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性關節炎1部位超頑強 速戰速決擺脫危「癬」

by | 1 月 5, 2024


記者:鄭宜芬報導

一位中年辦公室裡工作的女性,她的10隻手指嚴重紅腫脫屑、指甲變白,被同事誤以為是傳染病,雙手遮遮掩掩,不敢與人社交!花蓮慈濟風濕免疫科主任蘇桂英醫師表示,乾癬性關節炎會出現關節炎與皮膚乾癬等6大形態,且指甲症狀特別頑強,提醒患者及早診斷治療,以免增加關節病變風險。現今除了傳統藥物,還有新型生物製劑可治療,她接受生物製劑治療1個月就改善多年症狀,長出平整美甲,終於可以與同事開心聚餐。


蘇桂英醫師表示,乾癬性關節炎與基因體質、後天環境有關,好發於30至50歲的族群,多數患者是早年有乾癬,過了10幾年才發生關節問題。乾癬疾病的症狀包括關節紅腫熱痛、皮膚脫屑、著骨處病變、手指或腳趾腫脹、指甲病變、脊椎發炎等,若未及早控制,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脂肪肝、腸道疾病等風險。


侵犯關節恐如「削鉛筆削到不見」 6大形態要當心

● 周邊關節發炎:大小關節、手腳都可能出現症狀,嚴重恐變成殘削性關節炎,宛如「削鉛筆削到筆頭不見」。
● 著骨點病變:全身有幾十處的著骨處,好發於腳跟的阿基里斯腱。
● 指頭發炎:手部腫成香腸指,若腫在腳部會影響走路步行。
● 脊椎發炎:侵犯多處脊椎關節。
● 皮膚乾癬:頭皮、四肢等部位出現脫屑、紅腫。
● 指甲病變:甲面變白。

除了6大型態,乾癬性關節炎還有2點特徵

● 發炎性腸道疾病:腹瀉、腹痛。
● 虹彩炎:約10%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會出現虹彩炎。


症狀易混淆 延遲診斷6個月,關節病變風險增10倍

然而,乾癬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症狀相似,患者要如何及早診斷與治療?蘇桂英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特徵是著骨處病變;「類風濕性關節炎」為關節炎持續6週以上,血清學檢查類風濕因子為陽性;「反應性關節炎」會合併尿道炎、關節炎、腸胃感染等症狀,出現不對稱關節炎,好在大多可自行痊癒。臨床診斷會根據CASPAR分類準則(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Psoriatic ARthritis),從3個面向鑑別乾癬性關節炎:

● 是否有乾癬症狀、家族史、指甲病變、香腸指等綜合評估。
● 血清學檢查類風濕因子RF(Rheumatoid factor)為陰性。
● 影像學檢查具有關節旁的骨質新生。

蘇桂英醫師提醒,研究指出乾癬性關節炎若延遲診斷6個月,殘削性關節病變、骨頭破壞、關節功能受損的風險分別增加10倍、5倍及2倍,對藥物反應及預後皆會下降。


生物製劑有5大類 輔以良好生活型態全面控制病症

蘇桂英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運動減重、控制三高、處理憂鬱與睡眠問題;「藥物治療」會先給予患者消炎止痛藥以及傳統抗風濕藥物。若只有單一關節發炎或著骨處病變,可以使用單一部位注射藥物。但患者常面臨藥物反應慢的治療困境,雖然皮膚能較快改善,但指甲症狀頑強,需要治療一段時間才能穩定控制。

若患者出現易復發、效用慢、皮膚與指甲等部位療效差等狀況,建議可考慮提前使用生物製劑。新的藥物包括生物製劑與小分子藥物,學理上分為5大分類,臨床上會依6大面向症狀給予適合的治療方針。

● 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抑制劑:歷史較久,對於腸胃道發炎與虹彩炎效果較佳。
● 介白質12/23(IL-12/23)抑制劑:適合治療嚴重皮膚乾癬。
● 介白質23(IL-23)抑制劑:適合治療嚴重皮膚乾癬。
● 介白質17(IL-17)抑制劑:對於嚴重皮膚乾癬與關節病變皆有效。
● JAK抑制劑:皮膚乾癬與關節炎的口服選擇。

健保署近日公告將IL-17抑制劑中的IL-17RA (受體抑制劑)的健保給付提前於傳統口服藥後的一線治療。此類藥品有反應快速的特點,使用後1~2個月就有機會看到不錯的療效。

醫師最後呼籲,乾癬性關節炎應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以免造成關節不可逆的傷害,控制病情首重良好生活習慣,包括節制飲酒、戒菸、控制體重與穩定情緒,再加上固定回診,才能全面控制病症、擺脫危「癬」。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