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乾澀好疲勞,乾眼症檢測、保養懶人包

by | 11 月 13, 2019


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盯著電腦工作、追劇、或滑手機後,是否會感到眼睛乾澀、疲勞、或經常流眼淚呢?小心,可能是乾眼症喔。

聽到「乾眼症」,多數人可能會誤以為只有「眼睛乾澀」才是「乾眼症」。錯!有不少人會因為眼睛受到刺激,而不停地眨眼與流眼淚!

簡單來說,眼睛需要充足的淚液才能潤澤,讓人舒適用眼,假使分泌的淚液量不夠、淚液成分異常、揮發太快等,都會造成乾眼症。
當眼睛出現症狀時,先別急著自行購買眼藥水亂點,因為在乾眼症患者有人缺水、有人缺油、有人既缺油又缺水,若亂點藥水,非但沒有幫助,還可能傷害眼睛。讓我們跟著懶人包,搞懂乾眼症,以及正確保養。


乾眼症不只有乾澀,症狀很多樣

乾眼症的表現不只有乾澀,患者的症狀相當多樣,部分症狀可能不容易讓人聯想到乾眼症,而延誤就醫的時機。

如果常常覺得眼睛容易疲勞,有灼熱感、刺痛、搔癢、暫時性視力模糊、眼皮緊繃沉重、畏光、發紅、有異物感、經常流眼淚,或者分泌物黏稠、早上起床時難以睜開眼睛,就要小心是否為乾眼症。


大家通常會以為乾眼症容易發生於年紀較大的族群身上,或罹患乾燥症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然而隨著生活型態改變,現代人經常待在冷氣房裡,空氣較乾燥,而且每天都有好多文章、影音、新聞等著我們觀看,長時間盯著電腦與手機讓人用眼過度,導致年輕族群乾眼症患者的數目持續增加。


缺油、缺水都乾眼!

有些患者在聽到「乾眼症」時,會直覺地以為只要「點點人工淚液」就好了。然而,自行點藥水可能無益,甚至有害。

我們的淚液並非單單只有水,其中包含了油脂、水、和黏液,分別由不同的腺體分泌。

眼瞼的「瞼板腺」可分泌油脂,能夠減緩水分蒸發。

淚腺」可分泌含電解質、蛋白質等的水液。

散佈於結膜的「杯狀細胞」能分泌黏液,讓淚液均勻分布在眼球表面。


由此可知,乾眼症可能有不同的型態:

缺水型:當淚腺受到破壞、功能退化、異常,將導致淚水減少,像是中老年人淚腺退化、更年期女性荷爾蒙改變、或有自體免疫性疾病,都可能出現淚水分泌不足的狀況。

缺油型:若瞼板腺阻塞、萎縮,導致油脂分泌異常,淚液缺少油脂層,而使水分快速蒸發。瞼板腺是長條形線體,開口在睫毛根部附近,其分泌的油脂一般會在眨眼時排出並分布於淚液表層。正常時候,我們的眼睛每分鐘會眨15~20次,但當我們緊盯螢幕、手機時,眨眼頻率不自覺地下降,影響油脂的排出。瞼板腺開口阻塞,可能導致瞼板腺發炎、萎縮,乾眼症狀會愈來愈嚴重。

混合型:眼睛既缺油又缺水。

臨床上多數乾眼症患者屬於缺油型或混合型,而非大家最直覺想到的「乾眼就是缺水」。因此要提醒大家,若擔心自己出現了乾眼的症狀,千萬別自己亂點眼藥水,最好讓醫師檢查評估,再對症下藥。


乾眼症的治療與保養重點

1. 務必讓眼睛多休息,避免長時間用眼。不要過度使用3C產品,滑手機或用電腦時不要緊盯螢幕,記得要多眨眼、定時休息。睡眠務必充足。

2. 缺油性乾眼症患者可以適度熱敷。早晚使用熱毛巾、熱敷袋熱敷眼睛15分鐘,溫度應維持在攝氏45度,避免燙傷。熱敷能幫助軟化堵塞瞼板腺的油脂,之後可再透過眨眼或按摩,排出分泌物、減少阻塞。

3. 飲食方面,可適量補充含Omega-3的魚油、亞麻仁油、核桃,這些屬於不飽和脂肪酸。同時,記得多攝取含維他命A、C、E的蔬菜及水果,也會有幫助。

4. 平日可以在冷氣房內多放一盆水,增加室內溼度,減緩淚液蒸發的速度。

5. 騎乘機車時可配戴護目鏡或全罩式安全帽,減少迎風的狀況。

6. 最好定期檢查眼睛,留意視力狀況與眼睛的健康。如果覺得眼睛乾澀不適,更要盡快就醫,避免錯過治療時機。嚴重乾眼症會惡化生活品質,還會損害角膜、影響視力。

7. 必要時醫師會建議接受瞼板腺攝影,這是非侵入檢查,可以進一步評估瞼板腺是否有阻塞、萎縮的狀況。

8. 對於瞼板腺功能異常患者,醫師可能會用瞼板腺夾疏通瞼板腺,或者也可以考慮在門診透過熱脈動治療儀器對阻塞部分加強治療,熱脈動治療是於眼瞼內側以恆溫加熱瞼板腺,先軟化滯留在瞼板腺中凝結的油脂,然後配合眼瞼外部脈壓按摩,有助疏通阻塞的瞼板腺。



貼心小提醒

看完這篇文章,記得要抬起頭看看遠方、眨眨眼,讓眼睛休息。倘若經常感到眼睛乾澀不適,不要自行購買眼藥水、人工淚液,務必尋求醫師協助,找出病因,正確治療!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教你分辨「醣」與「糖」,聰明挑選,減少負擔!看懂食品營養標示

教你分辨「醣」與「糖」,聰明挑選,減少負擔!看懂食品營養標示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大家漸漸曉得甜滋滋、好好吃的「糖」可能對健康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不過每次看到「糖」、「醣」又常常覺得一頭霧水,傻傻分不清楚。 想要吃得健康,在買食物的時候一定要養成看營養標示的習慣,台灣的食品營養標示會呈現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含量[1]。...

癌症疼痛不要忍,腫瘤科醫師解說

癌症疼痛不要忍,腫瘤科醫師解說

癌症疼痛是一種持續存在的痛,慢性背景的疼痛需要靠長效的藥物,而突發性的疼痛通常來得快、去得也快,就需要使用比較短效的藥物來解決。請陳國維醫師解說。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