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久坐,用馬克操來開髖(懶人包)

by | 9 月 22, 2020

久坐會生病。現代人無論在工作、通勤、或休閒,常常是坐上一整天,髖部的肌筋膜網路愈來愈緊繃,位在前側的髖屈肌持續縮短,位在背側的梨狀肌等深層臀部肌肉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則是伸長,長時間固定姿勢會讓肌筋膜失去平衡,久而久之就容易髖部疼痛。

想要改善久坐造成的影響,就要了解,久坐會造成髖部疼痛的原因是「太久沒有動」,因此要改善就得靠「多多活動」。只要增加髖屈肌、臀肌、臀部深層肌肉的活動程度,就有機會可減緩髖部不適。
究竟要如何開髖呢?我們過去曾經介紹過用瑜珈練習的幾個姿勢開髖,這次我們可以靠著肌肉筋膜的訓練來做。許多田徑選手都會練的「馬克操(Mach drills)」就很適合。當然,我們需要改良一下。

杰洛.馬克Gerard Mach(其實應該翻成馬赫比較符合波蘭語發音)(1926-2015)原本是波蘭的短跑冠軍與多屆國家紀錄保持人,後來轉籍成加拿大人,成為加拿大田徑隊的教練。馬克在1980年出版了一本《短跑與跨欄(Sprints and Hurdles)》,變成在田徑項目訓練中很經典的手冊,教練或運動員人人都有一本。台灣的田徑運動員也都從小就很熟悉馬克操的訓練,常練路跑的人對此也不陌生。

不過,馬克操雖然原本是種跑步姿勢訓練,希望藉此增加選手短跑的爆發力,然而因為馬克操會特別強化維持身體姿勢和活動的肌肉,它可以不只是一個「速度訓練」,還更是個「姿態訓練」和「協調性訓練」。稍作修改,對一般人的日常開髖也非常合適。


馬克操裡先提到三個動作形式A、B、C。
A是「提膝」,提起膝蓋至少至大腿與地面平行再放下。
B是「伸腿」,先提起膝後膝蓋放鬆,讓前腿伸直,腳由前向後拖地,是個讓前腳伸直抓地的動作。
C是「後勾」,抬腿起來時,後腳跟要踢到屁股。動作都是左右交替做,同時手臂要自然擺動。

接下來要了解移動方式。在馬克操裡,移動方式是「行進」、「踮步」、「跑步」、「跨步」。非運動員者在練習時,可以在步行前先加上「站立」,也就是先不要移動。例如當要練習動作A「提膝」時,先用「站立提膝」,接著逐步練習「行進提膝」、「踮步提膝」、「跑步提膝」、再至「跨步提膝」。要做跑動或跨步的練習時,需要更大的場地,至少要有十公尺以上的跑道才比較安全,因此最好是去學校運動場練。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居家開髖,先不討論後面幾個移動方式。

總之,利用ABC幾個動作「乘以」不同的移動方式,對髖部就是很不錯的練習組合。


實際做抬膝的時候,先在不移動的狀態下,手插腰把動作確實練好,然後試著在不動的狀況下,雙手自然擺動並抬膝,很穩了,就開始練習走路行進時兩腳交替把膝蓋抬高。到了要做踮步時,請把腳跟抬起,腳掌著地,抬起另一腳的膝蓋大腿,落地後再換這邊踮步。跑步提膝就是跑步時要刻意抬高膝蓋的高抬腿跑。針對日常的開髖動作,若場地不夠大,都可以先原地踮步、原地跑即可。

ABC的提膝、伸腿、後勾三動作是最基本的。另外我們也可以增加「髖畫圓」、「抬腿畫圓」,「直抬腿」等動作。

「髖畫圓」是把膝蓋抬起至大腿與地面平行時,往外展開至側邊再放下,反之亦然。

「抬腿畫圓」是用伸直腿後由內往外畫圓,也可以由外往內畫圓,鍛鍊不同肌群。

「直抬腿」是往前膝蓋不彎曲地抬腿。

練習這幾個動作時,依舊可以循序練習立定、行進、踮步等不同行進方式,若覺得每一步都要做一個動作太過困難,行進間可以改成「三步一動作」,例如踏步左–右–左,用右側髖畫圓,右–左–右,用左側髖畫圓,這樣的步調。

即使你沒有打算去參加路跑,或受訓成一位短跑選手,也可以透過「動作*行進方式」的組合練習來穩定姿勢與增加關節的靈活度。無論是每天早晨起來的暖身,或想做點工作空檔的伸展,都能用這樣的模組動態開髖,再加上靜態的瑜珈練習,改善髖部緊繃的肌筋膜網路。
延伸閱讀

髖部好緊!你需要這九個瑜珈動作!

走路好痛!9招緩和髖關節

減少肌肉緊繃–運動後瑜珈伸展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不是只靠高科技!詳盡術前計畫提高成功率、減少併發症,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不是只靠高科技!詳盡術前計畫提高成功率、減少併發症,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針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傳統的做法是利用開心手術進行主動脈瓣置換。」謝炯昭醫師說,「傳統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必須先要開胸,接上心肺機,並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對於年紀較大或身體狀況較差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高。」受惠於科技的進步,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已成為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利器。

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完全緩解率提高有望! 突破性機轉治療問世: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抗體複合體藥物全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完全緩解率提高有望! 突破性機轉治療問世: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抗體複合體藥物全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七十多歲的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患者,接受第一線治療後一年多又復發,二線治療的效果也不佳。淋巴結腫大到壓迫靜脈,導致血液無法回流,兩隻腳腫得非常嚴重,偏偏當時患者的身體狀況又已無法承受更高強度的化療,情況十分不樂觀。」蕭惠樺醫師回憶,「當時剛好有一款突破性機轉的新藥問世,與患者討論後決定試試,結果才打第一個療程,腫瘤就縮小一半,第二個療程後更是幾乎全消,很快速就將淋巴癌控制住!」

免疫治療接續標靶治療,提升肺鱗癌治療成效、優化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創雙贏,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免疫治療接續標靶治療,提升肺鱗癌治療成效、優化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創雙贏,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一名50多歲有多年抽菸史的王先生,在診斷為肺鱗癌後,陸續接受了手術治療、免疫合併化學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經與主治醫師討論後,王先生改以二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幸運的是,他對口服標靶藥物的反應很好,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也較化療輕微,目前已穩定控制七個月,持續在門診追蹤。口服藥物的便利性,不僅讓他維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也提升了生活品質,對抗癌充滿信心。

沒事就突襲手、腳的癢癢小水泡,用六招避免汗皰疹復發

沒事就突襲手、腳的癢癢小水泡,用六招避免汗皰疹復發

「每次好像我只要一出國,手掌上就會出現這些好癢的小水泡。」飛機一落地,若真就向來接機的姐姐抱怨著。 姊姊看了一眼若真的手,輕輕鬆鬆地回應:「你還好,只有出國時才會這樣。我覺得我的腳每隔幾個星期就會出現一次這些小水泡,本來想要不理它,不過好像因此而感染了,在皮膚科吃了幾天的藥才好。」 「天啊,原來你也有同樣的狀況,」若真驚呼:「醫生說我的狀況是汗皰疹,所以汗皰疹是遺傳引起的嗎?」 汗皰疹(Pompholyx, Dyshidrosis)是種影響手部和腳部的濕疹變化, 汗皰疹的症狀...