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不見盡頭,當心靈魂之窗忙茫盲!乾眼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國內研究顯示,乾眼症有年輕化趨勢,研判與3C產品使用量有關,且未成年患者的角膜損傷風險較老年患者高出六點六倍〔1〕,不可不慎。鑒於疫情未歇,上班、上課、吃喝玩樂都轉為線上,民眾緊盯3C時間大增。防疫生活模式下,一線醫護、記者、服務業等必須長時間佩戴口罩與用眼者,如無正確戴口罩或眼睛適度休息,都可能直接或間接提高國人乾眼症風險!兩位眼科專家分享四大高風險族群、四大常見症狀、四大照護準則與三大乾眼症迷思,幫助民眾遠離乾眼症風險。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眼科鄭惠川主任指出,乾眼症不只是症狀,而是一種需治療的疾病。長期忽視恐造成角膜病變、甚至視力受損,提醒民眾眼睛出現「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四大症狀,應盡速就醫。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孫啟欽教授說明,乾眼症的治療目標是打破惡性循環,恢復淚膜生理平衡。淚膜是眼球表面一層含有水分、脂質、黏蛋白與抗菌成分的薄膜,故維持其生理平衡,可有效減輕乾眼症狀,避免角膜傷害。醫師會針對患者乾眼嚴重度,給予治療建議,常見給予人工淚液舒緩不適,特別是嚴重型乾眼應選擇無添加防腐劑、單支包裝的人工淚液,更安全衛生。
年輕人更要警覺!未成年乾眼症患者 角膜損傷風險高達6.66倍!
孫啟欽教授表示,林口長庚研究團隊針對1997至201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的乾眼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國內乾眼整體盛行率為7.85%〔1〕,約180萬患者,且年紀愈大,乾眼症比例越高。近年來3C產品使用量增加,加上防疫生活型態改變,使得乾眼症年齡層下修,成為M型化跨齡的常見疾病。這個大型研究也發現,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出現角膜損傷風險,較老年患者增加6.66倍〔1〕;乾眼症患者角膜損傷風險較一般民眾提高2.7倍〔1〕,若不及早確診治療,可能致角膜穿孔、發炎潰瘍等併發症,恐有失明風險。
鄭惠川主任說明,角膜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線。角膜前方有淚液分佈,淚液由外而內共3層,分別是脂肪層、水層和黏液層,主要維持眼睛濕潤,如果其中一層分泌不足或不穩定,使得淚液滲透壓變高,就會造成角膜破皮或發炎,導致「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這四大症狀。但是乾眼並非都「乾」到無淚,有部分乾眼症患者初期,淚水量反而一過性增多,主因是基礎淚水分泌不足,反而刺激淚腺引起反射性淚水,也就是假性溢淚現象。
錯誤配佩戴口罩竟成乾眼症幫兇?!隱眼族、眼科術後族恐成下一潛在族群!
乾眼症成因複雜,鄭惠川主任指出,年齡、環境、疾病史都是危險因素,可歸納出乾眼症四大高風險族群:「3C產品重度使用者、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女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此外,長時間不正確佩戴口罩、長期配戴隱形眼鏡、雷射術後患者短期也較一般人容易引起乾眼症。
鄭惠川主任補充說明,受疫情影響,國人每天平均使用3C產品高達11至13小時,眨眼頻率降低。而長時間以不正確的方式佩戴口罩,導致口罩無法貼合鼻樑,呼吸氣流會向上流動通過眼球表面,增加淚液的蒸發,無形中增加了乾眼症風險。
隨著年齡增長,淚液分泌功能會逐漸退化因而減少分泌。研究統計,逾三成(33.7%)65歲以上長者有乾眼症症狀〔2〕。停經後的更年期婦女,因卵巢失去功能,無法分泌女性荷爾蒙,間接導致淚液減少。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等,體內會出現自體抗體,攻擊眼睛淚腺,亦可能導致乾眼症。
乾眼多洗眼?藥水最好透心涼?!醫破解三大迷思 籲及早治療 避免淪為忙茫盲
