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是很常見的治療方式,小至手術急診,大至慢性疾病治療,輸血是許多人一生中曾經歷過的必要醫療處置,但不少民眾卻不知道輸血後可能出現搔癢皮疹、發燒、發冷、頭痛、心跳加速、呼吸不順暢等短期不良反應,甚至導致過敏休克反應。另外,因慢性病需長期輸血者,血液中的鐵會隨著每次輸血而逐漸沉積於體內,長久下來若未將多餘的鐵排出體外,過高的鐵將對體內各器官造成莫大負擔,嚴重時更會引發諸如心臟衰竭、肝硬化等併發症。
為此,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聯手臺北榮民總醫院打造新生代輸血超級英雄—《易鐵俠》,打破民眾對衛教影片的呆版印象,透過生動有趣的劇情來傳遞輸血安全的重要性,同時呼籲長期輸血患者應定期檢查體內鐵蛋白數值,若有需要可服用排鐵劑進行排鐵治療,以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國人年捐血量相當於169輛消防車 正確用血觀念不可少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盧孟佑醫師表示,2018年台灣全血捐血總量達約591515.25公升 ,大約相當於169輛水箱消防車的儲水量 ,如此巨量的血液提供給各大醫療院所做為醫療用途輸血使用,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除了關心血源是否足夠,也需要了解輸血背後潛藏的風險。
盧孟佑醫師提醒,民眾應要充分了解輸血後可能產生的短、長期不良反應,短期不良反應包括搔癢皮疹、發燒、發冷、頭痛、心跳加速、呼吸不順暢等,若輸血後24小時內出現上述相關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交由醫護人員進行處理,無須過度恐慌;而長期輸血者則不可不瞭解鐵沉積所導致的「鋼鐵人」危機。
輸血20袋鐵質恐超標!醫籲應定期檢測鐵蛋白指數
盧孟佑醫師解釋,鐵是身體中重要的元素,若攝取不足可能出現貧血等症狀,但卻鮮少有人知道,鐵質若在體內累積過多,會造成心臟、肝臟、脾臟、內分泌系統等器官傷害,而重度海洋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以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患者,都不免因需長期輸血而產生鐵質沉積。
盧孟佑醫師說明,鐵質沉積明顯症狀包括心律不整、皮膚色素沉著、關節疼痛等,亦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如心臟衰竭、心肌症、肝硬化、糖尿病、皮膚沉著症、不孕症、關節病、骨質疏鬆等,嚴重甚至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大幅增加感染及癌症發生率。
臺北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醫師表示,正常人的血清鐵蛋白濃度為250~300 ng/ml,若濃度超過300 ng/ml以上就算是過量,臨床上則是將需要治療的標準訂在1,000 ng/ml以上;而一袋紅血球濃厚液(約150 ml)含有200 mg的鐵,故患者若累積輸入超過20袋血時,就有很大風險出現鐵質沉積,且血清鐵蛋白濃度越高時,發生鐵沉積併發症的風險也越高,故提醒長期定期接受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並及早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的必要性,如此才能有效降低鐵質沉積所帶來的併發症風險,千萬別讓輸血同時成為「救命」與「要命」的雙面刃。
劉峻宇醫師提到,目前市面上有針劑及口服兩種類型的排鐵藥物,可提供臨床醫師依患者狀況進行使用。其中,以口服類型相對簡單方便,目前有一天服用一次或一天服用三次,作用時間較長的口服藥物可供選擇,有效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新生代輸血英雄易鐵俠登場 生動劇情寓教於樂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為提升民眾輸血安全意識和注意長期輸血造成鐵質沉積之重要性,避免長期輸血民眾因鐵質沉積而成為「鋼鐵人」,特別發揮創意聯手打造新生代輸血超級英雄—《易鐵俠》,讓輸血英雄陪伴民眾一同對抗「鋼鐵人」。盧孟佑醫師表示,《易鐵俠》影片希望打破以往大眾對衛教影片沉悶生硬的印象,透過生動活潑的方式來呈現輸血安全議題,劇中以有趣的橋段帶出輸血短期不良反應以及長期輸血所導致的鐵質沉積議題。今日(5/23)上午於臺北榮民總醫院進行首映儀式,除展現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守護民眾輸血安全的決心,也向世人宣告輸血英雄—易鐵俠正式出道,擔任起輸血守護者,為全台民眾輸血安全進行嚴格把關。
輸血高科技化 北榮E化系統一次整合多項資訊
臺北榮民總醫院近年來傾全力打造安全優良的輸血醫療環境,輸血醫學科也獲得CAP美國病理醫師協會醫學實驗室認證。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黃信彰醫師表示,追求卓越、視病猶親一直以來都是臺北榮總的核心宗旨,他也時常勉勵院內同仁要用卓越的專業品質、完整的醫療服務持續為民眾的健康努力。黃信彰副院長提到,輸血醫學科24小時皆有人員輪班,由專業血庫醫檢師為醫療用血把關,並有血庫專業醫師提供諮詢。此外,為因應高度資訊化社會來臨,輸血服務流程也已全面電子化,系統可將患者輸血資訊,包括血型、抗體檢測、不良反應、個人化輸血建議等多項資料一次整合,讓醫檢師可更快了解輸血者的完整資訊。
黃信彰副院長進一步指出,除了電子化整合患者資訊外,更引進條碼系統來輔助抽血與輸血核對作業,以高規格標準把關,同步提高效率與安全性。同時輸血醫學科也引進有更加便民的高品質輸血醫學服務,包括親子血緣鑑定、血液幹細胞收集與儲存、血液分離治療等,讓民眾可以享受安全又安心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