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腦中風 — 從控制高血壓開始

by | 7 月 2, 2018



經過三天的住院檢查及觀察,鍾太太感覺舒服很多,但是照三餐量血壓及血糖的日子,著實不好受,「不知道還要做哪些檢查?」她皺著眉頭看著鍾先生。


「應該差不多了吧。」坐在床邊的鍾先生,把眼光從雜誌移開,看向床頭,「等醫生來,我再問問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我剛和心臟科醫師聊完鍾太太的病情,也走到病房門口。


「鍾先生鍾太太早,好多了嗎?」看著鍾太太輕鬆的表情,一切盡在不言中,「那我來解釋妳的病情,之後就可以出院了。」鍾太太的臉上堆滿笑容。


鍾先生首先提問,「還記得在急診時,醫師您曾經告訴我們,要針對每一個危險因子訂出治療計畫。」我點點頭後,鍾先生繼續說:「做了那麼多檢查,那出院後,預防中風第一步該怎麼做呢?




血壓控制在 140/90毫米汞柱以下


如果只想做一件事來預防腦中風,我們應該做什麼?」這時,鍾先生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


我毫不猶豫地回答:「控制高血壓。目標是收縮壓小於 140 mmHg且舒張壓小於 90 mmHg。」


(請看:你為什麼應該好好控制血壓


根據統計分析,約有 50%的腦中風是高血壓引起的收縮壓每提高 20mmHg,或舒張壓每提高 10mmHg,腦中風的風險會加倍;而從另一方面來說,降血壓的治療,能讓腦中風的風險下降 35%至 40%。


近年,國際間的血壓控制指引眾說紛紜,每個數字都有研究的前提,但是針對預防腦中風而言,控制在「收縮壓小於 140 mmHg且舒張壓小於 90 mmHg」的證據仍最充分,因此國內的腦中風學會以此為一般準則。


「不過,鍾太太因為妳有心房顫動,得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為了減少出血併發症,血壓的控制得再嚴格一點,」根據每個人個別情況來調整,是目前臨床醫療的主要原則,所以我針對鍾太太的需求進一步解釋説:


服用抗凝血劑,血壓標準是收縮壓小於 130mmHg且舒張壓小於 80mmHg。」




過低血壓,對預防中風不一定比較好


鍾太太也提出疑問:「那是不是血壓降得越低越好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此要注意以下四點:


● 當頸動脈超音波顯示「雙側頸動脈狹窄超過 70%」,或「嚴重血流動力學變化」時,如果血壓一下子降得太低,可能會減少腦部的血流量,所以血壓目標可以個別化考量,收縮壓提高到 150mmHg是可以接受的。


(延伸閱讀:昏厥怎麼辦?


 若服藥後血壓降低時,容易有頭暈或全身無力的症狀,則建議減緩降血壓的速度,或是個別化考量血壓目標值。


 若是血壓可以穩定控制在 120/70mmHg以下,可以適量減少藥量,但是仍以穩定地小於 140/90mmHg,為最重要的用藥標準。


 即使減藥後,也應該規律服藥,以避免血壓的起伏。根據整合分析的研究,長期高低起伏的血壓,會再增加 15-18%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延伸閱讀:診斷出高血壓,就得終身服藥嗎?




起床後與睡覺前,是量血壓最佳時機


我進一步提醒鍾太太,「記得回家後,每天量血壓,並記錄起來,門診要檢查喔。」


「那什麼時候量血壓比較準?」鍾太太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量血壓的時間,以早上起床、上完廁所後、吃早餐前,間隔 2分鐘量 2次;晚上睡前、上完廁所後、休息 10分鐘,間隔 2分鐘量 2次。四次的平均就是本日的平均血壓。請連續量兩週並記錄起來,以兩週以來的平均血壓,來判斷血壓是否達標。


看這裡了解正確量血壓姿勢,與第一線高血壓控制用藥


「那我們回家後第一件事,恐怕是買一台血壓計。」鍾先生豁然開朗,「我也得多注意我的血壓啊!」




關於鍾太太的故事,您可以延伸閱讀:


暫時性腦缺血 – 缺血性腦中風的前兆



治療心房顫動,預防腦中風!



參考文獻:
Overview of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Uptodate 2018
Overview of prim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Uptodate 2018
腦中風危險因子防治指引:高血壓, 台灣腦中風學會 2015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2016; 354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突破晚期肝癌治療困境,雙免疫合併療法延長存活期至將近兩年!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突破晚期肝癌治療困境,雙免疫合併療法延長存活期至將近兩年!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位50多歲男性,診斷肝癌時腫瘤已經接近10公分,且有脊椎骨的轉移,屬於晚期肝癌。」許偉帆醫師指出,「當時患者恰好有機會參加臨床試驗,利用雙免疫合併療法作為治療。」

接受雙免疫合併治療的成效顯著,腫瘤逐漸縮小,讓病情得相當好的控制。從發現至今已有兩年時間,目前胎兒蛋白、PIVKA-II等指數正常,而且不管是電腦斷層掃描、骨頭掃描都沒有找到腫瘤存活的跡象,患者已回到工作崗位,也持續在門診追蹤。

乳癌HER2雙標靶新皮下給藥納健保,療程5~8分鐘可完成,提升生活品質!早期、轉移都受惠,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乳癌HER2雙標靶新皮下給藥納健保,療程5~8分鐘可完成,提升生活品質!早期、轉移都受惠,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60歲HER2乳癌患者,在接受HER2雙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吳世重醫師表示,「但由於患者體態較豐腴、脂肪層較厚,每次打針都是挑戰;加上靜脈輸注兩種HER2標靶藥物,每次都需要2、3個小時,容易讓患者感到不便與不適。」

後來,患者的家屬聽說HER2雙標靶藥物有新的皮下注射劑型,主動提出詢問。改採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劑型後,每次給藥時間大幅縮短,僅5至8分鐘即可完成,終於讓患者如釋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