與神經系統的失調有關,無論是痛覺或非痛覺的刺激,腦部似乎都將這種刺激感知為放大版的痛覺。

反覆發作,癢到凍未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進展,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反覆發作,癢到凍未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進展,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20歲的大學生,因為蕁麻疹反覆發作,讓生活大受影響。」林尚宏醫師表示,「每次蕁麻疹發作,就像全身有螞蟻在爬,奇癢無比。患者全身皮膚佈滿抓痕,常抓到破皮出血。甚至讓他不願意上課,也放棄參加社團活動。」

患者一開始接受抗組織胺治療,後來再增加到四倍劑量時,症狀改善仍有限,讓他感到非常沮喪。林尚宏醫師說,後來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使用第三線藥物。所幸,經過治療後,他的症狀終於獲得大幅改善,隨著病情受到控制,他逐漸恢復信心,也回到校園,積極參與各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