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位50多歲的男士,意外發現肝癌時就已經是晚期,肝臟腫瘤有十幾公分大,而且有肺臟轉移。」台中慈濟外科部部長余政展醫師指出,「當時患者決定接受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肝臟腫瘤明顯縮小,肺臟轉移完全消失。余政展醫師說,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病理報告顯示,肝臟腫瘤中都是壞死的組織,找不到存活的癌細胞,表示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發揮顯著的治療效果。術後,患者順利出院,目前仍在門診追蹤治療。
「受惠於藥物的進步,有些過去無法開刀的晚期肝癌患者,能夠在接受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後,獲得良好的治療成效。」余政展醫師說,「如今,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相信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在台灣,肝癌的發生率是十大癌症的第四位。余政展醫師說,由於早期肝癌通常沒有症狀,大約25%患者在發現時就已經是晚期肝癌,預後較差。
截至2019年癌登資料,臺灣肝癌過早死亡率已經下降了26%,提早達成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之2025年全球癌症過早死亡機率降低25%之目標,但是晚期和末期病患的比例卻沒有下降,仍然維持在25%左右。而且,在晚期(C期)病患中,存活期只有0.58年,明顯低於國際治療指引中的2年。為了維持台灣在肝癌防治上良好的治療成效,需更加關注晚期肝癌的照護。
早期肝癌必須透過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能夠發現,而晚期肝癌可能出現腹脹、黃疸、體重減輕等症狀。「肝癌的危險因子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飲酒過量、脂肪肝、家族病史等。」余政展醫師說,「定期檢測胎兒蛋白AFP、追蹤腹部超音波有助早期發現肝癌。」
晚期肝癌大多無法利用手術切除,主要得仰賴藥物治療。余政展醫師說,過去十幾年來常使用標靶治療,透過阻斷信息傳導路徑、抑制細胞血管新生,來控制肝癌生長。可是治療反應率較低,僅有少部分患者可以達到腫瘤縮小的效果,而且副作用較明顯。
「因為副作用的關係,整體治療遵從度較差。」余政展醫師說,「患者可能自行減量或停藥,又會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隨著免疫治療的發展,讓晚期肝癌的治療成效能夠向前邁進。余政展醫師說,國際上的肝癌治療指引已將合併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標靶藥物列為第一線標準治療建議。相較於單獨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的治療反應率較高,且可顯著延長病人整體存活期。
根據國際臨床試驗結果,透過免疫療法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有效提升腫瘤反應率至3成,並同時減少4成死亡和疾病惡化風險。相較於現行給付的標靶治療藥品,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更可顯著增加病人整體存活期5.8個月,大幅延長病人存活期,為病人帶來治療新希望。這樣的治療組合藥物突破近14年來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瓶頸,更獲得許多國際治療指引採納作為第一線標準治療建議。
為了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導入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合併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晚期肝癌。自2023年8月1日起,符合健保條件的晚期肝癌患者,使用含Atezolizumab成份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併用含Bevacizumab成份的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
根據健保規定,免疫合併療法適用於治療轉移性或無法手術切除且不適合局部治療或局部治療失敗之晚期肝癌患者,肝硬化分級為Child-Pugh A級,且未曾接受過全身性療法者。只要符合條件,便可向健保申請使用。
免疫治療是透過免疫檢查點(如PD-L1)來發揮作用,余政展醫師解釋,我們體內的免疫細胞本來就有能力辨識並毒殺癌細胞,但是癌細胞會發展出一些特別的機轉來躲過免疫系統的追殺。
如果肝癌細胞具有PD-L1,便可以和T細胞的PD-1接合,進而抑制T細胞。PD-L1抑制劑能夠先和癌細胞的PD-L1結合,避免癌細胞的PD-L1與T細胞的PD-1接合,如此一來T細胞就不會受到抑制,可以順利辨識並毒殺癌細胞。
免疫合併療法中的標靶治療藥物能夠抑制血管新生,余政展醫師說,「腫瘤長大的過程中會需要長出新血管來供應氧氣和營養,就像蓋房子需要好拉水電才能夠入住一樣,利用標靶藥物抑制血管新生,便能夠抑制腫瘤生長。」
免疫合併療法對晚期肝癌治療而言是重要突破,在納入健保給付之後,能夠帶給患者、家屬很大的幫助,也讓醫師多了一項相當有力的治療工具。
筆記重點整理
1、 早期肝癌必須透過影像檢查才能夠發現,具有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飲酒過量、脂肪肝、家族病史等危險因子之民眾,應該定期回診,檢測胎兒蛋白AFP、追蹤腹部超音波以利早期發現肝癌。
2、 晚期肝癌主要得仰賴藥物治療,國際上的肝癌治療指引已將「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列為第一線標準治療建議。只要符合條件,便能向健保申請給付。
3、 「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是合併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相較於單獨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的治療反應率較高,且可顯著延長病人整體存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