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出問題!多種瓣膜置換手術不再胸悶、易喘、無法躺平

by | 12 月 3, 2022

當「心」出問題!多種瓣膜置換手術不再胸悶、易喘、無法躺平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心臟疾病,卻時常被忽略症狀;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諶大中醫師說明,一般可分為兩種成因,第一是隨著年齡逐漸增長產生的自然退化性病變,瓣膜鈣化或增厚而狹窄、失去彈性,無法順利開合讓血液流通等。而第二種狀況較少見,為先天性主動脈瓣膜異常(先天性心臟缺陷),正常人主動脈有三個瓣葉,但有些人先天是兩個或多個瓣葉,結構上的差異較易發生早期退化性病變,從西方數據顯示,這類病患通常在40~50多歲即會被診斷出來,但臺灣民眾心態上較不願意面對疾病,所以可能延宕至60歲或甚至70歲才被檢查出來。


主動脈瓣膜狹窄包括先天異常、後天退化

諶大中醫師提醒,若出現動作時會喘、水腫、無法躺平等,且同時有胸悶或胸痛的狀況,就需更加注意提早檢查及治療,防止突然性休克的心因性猝死出現。


瓣膜外科手術的種類

醫師會視患者病情及年紀需要,決定置換瓣膜是透過傳統正中開胸或微創手術,諶大中醫師表示,傳統開胸的瓣膜置換手術 AVR仍是目前心臟手術的主流;病人接受全身麻醉後,醫師會將胸骨鋸開進行瓣膜置換,其優點是心臟部分暴露非常完全,可以透過同一次手術、同一個傷口完全地處理所有的心臟結構問題,讓患者還可合併做二尖瓣膜手術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唯傷口較大、術後恢復期長,併發傷口感染的機率較高。

或採取微創手術,相對於傳統開胸,採取右前側胸的小傷口的微創手術更趨近精準醫療,優點是傷口小、疼痛較少、患者能更早恢復正常生活。科技越來越進步,微創手術也持續演化,精確術前影像的診斷可協助預測,但缺點是不能同時執行多項複雜的手術,加上手術視野小,困難度更高,必須要有受適當的訓練的醫師才能夠執行。 

另外一種是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TAVR)透過心導管方式從鼠蹊部小傷口進入放置人工瓣膜,它在適應症方面稍有不同,置入瓣膜也不一樣,特點是侵入性低,適合年長、手術風險高的患者。


依照年紀選擇最適合的瓣膜

醫師會依照患者自身狀況及年紀給予合理建議、選擇最適合的瓣膜,諶大中醫師解釋心臟瓣膜兩大類型:機械瓣膜最鮮明優點是使用年限久,可達30~40年。較年輕的患者(50歲以下)若為避免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手術,多會推薦機械瓣膜,但患者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需承擔易出血、腦出血等可能的副作用,及輕微機械音干擾,而有懷孕計劃的育齡期女性要考慮用藥導致畸胎的可能。

生物瓣膜比一比

生物組織瓣膜,使用年限約莫15~20年,是由動物豬或牛的瓣膜所縫製而成,導致血栓的風險很小,因此不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根據美國心臟學會針對主動脈瓣狹窄的最新治療指引,比較年輕(50歲以下)的病患,對於抗凝血劑無禁忌症者,首選建議使用機械瓣膜,但活躍生活型態、喜愛跳傘等戶外活動患者,可能隨時產生碰撞,則建議生物組織瓣膜。

若得考慮日後有下一次手術的機率,目前最新一代的可擴式乾式組織瓣膜,有三項優點:第一是開口面積比較大,可得到較好的血流動力學表現,第二是有別於傳統浸泡在保存液中的生物組織瓣膜,乾式組織瓣膜抗鈣化技術更先進,所以早期損壞的比例會更少、使用年限可以更久,第三是在設計上採特殊的金屬支架的半環設計,中間可以伸展擴張,可以撐大置放新瓣膜,就像穿鬆緊帶的褲子,可以撐大一點,讓瓣膜不會越裝越小。

可擴式人工瓣膜方便置放新瓣膜


醫病共享決策 專業醫療團隊助患者獲得最適合治療

任職於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的諶大中醫師,與6位外科醫師共組心臟血管手術醫療團隊,服務範疇及年齡層廣泛,手術案例數已超過2000例,格外重視醫病共同決策,務求充分溝通,醫師分享,曾有過40多歲年輕女性患者,過去因不想長期服用抗凝血劑,堅持採用生物瓣膜,經過10年瓣膜嚴重鈣化後再度前來求診,這次醫師仍建議他可考慮耐用年限長的機械式瓣膜,但患者表示長期吃藥將影響生活品質,希望能降低對更多藥物的需求,故再次選擇生物組織瓣膜來維持原本生活。諶大中醫師表示,慈濟專業醫護團隊會清楚與患者分析所有的術式、用藥、醫材選擇,並替患者來一同討論最適妥個人的醫療方案,幫助患者不只治病,而是追求最佳生活品質。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