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巾別裹得太緊,小心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

by | 3 月 26, 2024

包巾別裹得太緊,小心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

「你看看你怎麼弄的,寶寶都快踢掉衣物了。」婆婆一看到躺在床上的愛孫活動自如,忍不住念了媳婦:「包巾就是要裹好,否則寶寶著涼了怎麼辦?」

媳婦回答:「寶寶活動力好,是好事啊。媽妳不知道如果襁褓包的太緊,讓會增加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率,以後可是走路一拐一拐,更麻煩呢!」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常在剛出生時就出現症狀,不過也可能在出生的一年內出現症狀。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會讓髖關節不穩定,在嬰兒時期髖關節難以外展,學步時期步態不穩,到青少年時期容易髖部疼痛,後來很早就罹患了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髖關節像是棒球手套捕捉棒球的結構,球的部分是指股骨(大腿骨)的末端圓球樣的構造,而手套則是骨盆構造的一部分,我們稱為骨盆髖臼(acetabulum)。髖關節的狀態是否良好,就是要看骨盆髖臼和股骨之間的關係。如果幼時髖關節處發育不良,手套就容易漏接了球,導致髖關節脫臼或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原因

究竟哪些原因會造成髖關節發育不良呢?主要與基因遺傳和胎兒時在子宮內的環境。

有髖關節發育不良家族史,又是女寶寶的話,比較容易患有髖關節發育不良。據統計,女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會是男寶寶的四倍,可能是在發育過程受荷爾蒙影響時,韌帶組織強度會有所不同而導致。

假使媽媽懷孕到第三孕期時,胎兒臀部在下(臀位),沒有轉成頭在下的話,對寶寶髖關節的發育影響很大,比較容易髖關節發育不良。其實任何讓寶寶在子宮內活動受限的狀況,都會增加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會,包括羊水太少,寶寶體重較重,或到41或42周後才出生的寶寶,都較容易出現症狀。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若出生後把寶寶裹得緊緊的,深怕寶寶踢掉被單或衣物,這時寶寶的髖關節僅能保持在內收和伸直的狀態,也是會讓髖關節發育不良的。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症狀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之後,就像球和手套沒對好,可能會整個漏球,也就是髖關節脫臼;或是很容易漏球,平常雖然沒事,但在做身體檢查時一個施力,就讓股骨又離開髖臼;有的患者的程度較輕微,沒有到髖關節脫臼的程度,但就是接的不夠完全,髖關節總是鬆鬆的。這時患者兩隻腳的長度會不同,嬰兒躺著的時候,大腿處的皮膚皺褶會對不上;一側髖關節的活動度較差,走路起來一拐一拐,或是搖搖晃晃,容易跛著腳或踮腳尖走路。

面對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在新生兒時期就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話,可以讓寶寶穿著軟性的定位裝,保持大腿骨的球狀構造能停留在髖臼內,穿著這個裝置時寶寶還是可以活動腿部,也能方便家長替寶寶換尿布。大約穿著一到三個月,讓髖關節的韌帶組織能生長的更有力,收緊髖關節球與手套的穩定度。若病情較嚴重或寶寶年紀較大才出現症狀,可能需要以手術改善髖關節狀況。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人工水晶體是術後視力的重要關鍵,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達到連續視力,增加生活便利性。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50cm)的視力,滿足多數人的日常用眼需求,減少配戴眼鏡的機會,提升術後滿意度。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我們常說的「中風」代表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導致腦部沒有氧氣而失能。而一般口語所說的「小中風」,代表著短暫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為TIA),其實原理也是像中風一樣,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只是症狀沒有持續很久,在24小時內,腦部的血液循環自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