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習慣有毒!堆積頑固腹部脂肪的壞習慣

by | 2 月 13, 2023

 
過年見面時,陳氏兄弟倆都發現對方變胖了,哥哥先說:「我連喝水都會胖,你看看這肚子一大圈。」

 
弟弟表示:「其實我四肢還好啊,就只胖這個肚子,真的是藏都藏不住。」
 
「大概是體質吧!」哥哥笑笑說:「我們家就都會胖肚子。」
 
其實,腹部脂肪堆積可不是件能一笑置之的事情,腹部脂肪環繞著腹腔內的器官,會影響的健康層面比較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脂肪肝、代謝疾病都與頑固腹部脂肪有關,腹部脂肪的累積也直接增加了死亡率,還是要好好面對。
 
 
若家人間有類似的狀況,我們常常會把原因歸咎於體質或基因;然而,家人間也常常會有類似的生活習慣,導致了類似的身體狀況。所以,可能是習慣出了問題,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之間,累積更多腹部脂肪,若不改掉這些壞習慣,腹部脂肪比其他位置的脂肪都還麻煩,所以我們趕快來看看究竟是哪些壞習慣會讓人累積腹部脂肪吧。延伸閱讀:五招打擊腹部脂肪,拒當小腹人
 
 
 
NG:吃的不專心
現代人吃東西的時候,經常手頭上還同時做著其他事情,只是繼續把食物送進嘴巴,像是邊滑手機邊吃午餐,邊打電腦工作邊吃下午茶,或邊追劇邊嗑著爆米花。像這樣邊吃東西邊做其他事情看起來雖然節省時間,卻對體重控制及腹部脂肪是個嚴重問題。
 
研究認為,愈專心地進食,反而不會吃到過度。好好注意你吃了什麼,好好地咀嚼,全心享用食物反而是最好的進食態度,減少過度飲食的機會。
 
 
NG:吃得很快
大腦可能要過個20分鐘後才能從胃部獲得「吃飽了」的資訊,當我們吃東西的速度愈快,常常也會傾向吃得更多,過度進食。
 
研究發現,吃的慢一些,比較容易覺得飽;若吃得很快,可能在過程中都還沒覺得飽,而不小心吃下了一堆,超過了自己所需。不僅事後脹得難受,也容易因此過度飲食,導致腹部脂肪堆積。
 
所以你可以盡量規律進食,並且保留時間好好地進食,不要讓自己餓過頭之後才趕緊吃東西,一不小心就吃得太快又吃得太多,反而會腰圍愈來愈寬喔。
 
 
NG:太晚吃
若常常拖太晚才吃晚餐,身體能耗用掉這些能量的時間就變少了,所以想要讓小腹變平坦一些的話,記得不要太晚吃晚餐,不要讓消化系統忙一整晚。早點吃晚餐,盡量不要吃宵夜,或採取168的進食策略讓空腹時間拉長,對減少腹部脂肪都有較好的效果。
 
 
NG:愛吃加工精緻澱粉
喜歡吃白麵包白吐司的人,就比較容易肥胖,白麵包與白吐司究竟有什麼錯呢?就是這都屬於精緻澱粉。精緻澱粉缺乏纖維,吃了讓人很快就覺得餓,也容易升糖,而且這些精緻澱粉的食物裡,經常還添加了許多的糖份與油脂,而且愛吃精緻澱粉類的人通常並不知道自己因此而吃下了多少糖!
 
除了麵包、吐司,蛋糕、餅乾等也是加工精緻澱粉食品,研究就曾經發現,愛吃餅乾、派的話,還會把很多反式脂肪吃進肚,讓人體重上升,腰圍增加。因此,如果你想要減少腹部脂肪堆積的話,一定要好好選擇食物類型,減少吃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機會。
 
 
 
NG:常常久坐
沒有活動,經常久坐,最會累積腹部脂肪。記得,要活就要動,動的不夠一定會構成很大的健康問題。
 
每天最好動個三十分鐘,且最好是中等強度的運動,長久下來,即使體重沒有因為多運動而降低,還是會有比較高的肌肉比率與較低的脂肪比率。還有,記得從心肺有氧訓練先做起,對體重過重、剛開始要減重的人來說,心肺有氧在初期會比重量訓練帶來更好的體重控制效果。
 

 
如果你沒有辦法一次運動個三十分鐘,採取「點心式運動」吧,這也是合宜的初期策略,要求自己只要久坐個三十到六十分鐘之後,就要起來動一下,即使動的時間不長,一到三分鐘也好,能打斷「久坐」的惡性循環就是件好的開始。
 
NG:抽菸
抽菸會影響心血管、呼吸系統的健康,百害無一利,但有些人會說:「可是我不抽菸的話,會發胖!」請記住,千萬不能把抽菸當成控制體重的一種手段,這是錯誤的想法。抽菸其實會容易讓人的脂肪堆積,而且就是容易堆積在腹部,影響腹內器官的運行。因為抽菸會先影響荷爾蒙分泌,腹部脂肪反而會愈來愈頑固啊。
 
 
NG:睡眠不足
一天睡不到五小時的話,比較容易堆積腹部脂肪。研究發現,即使是健康、不胖的年輕人,只要睡不飽,就容易吃得更多,攝取愈多的熱量,於是體重增加,累積更多的腹部脂肪。
 
不過,這也不是叫大家在假日要狂睡,因為一天睡超過八小時也會容易堆積腹部脂肪。盡量平日就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別再不睡覺只追劇了!在適當的時機擺脫3C產品,進到準備睡眠的狀態,放鬆心情與身體,每天都要好好地睡一覺吧!
 
 
看了這些NG習慣,你打算從哪個方式做出調整呢?記得,你的飲食選擇,進食方式、時間,運動,睡眠,都可能影響到腹部脂肪的累積,也要從這幾個方向做出改變,好好吃,不要急,好好睡,多多動,才能拒當小腹人喔。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人工水晶體是術後視力的重要關鍵,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達到連續視力,增加生活便利性。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50cm)的視力,滿足多數人的日常用眼需求,減少配戴眼鏡的機會,提升術後滿意度。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我們常說的「中風」代表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導致腦部沒有氧氣而失能。而一般口語所說的「小中風」,代表著短暫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為TIA),其實原理也是像中風一樣,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只是症狀沒有持續很久,在24小時內,腦部的血液循環自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