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患者有「這些」症狀可能是躁鬱症! 未正確治療自殺風險恐倍增

by | 3 月 8, 2024

記者:吳儀文報導
根據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11年自殺死亡人數較110年增加,其中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上升最多,心理健康司分析精神科共病(如:憂鬱、焦慮)是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之一。因此,及時發現身心疾病相關症狀,提供轉介、治療是青少年自殺防治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然而「躁鬱症」常會先以憂鬱表現,再加上民眾對躁症認知不足,求診陳述症狀時多會偏重在憂鬱。因此,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部主任、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白雅美指出,過去國際文獻統計約有四分之一的躁鬱症患者會先被診斷為憂鬱症,平均約5-10年後轉換診斷為躁鬱症。

「這些」憂鬱症可能是躁鬱 未正確治療自殺風險增

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陳力源表示,若躁鬱症患者沒有確定診斷,而以憂鬱症長期治療的話,除了治療效果不佳,其實還有可能會誘發躁症,隨之而來的自殺風險也會提高,有文獻指出躁鬱症自殺比例比憂鬱症高出10倍,而且他們會用更激烈的方式去執行自殺,因此自殺致死率也比憂鬱症更高。

尤其,青少年躁鬱症「混合型發作」的比例較多,不只有鬱期症狀,還會有部分焦慮、躁症的情形,診斷、治療困難度更高,相對風險也更高。陳力源主任分享,臨床個案中就有一位17歲高二女生,過去沒有躁症的情形,因此一直以憂鬱症合併焦慮治療。

後來這名個案躁期混合發作,有時會異常開心興奮地在家跳舞。不過,個案的家人覺得平常孩子病懨懨的、沒有情緒反應,現在反而變得很有活力,以為這是好事代表治療有進步,沒有判斷出這是躁症發作,隔沒多久這名高二女學生便出現自殺行為。

因此,青少年憂鬱症患者更要留意是否有可能為潛在的躁鬱症患者,白雅美主任提醒,如果憂鬱症患者出現以下情形,便要高度懷疑患者有可能是潛在的躁鬱症患者,包含:
● 憂鬱症治療效果不佳
● 無特殊外在因素突然發生的憂鬱症狀
● 早發的憂鬱症:國中、高中或大學時突然憂鬱的個案,經過追蹤發現後期轉換成躁鬱症的比例較高。
● 家族史:若家人也有情緒不穩定、容易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的情形,這時也要特別留意。
● 非典型症狀:如果患者情緒憂鬱,但不像一般憂鬱症患者吃得少、睡得少、體重減輕,反而吃得多、睡得多、有暴食、體重過重/肥胖等,也會懷疑可能是躁鬱症患者。
● 有幻覺
● 憂鬱但發脾氣、衝動的狀況多
● 從小就有情緒起伏大的情形

躁鬱症鬱期有專門用藥安全性更高

躁鬱症在鬱期有憂鬱症狀,但治療上不一定會用到抗憂鬱藥。白雅美主任表示,現在其實有專門針對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相較抗憂鬱藥,使用上鬱期轉變成躁期的風險較小。且專門治療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相較於情緒穩定劑不需要測量血中濃度。

另外,陳力源主任提到,情緒穩定劑還會有體重增加、掉髮、長青春痘、多囊性卵巢等副作用,以門診經驗來說,其實青少年會特別在意這些副作用,甚至會因此停藥影響治療效果,不過專門治療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沒有這些副作用,因此服藥遵從性較好。

陳力源主任分享,之前曾有位19歲的男大生,因為藥物副作用不想服藥,在家人督促用藥時甚至發生衝突,一氣之下吞下整把情緒穩定劑,導致嚴重中毒送往醫院治療,在改用專門治療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後,解決了副作用的困擾,一改過去非常抗拒使用藥物的情形,一路使用到現在已經一年半左右,情緒症狀都控制得很好。

此外,白雅美主任表示,專門治療躁鬱症鬱期的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晚餐或睡前一次服用就好,不像傳統情緒穩定劑需要一天多次服用,對於忙於學業的青少年比較方便,而且不用害怕同學知道自己在吃藥治療。陳力源主任也認為,精神安定劑可以讓學生隱密地服用藥物,避免被嘲笑、貼標籤,而且不需要在學校服藥,家人要督促服藥也相對容易。

不過現在除了藥物外,事實上還有許多的治療、資源可以使用。現在青少年自殺率逐漸增加,陳力源主任呼籲民眾一起來關注青少年的情緒議題,因為這階段伴隨學校、人際關係、發展等變化,的確很需要傾聽、了解他們的困境,如果有焦慮、憂鬱、異常對立反抗成人等症狀,應盡早協助孩子進行評估、治療。

白雅美主任也提醒民眾,不要只注意鬱的症狀,也要留意躁症的情況,當因憂鬱情緒就診時,精神科醫師一般也會詢問過去躁症相關症狀,可以自我檢視與醫師充分討論以能獲得更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