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後竟癱瘓?原來是 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格林-巴利症候群)

by | 9 月 14, 2021


阿華是三十八歲的獨居男性上班族,平時沒什麼健康問題,一周前有點喉嚨痛、咳嗽、肌肉痠痛,他想說應該是個小感冒,並沒有就醫。過了幾天,阿華覺得兩腳好像變得愈來愈麻,頭也變得很痛。這天起床,阿華發現自己不僅頭仍然很痛,腳也很無力,要下床站起身卻馬上軟腳,正想拿起手機求援,卻發現自己hold不太住手機,手也無法順利敲出訊息。好不容易才撥打電話,被送到了急診。


經過一番檢查,阿華被告知自己的狀況是「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又稱「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


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簡介

先說,雖然阿華這樣的案例看起來有點驚悚,不過這算是罕見的狀況,發生率大約每年每十萬人中有一例,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可以發生在任何年紀與性別,以成年男性為多。

多發性神經炎最容易影響部位是腳與手,會帶來症狀常常是麻木、無力、與痛,這種四肢無力和刺感甚至會癱瘓身體。這些不舒服都與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神經有關,一旦罹病,患者需要住院接受治療。接下來就讓我們仔細來看看關於多發性神經炎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原因

造成急性神經發炎的原因是我們的免疫系統攻擊了自己的神經。本來免疫系統是人體負責攻擊細菌、病毒等外來侵入物的內建防護機制,但假使出了點差錯,變成不是攻打外來物,而是跑去攻擊自己的神經,那就會造成神經的問題。

神經外層有裹了一層稱為「髓鞘」的保護罩,髓鞘可以隔絕相鄰的電氣傳導,減少干擾,就像電線外那層絕緣外皮般,能減少傳導之間的耗損。
當抗起攻擊髓鞘,造成我們神經外層髓鞘的破損或劣化,神經傳導就容易短路短路的!

當然,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那為什麼免疫系統會突然出錯,開始攻打自身的神經組織呢?這部分就不是那麼清楚了。不過,罹患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患者,多數在病發之前的六週內曾有個感染的症狀,像是阿華的呼吸道感染,或是腸胃道感染。食物中毒、登革熱、茲卡病毒這些感染也都曾被報導過與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有關。

在很偶爾的狀況下,患者在近期經歷一場開刀手術,或剛接受疫苗接種,也都可能會讓免疫系統出了錯,而導致發動抗體攻打自己的神經



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症狀

因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而導致感覺神經受破壞後,於身體最遠端的地方會最先出現症狀,因此大部分患者會先發現腳底、手掌怪怪的。手指頭、腳趾頭、手腕、腳踝出現針刺般的痛感。刺刺的神經抽痛感逐漸從腳底延伸到腿部,並再往上半身走,患者可能會突然間的疼痛或痙攣,且夜間更嚴重。(約有一成的人症狀由手臂、臉開始表現。)

運動神經也會受損,同樣位置會從腳開始出現無力,患者走路不穩,無法爬樓梯,再逐漸延伸到上半身。繼續變嚴重的話,嚴重度會從無力變成癱瘓。當連臉部都無法做動作時,患者會難以說話、咀嚼、吞嚥,眼睛動不了,看東西複視。

通常在症狀出現後,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狀況會愈來愈嚴重,到兩星期內常常是病情最嚴重的時候。


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治療

假使醫師從病史猜測患者得了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會安排肌電圖、神經傳導測試、以及抽取脊髓液等檢查確定診斷。

確診後,患者需要住院治療來減輕症狀,縮短患病的時間。最常見面對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治療方式是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與血漿置換術。免疫球蛋白是由捐贈者血液做成的血液製品,這種血液製品裡含有抗體。而血漿置換術需要連接機器、用類似洗腎的概念排除有害的抗體。

當然,還有一定的支持性治療,像以止痛藥減少疼痛感,萬一患者病重到失去呼吸功能,要先裝置呼吸器,讓機器幫助身體呼吸,支撐過這段時間。


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預後

若成年人突然感冒過後就病重到無法走路,很多患者可能會無法接受,但多數的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患者於半年內會恢復到能獨立行走,但走路可能會變成拖著腳,或常常容易麻木、疲憊;若說到要讓神經功能完全恢復,可能還要花上幾年的時間。

大約五分之一的患者還是會存有長期後遺症,像是總是非常疲憊,很難維持身體平衡、協調感差,手臂、腿、臉繼續存有無力或麻木感,甚至需要撐拐杖或助行器、輪椅才能活動。

最後,急性多發性神經炎還是可能會危及性命安全,有一定的死亡率,約莫5%,大約是20位患者中有1人會因急性多發性神經炎而死亡。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發現乳癌時已有肝臟轉移。因為是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劉峻宇醫師表示,「對大部分患者而言,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顯著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但是大約20%至30%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即會發生抗藥性,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那位年輕患者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後,不到半年便失去效果,後續雖然接受過一線紫杉醇類的合併化學治療,效果也僅約4個月後腫瘤再次惡化,因此在充分溝通後,患者選擇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讓她的病情獲得控制,而且副作用也比傳統化學治療少,幫助維持生活品質。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