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巾別裹得太緊,小心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

by | 3 月 26, 2024

包巾別裹得太緊,小心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

「你看看你怎麼弄的,寶寶都快踢掉衣物了。」婆婆一看到躺在床上的愛孫活動自如,忍不住念了媳婦:「包巾就是要裹好,否則寶寶著涼了怎麼辦?」

媳婦回答:「寶寶活動力好,是好事啊。媽妳不知道如果襁褓包的太緊,讓會增加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率,以後可是走路一拐一拐,更麻煩呢!」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常在剛出生時就出現症狀,不過也可能在出生的一年內出現症狀。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會讓髖關節不穩定,在嬰兒時期髖關節難以外展,學步時期步態不穩,到青少年時期容易髖部疼痛,後來很早就罹患了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髖關節像是棒球手套捕捉棒球的結構,球的部分是指股骨(大腿骨)的末端圓球樣的構造,而手套則是骨盆構造的一部分,我們稱為骨盆髖臼(acetabulum)。髖關節的狀態是否良好,就是要看骨盆髖臼和股骨之間的關係。如果幼時髖關節處發育不良,手套就容易漏接了球,導致髖關節脫臼或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原因

究竟哪些原因會造成髖關節發育不良呢?主要與基因遺傳和胎兒時在子宮內的環境。

有髖關節發育不良家族史,又是女寶寶的話,比較容易患有髖關節發育不良。據統計,女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會是男寶寶的四倍,可能是在發育過程受荷爾蒙影響時,韌帶組織強度會有所不同而導致。

假使媽媽懷孕到第三孕期時,胎兒臀部在下(臀位),沒有轉成頭在下的話,對寶寶髖關節的發育影響很大,比較容易髖關節發育不良。其實任何讓寶寶在子宮內活動受限的狀況,都會增加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會,包括羊水太少,寶寶體重較重,或到41或42周後才出生的寶寶,都較容易出現症狀。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若出生後把寶寶裹得緊緊的,深怕寶寶踢掉被單或衣物,這時寶寶的髖關節僅能保持在內收和伸直的狀態,也是會讓髖關節發育不良的。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症狀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之後,就像球和手套沒對好,可能會整個漏球,也就是髖關節脫臼;或是很容易漏球,平常雖然沒事,但在做身體檢查時一個施力,就讓股骨又離開髖臼;有的患者的程度較輕微,沒有到髖關節脫臼的程度,但就是接的不夠完全,髖關節總是鬆鬆的。這時患者兩隻腳的長度會不同,嬰兒躺著的時候,大腿處的皮膚皺褶會對不上;一側髖關節的活動度較差,走路起來一拐一拐,或是搖搖晃晃,容易跛著腳或踮腳尖走路。

面對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在新生兒時期就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話,可以讓寶寶穿著軟性的定位裝,保持大腿骨的球狀構造能停留在髖臼內,穿著這個裝置時寶寶還是可以活動腿部,也能方便家長替寶寶換尿布。大約穿著一到三個月,讓髖關節的韌帶組織能生長的更有力,收緊髖關節球與手套的穩定度。若病情較嚴重或寶寶年紀較大才出現症狀,可能需要以手術改善髖關節狀況。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失智通常指的是腦部功能變化,且腦部功能變化的程度超越了一般老化帶來的變化,影響了語言、記憶、和決策,造成患者記憶力變差,難以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瑣事,以及出現行為和人格的變化。大家最常聽到的失智大概是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不過其實失智還有很多種類,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疾病表現的症狀、進展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各種不同的失智。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影像檢查也發現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目前也在門診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