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警覺!不只手腳無力,這些症狀都可能是中風!(圖文懶人包)

by | 4 月 30, 2024

提高警覺!不只手腳無力,這些症狀都可能是中風!(圖文懶人包)

當我們口語說到「中風」,通常是指腦部血管出了事情。較常見的是血管栓塞,血液流不過去,稱為「缺血性中風」,導致某個區塊的腦部就失去了功能。另外一種可能是血管破裂出血,稱為「出血性中風」,同樣會造成腦部失能。於是,我們會看到中風患者無法順暢說話,嘴巴歪一邊,某一手某一腳無法出力活動,與過去的樣貌完全不同。

你可能也曾覺得奇怪:「為什麼有的人臉看起來好好的,卻說他被診斷中風呢?」「為什麼有的人中風後看起來很嚴重,一下子就過世。有的人卻好像很輕微呢?」又或者:「為什麼有的人中風後,只是動的不好,有些人卻還會又麻又痛呢?」

這些症狀的不同,與患者在腦部哪個位置受傷很有關係。腦部是個很精密的構造,每個區塊都有各自需要負責的功能。想當然耳,受傷位置不同,就會讓人出現不同症狀。因此,我們千萬不能把中風一概而論。為了清楚說明,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大家最常注意到的「肢體無力」症狀,藉由腦部控制動作的路徑,來呈現一個「右手右腳動不好」的中風,當受傷位置不同,還會有哪些伴隨的症狀

左側大腦皮質中風

大腦皮質掌管的事物很多,包含語言、視覺等,因此當受傷部位位於大腦皮質的話,患者除了表現右側肢體無力外,還可能同時出現感覺異常,無法知道他人正在碰觸自己的前臂或大腿;出現語言障礙,講話的時候旁人無法理解其語言。視覺方面失去半邊的視覺傳遞,或有空間知覺障礙

左側內囊中風

如果一位左側手腳動不好的病人,純粹只有「動作」方面的困擾,卻沒有任何感覺異常。檢測時發現患者左側上肢、下肢無力,中下臉部也會無力,就可能是中風在「內囊(internal capsule)」位置。

內囊是大腦傳遞訊息的重要轉運站,大腦要往下傳遞的動作訊息會先集中到內囊,再往下傳。所以,如果患者單純只有動作障礙,沒有其他症狀,可能問題是出在「內囊」。

左側中腦中風

大腦訊息經由大腦皮質,內囊繼續往下傳遞的話,要經過腦幹。腦幹包含了中腦、橋腦、和延腦。腦幹是我們的生命中樞,負責了呼吸、心跳等基礎功能,也是多數腦神經的起源。因此,當中風位置是在腦幹,不免會影響到腦神經的功能,因此我們可以藉由腦神經功能的檢查,來猜測中風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知道左側大腦皮質受傷時,患者會表現出右側肢體無力,也就是說症狀與受傷位置會是「相反」的。然而,如果受傷位置不在大腦皮質,而是在「腦幹」區域的話,患者除了出現「對側」肢體無力外,還會有「同側」腦神經的症狀。也就是說,如果患者同時有某側肢體無力和另一側的腦神經症狀,就要記得猜其受傷位置在於腦幹,而不是大腦皮質

中腦中風會影響到同側第三對腦神經,這對腦神經被稱為「動眼神經」,負責眼球的轉動。功能受影響的話,患者的瞳孔會被帶「往外」、「往下」的方向。而且,左側中腦中風影響到的,是左眼喔!

左側腦橋中風

橋腦中風會影響到同側第六對和第七對腦神經,第七對腦神經是顏面神經,因此我們可以注意到患者出現同側的顏面無力。這時的影響不僅止於中下臉,是連上半部額頭都難以活動,患者無法挑動眉毛做表情,患者沒有抬頭紋,眼皮下垂,嘴角也下垂。

左側延腦中風

延腦中風會造成同側第十二對腦神經問題,第十二對腦神經是舌下神經,當出現功能障礙的話,患者伸出舌頭會偏向有問題的那一側。因此當左側延腦中風,影響到左側的舌下神經,患者伸出舌頭時會偏向左側

延腦中風的患者並不會出現顏面神經失調,但其肢體無力的那一側,還會同時失去本體感覺與震動感

我們寫了這麼多,並不是要大家學會自行猜測中風位置,而是希望更多人了解,即使在一個病名下,患者的症狀與預後還是差異很大,也需要醫護人員繼續抽絲剝繭,才能找出患者狀況的癥結點。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白內障術後眩光怕開車?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純折射式科技降低術後光暈、眩光,夜間駕車更安全,眼科醫師圖文解說

白內障術後眩光怕開車?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純折射式科技降低術後光暈、眩光,夜間駕車更安全,眼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60多歲的男士,左眼在幾年前接受白內障手術,使用傳統多焦點人工水晶體。」陳怡豪醫師表示,「術後患者覺得白天的視力很好,但是晚上駕車時,對向車燈會造成明顯的光暈、眩光,讓他相當困擾,甚至不敢在夜間開車,因此遲遲沒有接受右眼的白內障手術。」

隨著右眼的白內障惡化,視力明顯下降,影響日常生活,患者才決定接受白內障手術。當時正好有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問世,採用純折射式設計,光學面上沒有任何圈圈,能夠大幅降低光學干擾,提供更高品質視覺。經過詳細討論後,患者選擇使用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術後,患者覺得白天視力相當穩定,夜間的光暈、眩光也比傳統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減少許多。終於又能在夜間開車上路,讓患者非常開心。

【世界氣喘日專訪】不可依賴急救藥物!規律使用維持性藥物,才能降低氣喘發作風險,胸腔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世界氣喘日專訪】不可依賴急救藥物!規律使用維持性藥物,才能降低氣喘發作風險,胸腔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50歲男性,在工作時因為嚴重氣喘發作而被送到急診室,到院時已無法自行呼吸。由於狀況非常嚴重,最後甚至需要動用葉克膜(ECMO)來搶救。」劉景隆醫師表示,「經過詢問才曉得,患者平時都是依賴短效支氣管擴張劑。由於長期缺乏有效控制,氣喘才會持續惡化,甚至危及性命。」

結締組織疾病易併發!世界肺動脈高壓日 邀您關心「心臟的癌症」 合併治療與多專科診治改善預後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結締組織疾病易併發!世界肺動脈高壓日 邀您關心「心臟的癌症」 合併治療與多專科診治改善預後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紅斑性狼瘡的女性患者,因為在夜裡感到胸痛而到急診室,進一步檢查後,發現有肺動脈高壓的問題」李克仁醫師表示,後來發現,患者容易感到喘其實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都沒有放在心上,自己也不覺得跟紅斑性狼瘡有關,所以沒有就診。

部分自體免疫疾病會併發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與皮肌炎等患者病程中出現肺動脈高壓,病情進展快且複雜,需密切追蹤與早期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