孫啟欽教授建議,民眾若懷疑罹患乾眼症,切勿輕忽,建議可先透過「眼表疾病指數量表(OSDI)」自我檢測 (https://osdi.com.tw/),若數值超過13分,應儘速至醫療院所就醫,透過醫師專業檢查與診斷進行乾眼症的診斷。孫啟欽教授也分享,臨床上曾收治一名24歲左右妙齡女子,年紀輕、沒有自體免疫疾病等危險因素,看似乾眼風險極低,但因為輕忽乾眼症狀,直到雙眼幾乎看不到才就醫。檢查發現,眼睛已經極度乾燥並導致角膜破損,只好進行角膜移植搭配用藥治療,所幸視力恢復至0.6,才得以重拾日常生活。
孫啟欽教授提醒,乾眼症依其嚴重程度分為四個等級,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一級輕度乾眼症可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搭配熱敷按摩緩解症狀;第二、三級中度乾眼症,建議除了使用不含防腐劑人工淚液外,加入抗發炎藥物、自體血清治療、淚管塞等方式控制病情;第四級重度乾眼症,除了上述治療方式,必須接受局部免疫抑制劑或手術,以避免視力損害。
孫啟欽教授說明,乾眼症的主要治療目標在於減緩乾眼症狀、避免角膜傷害,使用人工淚液能增加眼球的濕潤度,讓患者有更好的疾病控制與症狀緩解。臨床觀察普遍民眾對於人工淚液或眼藥水存有三大迷思謬誤。
迷思一:「人工淚液或眼藥水,越清涼越好?天天滴是保養?」
孫啟欽教授解釋,保養型眼藥水內多含「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薄荷醇」等成分,僅能短暫舒緩症狀,長期使用會容易使眼壓變高,白內障形成。至於具潤滑功能的人工淚液,可緩解眼睛乾澀不適,可作為乾眼症患者首選。隨著緩解乾眼的需求攀升,越來越多人工淚液在包裝與配方上改良,調整為不含防腐劑的單支裝,用過即棄,也更衛生與安全,但仍建議民眾在醫師指示下選擇使用。
迷思二:「使用人工淚液會造成依賴性,讓眼睛越來越乾,加重乾眼症?」
孫啟欽教授表示,使用人工淚液不會造成依賴,但若出現乾眼症狀加劇,就要當心疾病惡化,建議民眾遵循醫囑,依病況使用適合的眼藥水。
迷思三:「洗眼液可以改善乾眼症嗎?」
孫啟欽教授表示,洗眼液會把淚液中許多具有抵抗力的蛋白沖洗掉,反而增加症狀惡化風險,因此並不建議使用洗眼液。
四大日常照護準則為第一道防線!醫師親授「二好三多」生活原則,遠離乾眼症危機!
孫啟欽教授提醒,護眼行動應從日常做起,民眾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處於「良好環境」中,應避免室內過強空調,不要去煙霧瀰漫處。「多保濕、多保養、多休息」三大護眼觀念也能讓民眾遠離乾眼症,例如在桌上放一杯水提高室內濕度、透過熱敷或增加眨眼頻率促進淚液分泌,維持充足睡眠也有效減緩乾眼症狀。
鄭惠川主任重申,用眼大戶要注意,乾眼三件新知「4」要知道,「3C產品重度使用者、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女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四大高風險族群要提高警覺;若眼睛出現「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四大常見症狀,應盡速就醫。患者除了遵照醫囑治療,平日也應遵守「適當使用人工淚液、用眼過程適度休息、避免長時間使用隱形眼鏡、均衡飲食,多補充維生素A」四種日常照護準則,以改善乾眼不適、促進眼睛健康。
參考資料:
1 Ning Hung , Eugene Yu-Chuan Kang , Tay-Wey Lee,Tien-Hsing Chen,Yu-Chiau Shyu , Chi-Chin Sun 《The Risks of Corneal Surface Damage in Aqueous-Deficient Dry Eye Disease- A 17-Year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Taiwan》(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773981/ )
2 Pei-Yu Lin,Su-Ying Tsai, Ching-Yu Cheng, Jorn-Hon Liu, Pesus Chou, Wen-Ming Hsu 《Prevalence of dry eye among an elderly Chinese population in Taiwan: The Shihpai Eye Study》(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799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