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嗡嗡睡不著 恐是睡眠障礙引起

by | 6 月 22, 2019


記者:
蔡岳宏報導

你有耳鳴的困擾?這很可能是睡不好所引起的喔!過去認為耳鳴會讓人睡不好,因而引發睡眠障礙;其實,睡眠障礙也可能反過來引發耳鳴。根據最新一期耳鼻喉科國際性期刊《laryngoscope》研究顯示,耳鳴患者相較於無耳鳴的患者,有較高的睡眠障礙問題(1.13倍);而睡眠障礙中,耳鳴患者相較於無耳鳴患者,有較高的睡眠呼吸中止問題(1.36倍)。因此,有睡眠障礙患者,特別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有較高的耳鳴風險。

睡眠呼吸中止症 竟會引發耳鳴

該項研究是於2019年國際耳鳴學術研討會中發表,此研究是從健保資料庫中統計從2000-2012年間,台灣中老年(平均年齡約60歲,男女比例相近)21,798名耳鳴患者,與另一族群(年齡及性別皆相符)的108,990位沒有耳鳴症狀的患者進行對照研究。

台灣耳鳴學會理事長劉殿楨表示,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有最高的耳鳴風險。這些患者經過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後,耳鳴響度和聽力障礙可改善,這樣的研究台灣領先全球。

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 耳鳴、聽力可以改善

針對研究突出之處,劉殿楨理事長解釋,患者在睡眠時可採取非侵入性的正壓呼吸器治療,改善呼吸中止,患者經適當治療後,耳鳴響度和聽損程度都改善50%以上。初步14名病人中,12名都有進步。

睡眠呼吸中止症如何造成耳鳴?劉殿禎理事長坦承,目前只是猜測,睡眠呼吸中止時造成缺氧,會讓聽力變差,至少在老年人身上發現此狀況。

男性好發睡眠呼吸中止 更年期女性不輕忽

睡眠管理師洪曉菁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佔台灣人口2-4%,男性好發比例是女性2-8倍,但是女性過了更年期發生率會趨近男性,因為體內荷爾蒙發生改變,肌肉力量漸弱,年紀增長等呼吸道塌陷機率較偏高。

大部分患者多由家人發現有異,例如患者本來規律高頻的打鼾聲,突然變安靜;或是患者自覺常精神不濟、開車容易打瞌睡;更明顯者,發現清晨血壓比較高。其先天病因通常是遺傳結構問題,例如正顎後縮、鼻中膈彎曲等;後天因素包含環境引起鼻子過敏、肥胖、鼻腔發炎都是危險族群。

治療阻塞型呼吸中止症 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正壓呼吸器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式之一,透過正壓支撐使呼吸道保持暢通。洪曉菁說明,患者經由多項睡眠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PSG)確診睡眠呼吸中止症後,會安排第二晚配戴正壓呼吸器再次監測睡眠。睡眠技師評估睡眠狀況,並予以調整適當的呼吸道壓力,解決因呼吸中止造成缺氧進而改善睡眠品質及降低心臟負擔。

若患者持續配戴,對於睡眠幫助很大,不僅改善白天精神狀態,降低交通行駛安全,更能避免心血管疾病風險。

耳鳴病因多元 找對方法可改善

劉殿楨理事長補充,台灣耳鳴盛行率為14 %,「有些病人抱怨耳鳴讓人睡不著,以為睡眠障礙是聲音引起的疾病,其實正好相反,是本來先睡不著,才會去聽到聲音。」

現在研究共識指出,耳鳴原因屬異質性,每個人的病因都不同,可能是胃酸逆流、更年期荷爾蒙和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些案例約占了臨床30-40%。只要找出特定原因,耳鳴可以用非傳統治療來改善。




同場加映:


持續耳鳴好困擾,請看國際治療指引


危害很多的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親自示範)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影像檢查也發現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目前也在門診持續追蹤。

纖維肌痛症全解析:症狀、原因與緩解策略一次搞懂!

纖維肌痛症全解析:症狀、原因與緩解策略一次搞懂!

纖維肌痛症是個可能遍布全身肌肉、關節、肌腱處的深層疼痛,常常在活動時症狀變得更糟,也會伴隨著疲倦、睡不好、以及記憶和情緒障礙。目前認為纖維肌痛症與神經系統的失調有關,無論是痛覺或非痛覺的刺激,腦部似乎都將這種刺激感知為放大版的痛覺。

反覆發作,癢到凍未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進展,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反覆發作,癢到凍未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進展,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20歲的大學生,因為蕁麻疹反覆發作,讓生活大受影響。」林尚宏醫師表示,「每次蕁麻疹發作,就像全身有螞蟻在爬,奇癢無比。患者全身皮膚佈滿抓痕,常抓到破皮出血。甚至讓他不願意上課,也放棄參加社團活動。」

患者一開始接受抗組織胺治療,後來再增加到四倍劑量時,症狀改善仍有限,讓他感到非常沮喪。林尚宏醫師說,後來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使用第三線藥物。所幸,經過治療後,他的症狀終於獲得大幅改善,隨著病情受到控制,他逐漸恢復信心,也回到校園,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教你分辨「醣」與「糖」,聰明挑選,減少負擔!看懂食品營養標示

教你分辨「醣」與「糖」,聰明挑選,減少負擔!看懂食品營養標示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大家漸漸曉得甜滋滋、好好吃的「糖」可能對健康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不過每次看到「糖」、「醣」又常常覺得一頭霧水,傻傻分不清楚。 想要吃得健康,在買食物的時候一定要養成看營養標示的習慣,台灣的食品營養標示會呈現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含量[1]。...

癌症疼痛不要忍,腫瘤科醫師解說

癌症疼痛不要忍,腫瘤科醫師解說

癌症疼痛是一種持續存在的痛,慢性背景的疼痛需要靠長效的藥物,而突發性的疼痛通常來得快、去得也快,就需要使用比較短效的藥物來解決。請陳國維醫師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